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钟嵘的《诗品》问世1400多年来,评家纷起,毁誉参半。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是显优劣、有品第”,“所以能提高鉴赏的标准,同时也开创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①。美国汉学理论家丁·刘若愚则认为:“刘勰同时代人钟嵘,主张表现主义诗歌观。”“钟嵘认为诗人以情感反映外界事物,并把这一反映,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品·序》把表现观列为第一位。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表现观是钟嵘批评思想的核心,他的主要用心在于实用批评和文学史,因而对一般的文学理论的贡献不大。”②清代的王士认为,…  相似文献   

2.
黄念然 《中州学刊》2003,9(6):94-98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 ,其研究代不乏人。 2 0世纪的《诗品》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人品第、“滋味”说、批评观 ,以及与其他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整个研究历程形成了“两高一低”的发展态势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诗品》所以垂式千秋,独秀众品,成为百代诗话之祖,除了其中包蕴的诗歌史观,刚柔相济的美学理想,确立“滋味说”以外,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同样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钟嵘非常重视批评的方法,他把批评方法、批评目的和批评效果视为整体。他称自己的方法是:“致流别”、“辨清浊”、“掎摭病利”和“显优劣”。“致流别”,指区分诗歌流派,追流溯源,辨体貌之所出。“辨清浊”,指分辨声调清浊,区别风格流派的一致性和多样性。“掎摭病利”,指褒贬作品,指陈得失。用“显优劣”确定诗人的品第。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品》集批评方法之大成。“致流别”追溯历史师承,属“历史批评法”;“辨清浊”、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对汉至齐梁时代的一百多名诗人加以评论,并将他们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大胆的创举,是针对当时“王公缙绅之士”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不良风气,企图纠正文学批评界谈长讳短、优劣不辨的状况的产物。郭绍虞先生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在显优劣,有品第”(《中国文学批评史》第60页)并给予肯定的评价:“所以能提高赏鉴的标准,同时也开创了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 (同上,第61页) 对于这一文学批评专著,后人讥其品评不当者甚多。清代王士祯著《诗话》,极论其品第之间,多所违失:  相似文献   

5.
《诗品》研究的重要成果——读《钟嵘诗品评论》王之望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被尊为诗话之祖。它“思深而意远”,揭示了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规律,与其同时代的另一部“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6.
品第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种,最早源于《汉书》中的"九品论人",后经书画品第的发展,于明清两代被广泛借用到文学批评之中。明清小说中的品第批评主要存在于各种形态的评点之中,具有应用时间长、覆盖作品广等特点。其功能体现在对小说叙事、辞令、写人等多方面的等级评定,是我们研究明清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 ,是与其具有开创性的批评方法分不开的 ,借言批评法是《诗品》中重要的批评方法 ,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注意。借言批评法的功用 ,可分为借言以为己论、借言以为参考、借言以表原因、借言以论作者四点。这种方法又表现出两方面的特征 :言论者的多元性、言论内容的开放性。钟嵘能够运用借言批评法 ,一方面是受了当时转引名言风气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与作者援正批谬以正视听的创作动机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比较研究:《诗品》方法论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品第诗人,运用的是一种类比思维,主要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首先通过对众多诗人的比较、类推、归类,将多种意义上的大体相似者,并为一品。其次在同品诗人之间进行相互比较,以充分认识他们各自的特点,彼此的长短,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再次,在不同品第的诗人之间,进行交叉式的比较,以发现他们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9.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他对诗歌的性质、特征和思想艺术标准的原则性的认识,并对违反诗歌特征和标准的某些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在正文部分评价作家时,他的批评标准就表现得更为具体细致了。本文以序文为主,参照正文的有关论述,介绍钟嵘这方面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钟嵘约生于宋泰始二年(466),卒于梁天监十七年(518),经历了宋、齐、梁三朝。根据《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所闻、所传闻“三世说”的提法以及钟嵘的诗歌批评实践,我们把他的当代诗歌评论的上限定在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当代诗歌评论,指的是钟嵘对南齐至《诗品》完成这三十多年间活跃于当时诗坛上有关诗人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评陆机诗"有伤直致之奇",关于"直致"一词,《诗品》注者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直致"是六朝习用语,是钟嵘《诗品》中的一个重要诗学概念。钟嵘将"直"区分为"直致"和"质直"二体。"直致"乃"自然英旨"、"风华清靡"之美;"质直"乃田家语。钟嵘褒"直致"而贬"质直",把"直致"与"雅致"并立,视为诗学中的两个相对但不矛盾的审美范畴。唐宋以后,"直致"成为文学批评中应用广泛的专门概念,但大多是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与钟嵘推崇"直致"的原意相反,这是对钟嵘"直致"说的歪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12.
钟嵘在《诗品》中高度地评价了鲍照的成就:“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并以“諔诡、靡嫚、骨节、驱迈”准确地概括了鲍照的诗歌风格,对鲍诗“贵尚巧似,不避危仄”的创作倾向也提出批评。钟嵘首次对鲍诗的诗歌源流、风格特征、生平际遇、诗史地位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对后世的鲍照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金”与“恶金”的考古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云翔 《文史哲》2004,(1):54-57
"美金"、"恶金"二词,出自《国语》等先秦古籍。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以铸造兵器的"美金"是指青铜,用以制造农耕具的"恶金"是指铁,并以此论证春秋时期的冶铁和铁器发展水平。然而,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春秋时期,兵器不仅用青铜铸造,而且同样用铁制作;铁被用于农耕具的制作,青铜同样也用于农耕具的铸造;春秋铁器中大量是贵族用品或发现于贵族墓葬,当时的人们对青铜和铁并不存在美与恶的认识和区分。鉴于当时人工冶铁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金属仍然主要是青铜,可以认为,"美金"和"恶金"都是指青铜,"美金"是优质青铜,"恶金"是劣质粗铜。  相似文献   

14.
杨合林 《殷都学刊》2002,(1):72-76,112
文章围绕钟嵘的“风力”批评概念,就建安、左思以及陶渊明诗歌的美学特征加以清理、分析,认为风力主要表现的是魏晋士人的英雄气与名士风,风力的流变反映出魏晋士风与诗风演进的大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文学思想,即“自然”论文学观,这一文论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其中,钟嵘及其《诗品》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批判诗歌创作热衷“用事”、讲究“声病”之风,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崇尚“自然”而不废文采。其理论取向与刘勰颇为一致,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王汝弼尝论屈原所任左徒是左史。今考《哀郢》所言“去终古之所居”的语法结构与“从 彭咸之所居”等句全同,“终古”当为人名,即夏代史官,屈原借以自指。“去终古之所居”是指屈原被 贬离左徒的史官职位。古代史官所掌图册中有丰富的绘画作品,终古且有泣图出亡之意。《天问》正 是屈原作为史官离职时的泣图之作。  相似文献   

17.
田小军 《河北学刊》2007,27(3):234-237
自钟嵘《诗品》评江淹才尽后,古今论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其才尽的各种原因。本文依据江淹创作历程的发展轨迹及其情感的起伏变化,认为江淹才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主体心志的衰竭与情感的枯萎。  相似文献   

18.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19.
蒋冀骋 《云梦学刊》2002,23(6):103-106
根据金尼阁对“甚、次、中”的解释,通过分析u韵各小韵的代表字,认为《西儒耳目资》的“u次”不是舌尖前高元音,而是一个与“u”相近的音。而根据现代方言,可以将“u次”拟作[y],“u甚”拟作[尬],“u中”拟作[u]。  相似文献   

20.
鲁成波 《齐鲁学刊》2004,1(4):104-107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解决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