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津劳社局发〔2008〕137号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各委、局(集团总公司)劳动保障部门,各有关单位:为了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与职工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根据市政府《关于扩大就业加快建立完善就业培训工作新机制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8〕19号),我们制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来 《社科纵横》2006,21(8):100-100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问题,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农民工在培训就业、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情仍时有发生。文章结合新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论述了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重要性,接着指出了目前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主要弊端,最后提出了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也关系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文章通过对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调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就业的层次低;就业的稳定性差,工作变化频繁;就业的收入偏低,对就业的满意度较低;就业的环境相对恶劣,劳动安全缺乏;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就业渠道狭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强维权组织建设,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办法;引导与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黑中介,拓宽农民工就业的渠道;加快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孟庆琳  王忠海 《学术交流》2003,(11):105-108
黑龙江省的就业面临十分巨大的压力:城镇就业岗位与城镇劳动力相比严重短缺,就业水平动态下降和失业人群平均劳动能力低,有形成长期失业的趋势。另一方面,我省创造就业的空间仍然很大,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中仍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只要政府认真改善就业环境,能基本上解除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应当立足现状,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推进。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二是以创业促进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三是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企业被逐步推回了市场,它要与其他所有制成分的企业在竞争中国负赢,这无疑给公有制企业加注了追求效益的动力,增强了它们按照价值规律配置劳动力的自觉性。而“民工潮”对城市的冲击恰恰为之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农村旁动力,由此刺激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但是在其初期阶段,由于供求信息不畅,就业服务机构尚未健全,企业和农村劳动力往往难以直接结合。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在工资、待遇上还没有完全解轨,企业也会发现原有的一套劳动管理机构和方法并不完全适应农村劳动力。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招收…  相似文献   

7.
寻求在职闲暇:一种有价值的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在职闲暇当作一种产品,劳动者寻求在职闲暇是对这一产品的消费。这一消费者权利是传统公有制体制赋予劳动者的残缺产权。固定工资作为一种政府管制,其实质在于通过限制劳动力的个人收益权进而限制劳动力的转让以强化劳动者的就业。因此,寻闲的制度根源不仅在于固定工资制,更主要在于就业刚性与企业刚性。  相似文献   

8.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一方面促使城市农民工市场的供求态势发生了逆转,增进了个别劳动关系的和谐。但是,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出现二次扭曲,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而缩小,集体劳动关系也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这些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不充分,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促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从而使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都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受到总人口规模变动、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的决定。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以及三个主要决定因素历史变动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定量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上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发现,在整个90年代,北京市总人口规模增长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很大,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成了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相对影响程度不太明显。今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这三个因素各自的变动趋势与大小,更取决于它们作用的相互耦合程度。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工资: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因素(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问卷调查资料的回归分析,试图检验在市场转型下的企业制度和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年限、本企业工龄等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和性别也有显著影响;企业制度中的工种对工资有显著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对工资没有显著影响,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缺工情况同样如此。社会资本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文章由此认为,农民工的工资是处于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一端,是高度市场化的,缺乏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或晋升机制,也少受劳动力市场用工情况变化影响,没有地区性差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刚性的低工资。  相似文献   

11.
非线性规划分析表明,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后果不仅取决于最低工资管制本身, 还取决于外部监管环境,当监管环境强化到一定程度时,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冲击会 扩大。基于粤闽两省439家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对农民工的就业冲击明显强于2007年,但对城镇劳动力没有造成明显强化的冲击。进 一步分析证明,农民工就业冲击的扩大主要源于《劳动合同法》引起的监管环境的强 化,而城镇劳动力就业冲击没有扩大主要源于二元就业制度对城镇劳动力利益的优先 保护。这提醒我们,《劳动合同法》对就业的影响很可能会通过强化最低工资管制等 其他管制措施的效果来间接实现。

关键词: 最低工资管制?《劳动合同法》?就业效应

Non‐linear programming analysis suggests that employment effects of minimum wage regulation are the result not only of the regulation itself but also of the external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t a certain level,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ntensifies the effect on employment of minimum wage regulation. Empirical studies based on survey data from 439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and Fujian show that minimum wage rise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2008 than in 2007, although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observed among workers who were permanent urban resident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reater impact on migrant workers derives mainly from the strengthene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Employment Contracts Law. The permanent urban workforce has not been similarly affected because their interests have been given priority under the dual employment system. This reminds us that 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the Employment Contracts Law may be realized indirectly through other regulatory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ed minimum wage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宇 《阅江学刊》2009,(2):104-107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出了若干需要予以准确解读、重点规制和进行理论创新的重大课题。首先,应从“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相结合、最终实现劳资共赢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并践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其次,针对有些用人单位采取某些规避法律行为(包括“准规避法律行为”)从而影响《劳动合同法》严格实施的现象,立法上应设置相应的反规避措施和方法。最后,劳动法学界应尽快进行全面的理论创新,为《劳动合同法》的正确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新劳动合同法提高了企业的雇佣成本,降低了企业雇佣的灵活性,企业进行雇佣决策的内部市场规则必然进行调整。根据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有关理论,建立企业进行雇佣决策的能力-回报-期限的理论框架。基于此理论框架,可以预测企业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4.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private sector wage subsidies and public sector job creation as competing solutions to unemployment. This has been undertaken firstly, by critically evaluating the general arguments adduced for the respective programs. Secondly,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outcomes from examples of such programs. In this case the Special Youth Employment Training Program (SYETP) and the Regional Employment Development Scheme (REDS) were selected as relevant examples of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employment programs conducted in Australia. It was found that SYETP had difficulty fulfilling its twin objectives of providing training for those disadvantaged in the labour market and fulfilling their transition to unsubsidised employment. Wage subsidies have a major administrative flaw in that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ubsidy results in either net job creation, i.e., creating a position which would not exist in absence of the subsidy, or the substitution of subsidised for non-subsidised labour. The operation of wage subsidies results in a degradation of the labour market, or substitution of permanent for casual, high turn-over positions. Public sector job creation is subject to certain benefits that do not accrue to private sector schemes. It is argued that RED type schemes have a greater capacity to incorporate more intensive formal skills training, and can more readily manipulate tax and employment multipliers.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compare the cost efficiency of SYETP and REDS in creating employment. One important, though tentative result of this exercise i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wage subsidies as a job creation mechanism is dependent upon economic growth.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paradox in the use of wage subsidies whereby they are most effective when they are least needed and most needed when they are least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城镇化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运用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方法分析农民工就业状况对他们城镇化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用工年轻化、农民工失业中年化的现状,论文首先运用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模型进行了估算,指出为了全家城镇化,农民工夫妻婚后一般需要连续工作30 年。在此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农民工工作寿命表,用以估算中国具备城镇化最低限度经济能力的农民工总量。考虑到未来企业用工年龄结构的变化,预计2006年时年龄在 30岁以下的69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都已具备在城镇定居的最起码的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6.
石智雷  刘思辰  赵颖 《社会》2022,42(1):88-123
本文旨在从劳动过程的视角,将不稳定就业作为一种资本积累方式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并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和企业访谈案例,结合广义倾向值匹配等方法进行经验论证。本研究梳理出不稳定就业的一般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影响,并尝试从国家与资本的双重运作逻辑中去理解经济转型期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研究发现,在资本积累及劳动过程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及其不稳定就业现象。资本通过控制农民工就业流动而达成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目标,无需承担劳动者的再生产成本。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悖论:不稳定就业有助于提高农民工个体的工资水平,但是不利于其家庭成员随迁。这种资本积累方式的隐蔽性在于,所谓的农民工流动自由其实是雇主通过掐尖式用工以保证资本的利润率。不稳定就业不会提升农民工的群体性收入,反而强化了群体内部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王飞 《创新》2012,6(6):52-55,127
政府购买服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基于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有利于提高就业培训效率与质量,有利于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就业培训需求等积极意义,我国各地政府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当前的传统模式和就业培训券模式这两种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模式均存在一些问题,要切实提高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项目的效果,需要完善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机制,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路径,以及探索其他的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问卷调查资料的回归分析,试图检验在市场转型下的企业制度和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年限、本企业工龄等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和性别也有显著影响;企业制度中的工种对工资有显著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对工资没有显著影响,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和缺工情况同样如此。社会资本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对农民工工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文章由此认为,农民工的工资是处于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一端,是高度市场化的,缺乏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或晋升机制,也少受劳动力市场用工情况变化影响,没有地区性差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刚性的低工资。  相似文献   

19.
魏万青 《社会》2015,35(5):196-217
本文基于稳定城镇化的框架,从个体职业发展和家庭完整性角度分析农民工入户诉求,并以一个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对此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入户意愿,不仅受其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影响,还受其家庭完整性因素的影响,如夫妻团聚(同城工作或生活)、子女教育以及住房状况等。相对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农民工群体入户意愿更高,且家庭完整性因素对其入户意愿的影响更显著。这说明,对农民工不能仅在经济上接纳却在社会上排斥,而应让农民工与市民在权利方面逐步均等化。同时,在长三角地区,改革户籍和促进民工市民化任务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的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村劳动力根据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和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条件,在成为自我经营者和工资收入者之间进行就业选择。简单的Mincer工资方程回归结果显示,工资收入者比自我经营者的教育回报率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在矫正了样本选择偏差之后,拓展的Mincer工资方程对工资收入者的教育回报率估计结果在5.3%-6.8%之间。从培训角度看,简单培训、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对农民工再流动都有显著作用,但简单培训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作用不显著,而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则对其工资收入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此外,工资拖欠等权益保护问题也对农村劳动力再流动有重要影响。在处理农民工的个人异质性和教育内生性问题时,本文还发现父母受教育年限不是一个理想工具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