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制度改革:郊区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颖 《社会》2003,(4):46-5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 扩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逐渐积淀并突现出来,郊区农村的城市化呈现为一种“不完全城市化”,甚至大量出现了“城中村”等现象。随着问题的出现,尽管城市政府对这些问题予以了必要的关注并把整治、改造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化浪潮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从集中到扩散的技术城市化、从文化到文明的人文城市化及从人口膨胀到人口萎缩的周期性城市化浪潮。这揭示了城市化问题的复杂性,也生成了人们对城市化的恐惧感,诸如生存性恐惧、正当性恐惧、价值性恐惧和同质性恐惧。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化都会不断遭遇风险、危机、质疑和批评,但是城市化也是一个不断激活和打开生活空间的过程,城市形态映射社会权力、城市环境呼唤生态伦理、城市治理拼贴出城市秩序。追求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是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城市策略是成就“希望空间”的基础路径。城市文明的融合叙事、微观叙事和多元叙事是不断突破城市化自我限度的方式,也是不断重构城市创造力的共同策略。因此,人们对栖居空间的美好向往一直充满着现实的希望,即“城市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黄敏 《国外社会科学》2022,(1):177-190+201
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由英国学者埃里克·斯温格杜首次提出后,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政治生态学的重要分支和剖析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社会—生态转型的重要理论之一。城市政治生态学第二代理论家超越了第一代“都市马克思主义者”的城市主义方法论,在社会—自然、城市—乡村的辩证视角下将城市视为社会—自然杂合体,并通过城市新陈代谢、城市足迹、自然资本化等概念阐释城市化的生态基础及其对自然的建构作用,打破了传统城市分析的方法论领土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倾向。城市政治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空间论两种阐释路径下,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平等、环境正义、酷儿生态学、文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相结合,呈现出后现代转向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红绿”生态文化理论,城市政治生态学有着不同于“浅绿”和“深绿”理论的绿色变革潜能。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必将经历“引进”和“本土化”两个阶段,为全球视野下的城市研究贡献东方城市生态文明和社会—生态转型的独特案例和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大举扩张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生产,但传统的城市空间生产忽视伦理性因素,使城市空间排除了"人"的因素,失去了活力的根基,不利于城市化本质的实现。将伦理性因素纳入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之中,对于探索符合活力要求的空间生产方式,进而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全国社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与城市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是不充分的,特有的政洽、经济等条件对城市化过程有着复杂的影响。我国城市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着城市社会问题的特殊性,这里分析了城市滞涨、城市冲突、城市惰性等现象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社会结构变迁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轩明飞  陈俊峰 《社会》2004,2(2):34-37
作为社会变迁的一种合理路径,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现代化是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主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科层化等方面的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进行,在城市发展的特定时间段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城市现代化以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变迁为其核心内容,通过人口与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张得到具体的反映。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目标与手段,表明了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而城市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发展则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集聚扩散与城市社会结构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念上不断协调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城市与生活的关系构成城市意义研究的基本问题域,让生活更美好则为批判与建构城市意义的核心价值场。历经30年改革开放,中国对“怎么发展城市”已在技战术上有了一系列实践典范和成功经验,但城市化进程中所滋生出来的、让生活变得更糟糕的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澄明人类究竟“为了什么发展城市”的世界性的意义难题。以生活的名义叩问城市意义,“去生活化”的城市空间批判,倡导一种以“美好生活”为理念、规范和引领城市空间变迁的新型城市文明形态将构成本文研究的学术思路和未来憧憬。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产业革命—一农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社会分工加深的产物。城市一经出现,便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人口逐渐转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的增多与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地域空间,逐步从“国中”,转移到河边,以及河口三角洲上。然而,在整个农业革命的过程中,人类城市化的进程尚是缓慢的。尽管城市数量日益增多,但质量却并不高。最突出的是,标志着城市化程度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尚很低。十八世纪中叶,第二次浪潮——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蒸汽机的一声轰鸣。振兴了人类城市化进程:由于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农业生产率随之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品质、效率令人瞩目,但其拓展与深化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问题.化解高速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城市危机,建设美好、和谐的城市,满足人类居住的向往,生态城市化理应成为探索可持续城市化的理想路径.要真正认识并走向生态城市化,应充分了解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树立合理的城市生态价值观念,最终将对生态城市化的把握和认同落实到人类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二世祖"生活方式的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坚朋  谭媛 《社会》2002,(8):17-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通过以地引资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实现“主动性城市化”(农村被城市征用土地而“被牵引”走向城市化),因而获利丰厚 ,其示范效应也使得区位条件较优越的城市周边地区纷纷拒绝“被动性城市化”。于是 ,城市的向外扩展遇到重重困难 ,征地难、拆迁难等问题越演越烈 ,费用昂贵、附加条件多 ,城市向外扩展的成本越来越高 ,各地为此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向农民妥协 ,如给农村自留用地 ;不得不批准其某些过份的不合理的开发等 ,这些各式各样的妥协办法虽然给城市换来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但是也给城市和…  相似文献   

11.
物质性的空间一是指自然物理空间,二是指社会空间即社会关系。空间生产包括空间中的生产和空间本身的生产两个向度的内涵。这两个向度内涵之间的关系和物理空间生产与社会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空间生产中两大基本关系。这两大基本关系的辩证内涵表明,空间生产根本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关系再生产。由此,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讨论就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意义转换,即从对象到视阈的意义转换。以此来审视,当代中国城市建构理念尚存在某些偏差,即对象与视阈的意义断裂与分离,由此造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和代价。  相似文献   

12.
弥漫式泛城市化格局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高密度地理空间形成了较强的空间均质化效应.在这基本状况下,浙江城市化是一种呈“面状”、分散推进的进程,具有均衡化、弥漫式等重要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浙江人口及产业集聚点的快速空间扩张过程,进而从环境动因、制度动因、全球化动因等角度分析了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动因.文章最后认为随着浙江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优化,即将迎来城市功能和品位加快提升、城市布局加快优化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3.
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福柯的空间规训理论出发,就新媒体空间"童年资本化"生产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新媒体空间"童年资本化"生产表现为经济生产、权力生产、意识生产三大形式,呈现出了当代消费社会中童年消逝的现况.对此,可尝试从建立完善的监视机制、制定刚性法律法规制度、确立童年赋权的"反意识锁链"三大途径构建新媒体空间"童年资本化"规训理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道路:中国城市化及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进程自1996年后进入了加速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将会有4个亿的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经典发展经济学倡导的两种城市化战略选择不足以解决中国4亿乡村人口的转移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战略选择空间不能局限于“大城市战略”与“小城镇战略”上,从城市带及城市带内部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确立城市化战略可以有效地满足中国城市化加速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雪筠 《社会工作》2008,(10):48-50
作为城市人经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与结果,城市空间在城市化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重组。既有面积上的拓展,也有结构上的分化与极化,而从密度而言,还存在着空间拥挤的现象。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中,城市空间正经历着拓展、分化等变化,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创造一个结构合理,空间安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  相似文献   

16.
空间转向主要是指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空间具有社会性.从列菲伏尔、卡斯特到哈维和索亚等人对这个转向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个问题的兴起和突出,理论上与法国哲学中重视空间的传统有关,实践上与近代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化有关,与当代信息化和全球化下空间问题变得突出有关.空间转向对我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哲学研究以及城市问题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当代中国的快速城市化与复杂的城市问题,呼唤着城市哲学的出场。可以从知识论、价值论、学科论等诸多层面生成和建构城市哲学,而建构城市哲学的根本路径则是直面、解释、解答当代中国的城市问题。本期刊发的三篇论文以城市失序为问题域,以城市意义、城市秩序为关键词,对当代中国城市哲学的问题域、多维度建构进行了探索。陈忠教授的《城市意义与当代中国城市秩序的伦理构建》对空间生产、城市秩序、城市意义的关系进行了秩序论向度的城市哲学思考,倡导以城市意义为核心,通过具  相似文献   

18.
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是现代化的重要挑战。对城市化背景下日本住房问题和政策干预演进的考察表明,日本早期城市化阶段属于“住房卫生政策时代”,城市住房问题开始发韧,卫生问题尤其严重;中期城市化阶段属于“住房公共政策时代”,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取得较大进步,住房问题总体维持、但又有所改善;晚期城市化阶段属于“住房社会政策时代”,由于强有力的住房社会政策,日本最终基本上解决了城市住房问题,虽然迄今它也面临与其政策模式相关的一些不足。日本个案表明,城市化既带来城市住房问题又推动其解决,并且住房政策干预形成了对社会文化因素的嵌入,因而同时支持了“趋同论”和“求异论”观点。日本经验对当前中国有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到现代:建国以来城市邻居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东 《社科纵横》2007,22(5):58-59
“邻居”与“邻居关系”具有空间性与社会性两种特征。邻居关系的变迁实质上是以空间临近为基础、以人际关系“冷热”为标志的社会性变化。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传统老街坊式、单位家属院式、陌路型以及新睦型等四种邻居关系,这些类型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城市邻居关系变迁的历程。建筑空间的窄化、网络技术的提高、人际网络的多样化、社会转型的推进等因素促进了我国城市邻居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性互动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春梅 《社会》2003,(5):35-3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市场经 济的发展,城市“围墙”的逐渐拆除,越来 越多的农村人口有了进城的机会。进入城市社会的这些新成员,大多数在价值观念、行为举止和穿着打扮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农村社会成员的许多特征。表现出与城市居民群体在文化上的诸多区别。农民工与市民共存于城市社会之中,文化背景的不同,行为方式的差异往往引发摩擦和矛盾,这就产生了两者如何协调。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城市社会能不能正常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