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张岱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是现在常用的名词,在古代虽役有这类名词,却也认识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区别。《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衣食足,是物质生活的内容;知礼节,知荣辱,是精神生活的内容。孟子说:“人之...  相似文献   

2.
《史记·管晏列传》中“上服度则六亲固”一句,古今学者有种种诠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两家:唐代尹知章《管子》注:“上行礼度,则六亲各得其所,故能感恩而结固之。”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坚固也。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该句出《管子·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相似文献   

3.
<正> 《管子》是齐学的代表作,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经济、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涉及到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试就《管子》中的管理心理学思想进行探讨。一、功利主义的人性观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管理者确立管理思想,制定管理策略,选择管理方法的思想基础。《管子》中也论及到了人性观问题。《牧民》篇中就有“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并对“民心”——即人性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人的两种需要:一是基本的生理需要,一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和把握,是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思想根源。本文通过剖析三种较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力图廓清是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一、精神文明建设会自然好起来吗?“自然论”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会好起来。持这种观点的人常援引先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名言佐证。管子的话包含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问题是“自然论”的认识仅到此为止,并把两个文明发展的一致性绝对化。真理夸大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自然论”的偏颇在于:第一,机械…  相似文献   

5.
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更多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丰富多彩,对"休闲文化"的追求愈加强烈.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重要平台,高校图书馆以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则更宜结合读者的特征和需求,发挥并完善其自身的休闲文化功能,充分重视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大报告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观点,落墨507字阐释"三农"问题,其中"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当可视为下一步渐次解决"三农"问题的底线。中国农业文明始于"以农立国"的传统,其言论屡见史籍:《论语》曾云,"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管子》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事实上,中国两千年来的发展进程无不揭示重农思想和农政演变。及至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布5个"一号文件",其主题分别是:正式承认包产到户合法性,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普法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而推行现代礼仪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意义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显然,预防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而礼仪教育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基础性项目之一。一在人类即将跨进更加文明的21世纪时,青少年犯罪却成为国际社会不得不十分关注的问题。照理说“仓禀实则知礼节”,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社会物质文明加速度地发展而犯罪现象却没有随之下降,反而有增无减并呈现低龄化甚至少女化趋势,使人不得不惊呼“仓廪实未必就知礼节”!实际上物质文明的发展只是为礼仪之风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稳定奠…  相似文献   

8.
孔子经济管理的目的是社会繁荣,实现大同世界。认为维持社会繁荣运转的两个程序是富民、役民。《子路》载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说“庶矣”,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富之”。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说“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深得这两大经济活动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历代文人尊崇的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 500多年。然而大家都认为孔子学说中的“樊迟请学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体现。其实不然,相反,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教育思想。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以管仲的“仓癝实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思想为基础,进而提出足食富民、使民以时、厚施薄敛、开禁利民、天人合一的农业教育思想。这些农业教育思想虽然亘古久远,但仍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校《古代汉语》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里,对于《论语》“侍坐”篇(第一分册第三单元文选部分)中“撰”字的解释,值得商椎。孔子的弟子子路、曾晳(点)、冉有(求)、公西华(赤)侍坐时,孔子让他们“各言尔志”。继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发言之后,曾晳在孔子点到他的名字(点,尔何如?)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农时管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决定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三:土地、人力和天时。《管子·牧民》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天时、地利都要人去务,所以这里实际上包括了三者。《经法·君正》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说:“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种),节民力以使,则财生。”《吕氏春秋·审时》精辟地说明了三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谈“因材施教”在岗位培训中的运用张彦君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分析和评价他的学生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3.
管仲法律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法律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都具有深远影响。他在齐国主持政治、经济方面改革的同时 ,非常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 ,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他致力于发展经济 ,主张“案田而税” ,并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的口号。为了加强统治 ,他提倡“四民分居定业”。他反对专任刑罚 ,主张省刑慎罚。这些思想主张与后来的儒家和法家都不尽一致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孔子所分的人才类型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孔子的人才思想,则很少进行研究。实际上,孔子虽然没有对人才进行专门论述的著作,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理论,但是,在《论语》和其它记载孔子的思想和言论的文献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关于人才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地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而且对于人才学的专门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语》中提出的关于人才分类的思想,就是这些问题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 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孔子重视《关雎》,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诗教观。而《孔子诗论》传承了孔子的诗学观念,因此,“《关雎》之改”的“改”字,从文本的主题义来看,就是改正、纠正,即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而从文本的主旨义来看,则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义蕴。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孔子重视《关雎》,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诗教观。而《孔子诗论》传承了孔子的诗学观念,因此,“《关雎》之改”的“改”字,从文本的主题义来看,就是改正、纠正,即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而从文本的主旨义来看.则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义蕴。  相似文献   

17.
<正> “义利之辨”是先秦思想家谈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老庄倡导“无欲”,弃利;杨朱不以一毛利天下。他们的观点都各执一端,未免失之偏颇。而孔子能够比较全面地对待义利问题。本文就孔子的义利思想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读者。一、重视人的利欲孔子重视人的利欲和物质财富的增殖是与他的人性论思想密切相连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貨》,下引此书只注篇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人的本性具有共同性的东西。由于后日的习染不同,因而才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多是表现在人们社会地位和思想品德的高低方面,所以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后天学习和教化。孔子人性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对人的重视。《论语》中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说明孔子首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自己的内在人格和安身立命之事,这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已被鲜明地提出来了。这当然要首推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仁”就是用于表征人的社会性的一个范畴。我只指出两点;其一,“仁”是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性的内积。《论语·阳货》载宰我问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事,孔子问他说:当你的父母去世你为他们守丧时,“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说:“安!”子曰:“女安则为之”。孔子并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在孔子看来,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种“礼”原来并不是一种单…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可读性与新闻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相并列,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四要素之一.新闻的可读性,即指新闻载体与版面、专栏,报道及文章,要吸引人,引人人胜.如果我们把新闻也看做文章的一种,那么关于可读性的要求,在我国就可以追溯久远了.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既有扎扎实实的内容,又要善于修饰、有文采,很好地表达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可谓“文质彬彬”,就是质朴充实的内容与美好语言的统一.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门.他当时是讲:…  相似文献   

20.
<正> “侍坐”章是《论语》中涵蕴最丰富、文字最生动的一章,其义理难以把握。原因在于曾点的述志不象子路、冉有、公西华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地描绘了一幅“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于舞雩,咏而归。”其寓意,孔子是心领而神会的,而后人就很难捉摸,于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说曾点描绘了一幅具有尧舜气象的太平盛世蓝图,符合夫子的政治理想;有人说它是一幅隐逸者的行乐图,符合孔子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后产生的寻取自我解脱的心境。笔者以为探索此章的义理应联系孔子的人生态度、从政原则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