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立政》篇中的“三亳阪尹”古来歧说纷呈。实际上,指的是周初在商旧都“三亳”和阪地所设立的尹长,即“三亳尹”和“阪尹”。三亳尹乃周人为了统治和管理原来商都的民众所设立的官职;阪尹是周初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官职,是周公迁殷民于洛邑附近的阪泽之地后,为了便于管理而特设的政长。  相似文献   

2.
夏商时代法律思想中充满了对神灵的敬畏,一度以秉承神意进行吊民伐罪作为实施罪与罚的合法性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神灵的敬畏不断由强转弱。至商代中后期,社会统治开始由敬神转向敬民。获得民心是强化王权的基础,以民众的利益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德成为王权合法性的支柱,最终将罪与罚的合法性由对神灵的不敬转向以对民众利益的侵犯。  相似文献   

3.
《尚书·牧誓》篇一般认为是武王伐纣时牧野之战誓师词,历代经学注疏家们都循此而注释、疏证和补缮其中的微言大义.但誓词中的这样一段话一直得不到圆通的解释:“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史记》曾改作“今日之事,不过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但众所周知,一击一刺为一伐,在殊死决战之时,为何只冲锋六步七步便停了下来?这怎么能够克敌取胜呢?对此,朱熹曾说过:“只《牧誓》中便难晓,如五步六步之类”.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政治思想,我们可用“美政”来概括。“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离骚》卒章之词。诗人向世人宣布:由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暗昧刚愎,他的“美政”理想终成泡影,因此愿以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诗人这种忠于祖国,忠于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态度,千百年  相似文献   

5.
《尚书》(简称《书》)共25700字。德字出现223次,民字出现274次,奴字仅见于《泰誓下》“囚奴正士”一次。可见当时社会对德很重视,平民占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奴隶则微乎其微。《书》中德字频繁出现,凡说到开国首领治安之道与王朝丧亡,无不突出德的作用。如说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则分别有“克明俊德”、“玄德升闻”、“黎民繁德”、“咸有一德”、“克明德慎罚”、“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尧典》、《舜典》《大禹漠》《咸有一德》《康诰》《立政》)。说桀纣丧亡,则有“有夏昏德”、“秽德彰闻”(《仲虺之诰》、《泰誓中》)…  相似文献   

6.
<尚书·无逸>是反映西周初年思想建设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周初政局可谓内忧外患,既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亦有统治者自身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对此背景加以分析探讨不仅能加深对<无逸>的理解,同时也能对周公人本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尚书·盘庚》佶屈聱牙,向称难读.旧解往往有误,乃试作新解.兹略陈之如下,以就正于方家.[序说]谈五个问题.第一,篇名问题.《左传》哀公十一年引此篇称篇名曰“盘庚之诰”.是知《盘庚》篇虽不称诰,而实际上是诰体.后世韩愈作《进学解》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诰与盘连言,亦以为《盘庚》篇是诰.是诰不言诰而以盘庚之名名篇,其原因如马融所说:“不言‘盘庚诰’者何?非但录其诰也,取其徙而立功,故以‘盘庚’名篇.”(《经典释文》引)  相似文献   

8.
~~四方,罔不惟德之勤。”先王是德治的楷模,法先王就要像先王一样实行德治。“我时其惟殷先王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康诰》),就是这一思想的明白无误的表述。可见,法先王的德治思想是法先王的内涵之一。三、法先王的用贤思想《吕刑》具体描述了尧任用贤才———伯夷、禹和稷,“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因而“惟殷(指重大贡献)于民”。如果说这里还只是含蕴着法先王就是要法先王的用贤思想的话,那么,在《立政》就讲得十分明确、具体。《立政》是周公晚年告诫成…  相似文献   

9.
《洪范》总结了西周以前的治世理念和政治智慧,开启、影响了此后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精神。它既开儒家的道统观念之源,也初步确立了道统与治统之别,并试图以道统来统摄治统。这一思想高扬了道的至上性,消解了君权的神圣性,激励着后世儒家弘道践道的价值追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洪范》所论九畴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关系密切,互为呼应,且诸畴因皇极之建用而汇聚、贯通为一体。借助九畴之说,《洪范》构建了一个寓意丰富、体系宏大的政治哲学体系,展现了先民深厚的生存智慧和深刻的治世理念。而在关于王道理想的构建中,《洪范》对于君道的阐释与发挥尤为令人深思:君极之立与否,实际上构成了其能否召唤、凝聚天下人心以及王道能否得立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典籍《尚书》蕴涵了丰富的设计艺术思想,一方面,它体现了从"以神为本"的设计理念向"人本"思想的过渡,另一方面,以阴阳、五行、四方为基本要素,整体有序,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设计观也开始成熟,成为其后古代中国设计艺术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尚书》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生命力较强的部分。在中国的奴隶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频繁的战争促成了民本思想在西周的萌芽,王权的更替使得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正视民众的作用而产生了最早的的民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重农裕民、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几个方面,具有开创性和进步性的特点,这些思想观念在当时缓和了阶级矛盾,警示了统治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  相似文献   

12.
《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述我国上古时期的地理区划、山川、土壤、植被、物产、交通、贡赋等内容.虽然总共只有1192个字,却是包括自然、人文两方面知识的综合的地理作品.真可说是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因为是经书中的一篇,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唐宋以来以至近代,研究《禹贡》的不下数十家.新中国成立以后,辛树帜、顾颉刚、李长傅、刘起釪诸先生都有专著或专文问世,寖寖乎已成一专门之学.由于《禹贡》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再加上时代久远,地理环境、名物制度变化很大,虽然有了这么多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说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随着我国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发展,《禹贡》中不少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完全有可能得到新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最近有机会读了金景芳、吕绍纲二位先生合著的《〈尚书·虞夏书〉新解》中《禹贡》篇.获益良多.感到是近年来研究《禹贡》的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对研究上古史或者研究历史地理的同志  相似文献   

13.
宗法思想是对宗法制度所内含的一系列社会关系进行的理论概括的总和。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广泛存在着的宗法关系是它的基础。起先,这种关系体现的只是宗族内部的组织原则,以及根据与首领血缘的远近而排列的财产分配、继承系列。随着私有制的发展,特别是当国家产生以后,宗法关系就由狭隘的宗族内部关系改制为具有国  相似文献   

14.
《尚书》中的裕民思想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发展生产 ,稳定社会 ,让人们安居乐业、康泰幸福 ,以及宽厚待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古文《尚书·说命》历来被认为是“伪书”,因而它所记载的商朝武丁时期有着“圣人”尊号的一代名相傅说的事迹和思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通过深入论证,可以看出古文《尚书·说命》是先秦流传下来的真古文献,有着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说命》所载傅说的治国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商朝的复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今天看来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说命》记载的一系列言行来看,傅说不愧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圣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法学界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法律起源于奴隶社会,因此,他们在探究中国法制历史时,几乎都以夏朝为起点。这一“定论”,散见于高等学校的法学教材,散见于已发表的研究中国法制史的论文、专著,散见于大量的法学通俗读物,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几十年来,法学界对此陈陈相因,很少有人提出异议。早在三十至四十年代,著名法制史学者陈顾远等人,就曾连续著文抒发己见,认为中国的法律起源于唐虞时代。解放后的较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十年内乱中,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使得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深入下去,这实在是件憾事。本文拟从法学的角度出发,由分析考证《尚书·尧典》入手,将这方面的内容缀辑起来,试行探讨,以就正于法学界的师友。  相似文献   

17.
《尚书·无逸》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文字,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说,周公“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鲁周公世家》中还明确地指出了《无逸》的主题思想;“为人父母,为业至久长,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无逸》篇中,周公反复告诫成王说,治政之道  相似文献   

18.
梁丹丹 《江淮论坛》2014,(5):102-107
苏轼的《尚书》诠释著作《东坡书传》通过对文本形式、主题命意、文势、理势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推断经文意义并指出经书中的讹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校诠释学思想,不仅体现了苏轼跨越前代学说、以己意诠释经文的气度,也体现了他对于“理”的客观性与贯通性的体解。  相似文献   

19.
《牧誓》是一篇誓师词,然而"步伐止齐"旧解难圆。根据文意,"伐"当解为"口伐"(声讨)而不是"击刺",而"步伐止齐"是部队向敌军进逼过程中的动作与要求,避免了旧解"击剌"所带来的打打停停的矛盾。根据周武王伐商部队的多方国联合特点,其整齐阵容虽然是从部队整体着眼,而在较大程度上是针对其余的八个方国在进军中可能发生的首鼠两端和惧死不前现象。  相似文献   

20.
<尚书·虞书>所记内容主要为我国古代帝王世系的起始时代--尧舜禹时期的有关情况,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是今人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文献史料,其文本中蕴涵有非常重要的上古和谐观念,概而言之,包括同构互赢的自然观、"舍己从人"的治事观、"明试以功"的考绩观、注重"克谐"的用人观、宽爱礼让的人际观、"八音克谐,,的文艺观、"惟刑之慎"的刑罚观和"惇德柔远"的民族观.这些朴素的上古和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绵延不绝和谐理念之源头,在经学昌盛的华夏历史长河中,这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曾沾溉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家和万事兴"的处世理念以及"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今天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理论,正是对这一传统文化之精髓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