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2.
傅守祥 《学术论坛》2004,(2):168-171
大众文化的产生、崛起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 ,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1,6(10):90-92
中国没有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对西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的援用造成了对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误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同质性关系,使巴赫金在民间文化研究基础上建构的狂欢理论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资源。具体地说,狂欢化理论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识方法和阐释模式,对确认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价值定位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大众文化批评及大众文化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明 《社会科学》2004,(11):114-118
近年来我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但这种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将法兰克福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非语境化和非历史化,会导致对当代和中国大众文化特点的误读。如果现实地和客观地去审视大众文化,就会发现大众文化其它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5.
后启蒙与文化批判理论的危机——兼论批评合法性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批评大众文化的诸种理论当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锋芒最为尖锐,影响最为深广.法兰克福学派在缺乏文本研究的情况下,依据哲学推演的方法,对大众文化作出了独断式的过度批评.因而,其理论早已暗藏危机.当今西方社会已经步入后启蒙时代,我国社会也已呈现出明显的后启蒙特征.在后启蒙的社会状况与理论话语的挑战下,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危机:"现代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危机、"被动受众"观的危机和批评家作为文化"立法者"的身份危机.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为避免合法性危机,必须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范式,谋求哲学批判与文本阐释的结合,树立文化多元主义观念,走向批评的个人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对当下多元文化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已走向纵深,大众文化是在认同吸收西方文化理论和具体形态,改造和提升本土民俗文化,并对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进行戏谑、策反、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从学理上来深入剖析研究中国大众文化这一普泛性文化形态的生成机制和范式构建以及意义表征对当下消费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学界 ,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崭新的学术面貌 ,这为中国人文学术的知识创新提供了某种值得关注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应看到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在处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实践的关系时 ,依然存在机械照搬西方理论以宰割中国经验事实的倾向 ;没有充分注意到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现实语境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 ,这就使得中国的文化研究在准确把握本土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应于本土的研究范式时 ,存在着严重缺陷。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 ,着重探讨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本土现实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由著名学者、作家李陀主编的“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的《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是一本研究我国 90年代文化的最新理论著作。它以宏阔的理论视界,面对 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针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我们描述、阐释了全球一体化景观中我国文化发展的地形图。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现状的全景透视,同时,也为逐渐建立适应现代中国实际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方法寻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应该说,以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这本…  相似文献   

9.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现代西方文化批判,特别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一个重点领域。但是,由于西方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泛化"倾向,这使得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生成及其社会效应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既要分析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现实批判精神,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保持适当的警惕和批判,也要从大众文化的发展寻找当代文化生成的合理维度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访谈主要针对文艺理论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趋向作出了独到的见解。童先生认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面对的不是文学文本,而是社会文本,应正确并科学地使用西方的文化理论研究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基于此观点,应从中国传统的文史理论和西方人类学者的思考中吸收优秀成果,提倡"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1.
肖治华 《云梦学刊》2006,27(1):62-64
林语堂的"中庸哲学"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和谐地综合东西方文化和整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十分注重近情精神的思想.它既是林语堂文化观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丛晓波 《兰州学刊》2014,(7):145-150
对转型期人们行动背后普遍存在的基本社会文化规则进行解读和分析是具有时代迫切性的话题。在历史中选择和传承的社会文化规范维系着社会成员心理与行动的标准,也使各种社会文化呈现出特殊性。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经历着从传统与现代之间,血缘家庭到社会责任的转变;以及在中国与西方之间,经历着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变。当前中国面临着转型期文化规范常模的多重选择,需要在思想与心理的层面上完成社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常模构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 ,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 ,中国人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及妇女的地位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不仅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使然 ,更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进行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虽然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运动成为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变迁的内在原因 ,但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近代变迁的内驱力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范长风 《社会科学》2006,25(10):142-147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经济和文化多种条件作用的结果,不能用先进-愚昧、我族-他族的两分法做简单化分析。从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生计、战争和社会变迁的多向度视角解释西非多妻制及其诸妻的隐居、贸易和他们的婚姻关系,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多妻制产生的真正原因。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妻多妾的婚姻模式的研究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人类学影视片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直观的现实感,而文化撰写的优势在于它“深描”影视片无法涵盖的“他者”文化,使得研究更具文化的纵深感和深邃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5.
王明丽 《齐鲁学刊》2008,(2):158-160
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中追踪女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立足于精神/社会性别建构的家园意识,身份认知中角色的互补与冲突和文化原型的梳理,旨在从社会历史语境的语言深穴中发掘出"这一个"带血带肉的女性形象,以及中国本土女性的现代化的生存经验和现代性的审美体验,即女性生存的真实生态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重物质、轻文化的发展状况为马修.阿诺德提供了广阔的批评空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空间不仅使他在认知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在行为上促使了文学与文化系列评著的问世,在态度上也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化焦虑。正确认识这种批评动机的影响,对理解阿诺德的批评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兴起,后殖民主义理论不断涌现,首当其冲的要属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该理论较为详尽的讨论东方"自我东方化"的现象,无情的批判了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要研究一切社会文本和文化文本,为全球化提供一种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导引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文化需要的增进与文化供给的缺口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有赖于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演进,进而表现为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20.
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对马克思、韦伯、桑巴特等学术大师就生活方式理论贡献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文化、历史的视野下去看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文化,去看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为我们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过侵略,掠夺的历史不同,加上“二结合”问题,即大商人、商业集团和包装他们的大广告业的结合;广告业与媒体的结合,使得我们的社会发展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我们的内部矛盾需要我们自己去消化,我们在竞争中转移来的外部矛盾也要我们自己来消化,这是冷酷的,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