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教育的惟一目的就是德育.近现代德育随着知识的不断分化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方面和学科,德育从最高目的逐渐转向普通目的。现当代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理性对人不同程度的压抑与控制,教育被片面地.理解为智育,服从于功利的目的,德育也因此变成教育工作的一个辅助部分,在教育实践中的社会作用和效果日益降低和减弱。基于这种令人担忧的教育背景和现实,我们应寻求现代意义上教育目的的道德回归,培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高校德育的定位”和“德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趋向”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特点,指出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出路,即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化:从政治化教育转向综合素质和成才教育;从规范化教育转向求生存谋发展和现代开放意识的教育;从教育转向良性环境中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4.
德育的现代困境消解了德育的功能。传统德育自身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与现代教育社会化趋势的不适应等是德育困境产生的主要症结。走出德育困境,需要德育理念的更新,内容的拓展和方法的改变,需要推进德育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由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相似文献   

6.
元宇宙以技术新成就、思维新变革、方法新拓展将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样态,加速思想政治教育驱动变革和要素重构的进程。具体来说,推动教育主体由单一肉身主体转向多元虚拟主体、教育客体由身体在场转向具身体验、教育载体由平面叙事转向立体叙事、教育环体由物理时空转向数字时空,思想政治教育将呈现新的发展模式。元宇宙在创构思想政治教育新图景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价值失序、技术成瘾、虚实混淆的现实挑战和安全风险。因此,要在匡正元宇宙技术应用边界、坚守元宇宙场域育人之道、规避虚拟现实的补偿效应、构建元宇宙良性数字生态中,理性引导元宇宙技术发挥积极作用,有效规避伦理挑战、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中国城市体制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重要变革期,其突出表现是:城市建制从自治单元转向行政实体,城市管理由单一性走向系统化,市政运作逐渐呈现出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变革既是现代城市兴起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思想和市政理论指导下自主探索的结果。但民国时期城市体制的变革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说是城市现代发展的一个开端、一种起步。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作为高校德育,必须在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合理元素的基础上,有机地促使德育内容由单纯地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向关注情境与情感效应转变,使德育目标由"完人教育"转向关注个性发展,变德育途径由单方说教为互动式道德对话。  相似文献   

9.
高校育德教育刍论陈中英,刘长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历史变革中,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德育的新路子、新方法,改变目前单一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高校育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学生育德教育有所裨益。一、...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适应社会是个体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堵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德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现代德育要注重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体系,永葆学校德育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希望更多的同志关注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问题周德藩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为我国教育的优先发展,深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地方高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找准位置,抓住机遇、突出特色、拓宽办学路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新思路。指出从传统走向现代是跨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提出了要改革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培养目标由专业型转向复合型,结合本院实际,探索“宽基础、重应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本世纪末将本院建成合格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校带入21 世纪。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高等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受到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因此,会计人才教育模式应从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转向注重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应从单一的会计专业知识扩展到相关的管理及公关知识,教学方法应从传统手段扩展到电化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的思考吴运友一、确立三个观念—提高德育实效的思想基础1.确立德育首位的观念社会发展到现代,需要有与之同步的现代教育。然而,作为现代教育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却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普遍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致使广...  相似文献   

15.
和飞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1):1-4,12
总结肇庆学院的书院制改革实践可以发现,书院制是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有益探索,或许会成为中国大学改革的一种方向。现代大学书院制是一种与学院制相匹配的基于学生生活社区建设和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方式的一种创新。随着书院制改革的深入,现代大学书院将成为大学生“诗意栖居”的“心灵之家”,为大学生的自由健康发展提供心灵装备。进而推进大学教育方式的转变,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使教育回归到培养全人的轨道上来,造就心灵完备、适应社会需要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由西南师范大学德育学科硕士导师宋春宏教授等任主编,四川省近十所高校德育理论工作者参编的《德育系统比较研究》于1995年11月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是为适应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和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  相似文献   

17.
“德”—“育”生态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无力感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根源于“德”—“育”生态的危机,德育模式必须与一定的道德精神相适应,这种适应不是个别要素的适应,而是教育生态的适应。“德”—“育”生态是在教育学意义上决定德育效力的重要概念。现代中国德育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并致力于“德”—“育”生态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新的“德”—“育”生态的建构是走出转型时期德育危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教育思想历来把德育放在德、智、体的首位。高校德育要落实到位,必须将它纳入整个高教系统工程之中,紧紧围绕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发挥德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方向、动力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正确把握德育定位,就要实事求是,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既要主动适应、积极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又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把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意识教育作为根本性内容,把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不断改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德育基本概念方面强调对德育目标、德育本质以及现代德育功能方面的探究.德育理论研究现状突出表现在围绕"生活"、"生命"、"生态"、"人本"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德育理论研究趋势呈现为:德育的人学研究走向;德育在物质、制度、理念层面的全方位建构;德育坐标沿传统回归与现代创新的双向延伸;德育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信息媒体的变革、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以及电子图书馆的发展来看,现代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校情报用户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