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文论家谢榛、李渔、王夫之、王国维对情景论予以了集中探讨,其内容主要体现在都深入阐说到情景交融的论题,对其必要性、内在关系、生成机巧、表现特征等作出了深层次的论说;其中,谢榛并对情景交融的适度性、虚拟性论题,李渔等三人则对情景表现的当下性、真实性论题作出了阐说。此外,谢榛对写景追求虚化空灵,李渔对情景的主宾界划,王夫之对情景表现与兴会的联系及写景的具体方式,王国维对情景二体的理论内涵等都分别予以了阐说。他们为古典情景论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情景论”一直是诗论家们不倦的话题。他们认为情景交融是诗美的特质,从实的情景原质到虚的情景交融这一微妙过程的实现,主要受创作主体的心理规律支配,其明确的内在导向就是“情感流向”与“情感旨归”。根据古代诗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情景交融构成一个艺术系统,产生出无限的美感魅力。而这种审美观也显示出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3.
谢榛《四溟诗话》的诗歌创作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兴会论,二是言意论,三是情景论。在兴会论中,强调要切实地以兴会作为创作发生的支点;在言意论中,既主张意主辞宾,又强调要立意、措辞两相自如;在情景论中,则极力申张情景交融,深入探讨到其内在的创作机巧及审美特征。谢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论的不断拓展与深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辞中 ,情和景的关系非常密切 ,几乎所有的诗歌都追求情景结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古典诗辞都能达到“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境界 ,即便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也会因情景结合的程度不同 ,使诗歌的审美意向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王夫之的“妙合无垠”当是古典诗歌所追求情景结合的最高审美形态 ,达到此艺术境界的应为“神于诗者” ;而“情中景”、“景中情”则次之 ,为“巧于诗者”。可见 ,“情景交融”中也有洞天。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 ,“宾主”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王夫之的“宾主”说主要是指诗人在创作中处理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时所应依循的原则 ,是以宾主融合 (与情景妙合相一致 )为最高境界的艺术理想。探讨“宾主”说 ,有助于把握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论 ,有助于认清他的诗学的真面貌。本文试对王夫之的“宾主”说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加以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诗学情景论历来为学界所称道,但王夫之的诗学"象外论"却被忽视.本文认为,尽管情景论在船山那里涉及诗歌意象与诗歌意境两个范畴,然而,从整体上看,情景论在船山诗学体系中主要属艺术意象论.船山诗学的意境论或理想论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对"象外之美"的研究来体现的.他的"象外"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哲学基础,从而在对情景与"象外"的关系、"象外"的诗美特征以及通往象外之美的途径等方面,与前人的"象外"论相比都有重要的区别与发展,显示了封建末世一位杰出的儒家诗学传人的独特的诗艺理想.  相似文献   

7.
汉语话题的辖域与层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话语中不仅存在单话题 ,还存在多话题。话题的辖域有大有小 ,可根据辖域的大小将话题分为语篇话题、语链话题和语句话题三类。根据话题的性质和功能 ,多话题可分为情景话题、主旨话题、论元话题三类 ,多话题的排序一般遵循情景———主旨———论元话题的序次。话语生成的组合顺序多为逆向组合。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的情景说,是对古典诗歌美学的重大发展,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情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合一诸命题的美学涵意,而且可以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和古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情景交融谈     
情景交融是艺术意境的最高境界,“景”为基础,“情”为主导,其中“景”不仅指能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景象,而且指与这些景象相联系的生活,二者互融互契,不可分离。本文从因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共鸣三个方面对情景交融的方式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分析了叙事诗和抒情诗中情景交融的特点,揭示了情景交融在意境构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昔之论宋词者,或论其宗派流别,或论其风格异同,或论其字句章法,或论其音律声韵,虽间或有人提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然真正以情论词者少,而从纵的方面考察整个宋词情调者尤少。本文不揣鄙陋,试图以宋代豪放词为叙例,探讨宋词的感伤情调,略申己见,就质群彦。纵观词史,宋词主要继承了唐五代文人词的传统。在唐五代文人词中,被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二首,即充满了浓郁的感伤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现代的文学、美学理论和一些其他研究成果,对古文论中"兴"、"香草美人"两个范畴进行了新的阐释.探讨了"兴"的表情功能、情与景的契合问题以及"兴"作为意象的分类归属问题;探讨了"香草美人"作为一种象征手法与楚巫术文化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意境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是情与景、意与境、主观情致与客观自然的交融统一。重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作为意境理论的标识和核心,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它的深层结构中凝聚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模式,即“天人合一”观念。因而,情景交融不只是意境的一般特征,也不只是一般的“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民族心理内涵,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文学的暮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暮愁”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是指人们在日入的酉时与黄昏的戌时至人定的亥时之前这一时段的时间悲情体验。中国文学暮愁主题形成的心理背景是人类原始心理中的日神崇拜。中国文人日暮愁情形成的原因是日暮当归、黄昏闲暇、暮色迷茫与日暮的文化象征。暮愁的触媒主要有光色系列的古道斜阳、日暮远帆、日暮落红、斜阳芳草等意象以及音响系列的夕阳疏钟、日昏胡笳、落日鸣蝉与暮天孤雁等意象。  相似文献   

14.
道德态度是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它以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态度”的研究为基础,将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沙夫茨伯利、斯密、休谟主张的道德情感理论相结合,融合中国古代知行关系的讨论,试图建构一种稳定的基于主体道德认知与情感判断之后所形成的行为倾向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以情景交融来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风貌,这种复杂的风貌是由三种不同的关系类型构成的。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孟诗中情与景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景“合于人”的状态,而不是景“役于人”的状态。虽然孟浩然也有一些情景交融的佳作,但他并没有将情景交融这一后世诗歌重要的美学原则升华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孟浩然是一个带有过渡色彩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卢梭开创的人文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大力颂扬理性的启蒙时代倡导回归人真实的感受和需求,重视身体感觉和情感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基础性意义。感觉和情感构成一条线索贯穿了卢梭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作品,同时,卢梭在教育、政治学说和文学作品中赋予感觉和情感以本体性意义———感觉和情感既是个人完善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也是政治社会构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在六朝审美自觉的基础上,唐宋文学思想趋于成熟.陈子昂的音情顿挫,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清壮顿挫,既有自觉的理论主张,又有成功的创作实践,在不同阶段,体现出大国之风,标示出文学前进的步伐,标志着古代文学和文学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夕阳的美学境界是神秘幽远的空间构成,表现为心灵与艺术的契合。在唐宋诗词意象里,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夕阳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日暮西山的肃杀气氛吻合了离人的黯然神伤的情愫,温馨如画的夕阳晚照又让我们体验到了人类最深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汉代诗学理论是从《诗》学理论母体中脱胎成长起来的。《诗》学理论强调诗的功用性,纳情于礼乐、志性之中,主温柔敦厚、平和中正之美;而汉代诗学在外部功用失落,褪化之下,主体情感不断得以突张,最终迎来了主情文学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