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长沙市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调查研究,了解了长沙市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基本现状,分析了长沙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内部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提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民到人的历史切换--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近代西方,人是一个类概念,从中发展出自由、平等等抽象价值。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与之相应的人的概念,而只有民的概念,民与官处于对立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人与民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并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而实现了对人的理解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4.
对日本中间层问题研究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具体课题内容等概貌进行梳理,可以纵观乃至把握现代日本"中流"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日本中间层作为一种群体形式的发展机制,而尝试借助西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理论亦可对这一问题做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5.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自助活动。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历经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工作作为个人的慈善事业;第二阶段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社会工作大多被视为由政府或社团 相似文献
6.
也谈"从契约到身份"--对第三法域的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代社会中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中正转变为"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确定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这样一种"新身份",成为第三法域的显著特点.这种新身份的形成,导致新的法律调整原则、新型的权益观以及新型的法律调整模式等一整套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8.
辩证法在古希腊最初主要指一种谈话艺术,是通过揭露对方论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技术.康德认为辩证法是理性误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的幻象.通过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探索,黑格尔集传统哲学之大成第一次把辩证法提升为哲学的自觉原则和绝对的方法.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过渡到现实的具体的人,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分层看住房差异--对湖北省"五普"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住房是一种固定资产,它反映着人类的 社会生活水平和住房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本 文通过对湖北省“五普”资料中有关住房状况的数据分析,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阶层,住房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传统认识论在本质上是逻辑主义的,而现代认识论的基本流向则是历史主义。我国哲学工作者要想走上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子,必须实现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哲学转换,重建社会认识论。 传统认识论解析 传统认识论是指黑格尔哲学以前的认识理论。传统认识论在本质上是逻辑主义(或称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第一,传统认识论把认识的对象──世界(包括人本身及其社会)设想为一架按逻辑程序运转的机器。这个信念不仅支配着各种唯心主义和机械论,而且也支配着各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传统认识论把认识的主体简单化、抽象化和逻辑化.我们… 相似文献
11.
目前,西方历史学界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所发生的转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法国年鉴杂志编辑部主任葛涅在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历史研究的重点已经从个人所属的阶级或群体的属性转向个人本身,从历史的必然性走向偶然性、从历史的决定论变成为关注历史情境之下的多重选择.这样的一种研究转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在这一转向中,西方历史学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目前正在思考着什么.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从天人之辨来看,孔子更重视人在实现德性幸福中的主体力量与能动作用,追求一种"为仁由己"的幸福,把德性幸福视为天命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性幸福不仅是就社会人事而言的,更要扩及天人之际.在"山水之乐"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德性幸福于自然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颜之乐"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德性幸福于义理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知天"、"顺天"、"乐天"而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德性幸福于主宰之天的层面上所实现的超越.孔子的德性幸福既具有内在性又具有超越性,既具有积极入世的现实品格又具有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德性幸福. 相似文献
15.
康德和马克思分别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两大命题--"以人为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对康德和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彰显了马克思与康德相通的价值祈向和相别的理论旨趣,指出了马克思对康德的合理性继承与发展,并着重指出了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自然目的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永久和平;而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则是从自然到自由的人,从而得出了"人是目的"的结论.正是在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康德建立了他的历史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18.
19.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13,23(1):41-51
In attempting to establish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at would function to smooth the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to market econom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has, for most of the time in the past decades, focused its efforts on setting up social insurance programs in the urban areas.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urban poverty since the mid 1990s, the emphasis of the government has shifted to means-tested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s as the major means to combat poverty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However, with the absence of more equit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that can protect people against the many risks associated with a market economy, the role of social assistance is very limited.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