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人格的彰显,是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探索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讲深、讲透、讲活,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从理论推进和逻辑延伸的角度来看,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的理论逻辑讲深,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的历史和实践逻辑讲透,把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的故事讲活,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针对一些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学存在的形式传统单一、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到课率”“抬头率”偏低等问题,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特殊使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防控中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卫生防治在为“大思政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大思政课”也成为了卫生防治有效开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在卫生防治中讲深公共卫生事件变化、讲透公共卫生防疫政策、讲活爱国卫生运动故事,是充分发挥“大思政课”思想价值引导、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目标旨归。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过程中讲好“大思政课”,应从有理有例的思政“小课堂”、有滋有味的社会“大课堂”和有感有形的网络“新课堂”入手,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中着力强化“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内涵式发展要求思政课建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优化教学结构模式作为方法路径,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目的。2022年秋季,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某教学团队进行大班授课、专题作业、小班讨论、大班翻转以及讲评交流五重结构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以开展课程深度对话、坚持问题导向和建设教学共同体三条路径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理论性和针对性,打造联结师生、供需一致、教研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历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跟党走的奋斗史。将百年团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将百年团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要求青年争做的“五个模范”为指引,讲深、讲透、讲活共青团历史。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属性和铸魂育人功能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把握好“融入什么”“为何融入”和“如何融入”的三重维度。从历史厚度、理论深度、情怀温度、政治高度、实践力度五个方面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宏观上促进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永续发展,中观上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提质增效,微观上有利于时代新人的大力培育,需把握好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结合教材,充盈教学内容,注重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二是结合专业,提升教学效果,注重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三是结合实践,强化教学重点,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不能代替思政课程,其亲和力超越思政课程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尽快将受众引入思政课程“境域”使受众在专业课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和“熟悉感”。 新时代“课程思政”正因为通感专业课思想性、理论性、熟悉感和人文性,并以专业课“求真”精神为支撑、“向善”意蕴为表达、“趋美”判断为体验,从而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之间架起沟通和交融的传输纽带。  相似文献   

8.
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留下的革命精神及历史遗存与印记。地方红色资源是党领导地方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年代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性的革命精神及具有思政育人功能的历史遗存与载体。将地方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将地方红色资源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将地方红色资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各课程之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叙事、反思、后思的逻辑进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整合。“叙事”主要包括解释性“叙事”、移情式“叙事”、事迹(事件)——符号互动式“叙事”;“反思”主要包括具体事件反思、中时段反思、长时段反思;“后思”主要包括自然界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二者的关系、自然界规律与思维发展规律及二者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思维发展规律及二者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叙事到反思,再到后思,叙事、反思、后思相结合,这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也可以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防止思政课教学的碎片化,促进思政课教学的系统化、逻辑化,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四史”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和国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作出的在高校展开“四史”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理论性和鲜活的实践性.深入分析四川文理学院“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情况,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入机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1.
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不仅需要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资源、教育形式,而且需要从方法论意义上对思政课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做到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作为对传统以“学校小课堂”和“思政课”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要实现方法论层面的创新,需要有对“大思政课”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即要有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历史事实和道理论述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坚持这三个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做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让思政课坚守政治性;情怀要深,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思维要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思想性;视野要广,用广博的知识让思政课更有理论性;自律要严,坚持"四个统一",让思政课更有感染力;人格要正,用闪光的人格魅力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做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让思政课坚守政治性;情怀要深,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思维要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思想性;视野要广,用广博的知识让思政课更有理论性;自律要严,坚持"四个统一",让思政课更有感染力;人格要正,用闪光的人格魅力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增 强学生的获得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入手,列举了课程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学生 对课程的兴趣不高、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之间缺乏融会贯通、学生获得感不强,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背后的原因:市场经济改革 和互联网经济时代对价值观的冲击、思政教师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师生交流不够、教学语言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考核 方式比较单一。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时代化的设计,人本化的定位,情景化的实践,信息化的沟通,项目化的考核, 实用化功效。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有利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进高校思政课的社会认同。它是一定教育主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管理提质增效,从而高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工程,内蕴理论规划与实际操作、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整体推进与局部推进之辩证关系。为了有力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政课需遵循坚持党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领导与“八个统一”原则,制定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期待为起点与归宿、以高校思政课高质量改革创新模式为主体内容、以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建设保障体系为基础支撑的策略,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深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大思政课”本质在于聚焦大时代、建构大格局、汇聚大资源、统筹大课堂、打造大工程。新时代组织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以“纵横贯通、情理交融、启智润心、塑造精神”为核心理念,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成长发展需求,以思政教学为根本依托,以课程思政为辅助协同,通过第二课堂拓展转化,通过心理建设塑造心态,通过生活管理强化养成,综合形成“一体多元、融合贯通”的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话语表达是思政课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部分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不同程度存在主体交流不畅、效果有待提高;表达内容准确性不够、针对性有待增强;表达形式亲和力不强、吸引力有待提升;表达环境面临文化冲击和社会思潮消解等问题。提升思政课话语表达,可着力主体、内容、形式和环境“四个维度”优化路径:从对象化意识、表达能力、表达效力提升主体素质;从内容权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更新表达内容;从亲和力、多样化、感召力创新表达形式;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以主流价值观为标准、以多元化模式优化话语表达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需要以思政理论课改革的主要论述为指导,提升教育创新发展质量,即遵循“八个统一”,提升思政思想性、亲和力、理论性。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缺乏正确育人观念、思政教育内容较为落后、思政教育平台不健全等问题,进而导致教育创新发展受到影响。因此,为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质量,让教育向着正确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大思政课”对新时代思政课在立德树人系统中的新方位新样态提出了建设要求,进行了排兵布阵,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效能提升提供了实践导向。善用“大思政课”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明确“大思政课”所承担的讲清使命担当、讲好人民伟力、讲透学科理论等方面的多维内涵。当前,“大思政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着课程要素协同发力不足、思政课体系协同优化力度不够、课程协同育人合力不强等问题。新时期,基于“大思政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全面提升“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整体构建教学内容,健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同打造“大思政课”多元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表征,构建亲和力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保障。关于如何评价亲和力的提升效果,当前研究付之阙如,现有的评价体系也不适切。借用产品设计领域中用户体验评价的新范式,构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评价体系,在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上必要且可行。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依据第四代评价理论,突出高校思政课特殊性,研究发现“预期”“场景”“交互”“文化”“价值”和“情感”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要素。通过数年实践验证和论证,基于六大要素构建起包括需求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保障措施的评价体系,采用跟踪调研、混合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开展思政课亲和力建设和评价的六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