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提出"语义模"的概念并对一元定中短语从定语和中心语语义关系角度进行研究。语义模和"的"字隐现密切关联,其他语言规律也制约"的"字隐现。  相似文献   

2.
定心结构与动宾结构的变换方式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此结构变换为彼结构的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定心结构与动宾结构变换的方式和意义。归纳出互相变换的三种基本方式,即:动词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名词定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及带附件(对象介词)的名词定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具体分析了三种方式各自的成分配置及语义的关系,从而显示出这种变换对表达的选择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副+名"结构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一种是语法的"副+名",另一种是修辞的"副+名",两者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语法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没有变,而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语法的"副+名"意义具有明确性、单一性,修辞的"副+名"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对不同语境要素的依赖性和语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葛优躺"作为2016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生活姿态,多为00后、90后等年轻群体使用.它从最初产生时的"主+谓"短语形式逐渐发展为一个"N+V"形式的固定结构,多充当主语中心语或定语中心语.其[2+1]的构式显得较为灵活,成分2与成分1均可被替换,形成新的固定结构,如"北京躺"和"孙杨站"等.随着"葛优躺"的流行,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动作姿态的表达,更多的是传达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理倾泻.它的产生与当今社会快速、高压的环境刺激密不可分,反映了当下人们普遍性的病理精神现象,更多的是一种负面效应,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深入分析了进入"定语+的+人称代词"结构[即M+PP结构]人称代词的语义特点和指称特点,以及修饰语的四种语义构成--指称性、陈述性、修饰性、限定性;运用功能语法的理论和认知语法的主观性理论,结构主义的分布、比较、变换等研究方法,从共时角度探讨M+PP结构内部的语义关联特征--降级述谓结构直接建立语义联系,得出M+PP结构是修饰性向心结构和语义双指结构的结论,最终阐释了M+PP结构的深层语义功能在于变陈述功能为指称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动词+介词”的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置介词"到、给、乎、往、向、以、至、自、在"中,只有"乎、以"可以和前面的动词结合成词,原因在于动词可以和"乎、以"后面的成分直接构成动宾关系,从而使介词"乎、以"失去介引功能,变成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动词完成词汇化。"动词+介词"的词汇化规律可为解决"V+P+Np"是动宾还是动补结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个定语短语中心语前面有时同时会出现几个形容性定语。形容词的排序具有认知、文化心理的理据性,交际的调整等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语的"都+V+的+N"结构是一个负载了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的结构体.这一结构属于有标记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平面.该结构特定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对其中的动作事件"V+N"产生了规定和限制,该动作事件如果是非完结性事件或特定性的相对小事件,则更容易构成合法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加晓昕 《天府新论》2008,(4):145-148
定中超常搭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界定有一个历史过程.以色彩词为中心语的定中超常搭配是它的一个特例,这种超常定语的分布情况概括为四种:复指性词语作超常定语;与联觉相关的描述性形容词作超常定语;代体性成分作超常定语;与情感相关的词语作超常定语.这四种情况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超常定语和中心语之间都有嫁接性,但嫁接性大小却彼此不同.  相似文献   

11.
修辞结构"不是N的N",既否定N,又肯定N,从逻辑上说它违背了矛盾律;从修辞上说,它属于矛盾格的一种,它通过字面上的矛盾形式来揭示事物的实质,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修辞结构"不是N的N"定语和中心语都包含了名词"N",又可把它看成是定中同语式.定中同语式"不是N的N"中的两个N字面形式相同但深层意义不同是语义异化的结果.修辞结构"不是N的N",又是语言主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7,(1):52-59
"V1+着+V2"格式是一个复杂结构,可分析成四种类型:偏正结构、连动结构、动宾结构和递系结构。其中偏正结构最多,动宾结构次之,连动结构再次,递系结构最少。结构划分分歧极大,方式序列能否构成连动结构是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时序原则是连动结构的结构原则,即满足时序原则的方式序列可以作为连动结构处理。但语言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语言焦点也会对语义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四个结构之间存在很多交叉部分,必须结合语境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3.
由"名-动量"式复合量词参与构成的"名+数量"结构在"动+名+数+复合题词"格式中能不能作后置定语,至今未有定论。在此持肯定的观点并就此加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4.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15.
西周金文量词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 《北方论丛》2006,(2):60-62
整理出西周金文中的量词39个,其中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容器量诃、度量衡及货币单位量词和其他量词等五类。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在句中作定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其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名词的搭配选择关系小。通过对西周金文中的量词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可见西周处于量词产生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李琳 《北方论丛》2005,(3):63-65
"真 Adj,很 adj,AA的",这三种形式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均可以做谓语、补语.但却不都可以做定语和状语.从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其现象作出解释,可知"真"是一个表传信的语气副词,这种语气副词语法意义在于对整个命题进行确认,是将一个新的命题加在已有的一个命题之上.所以它不能修饰句中成分,如不能修饰定语或状语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不仅"真",所有的语气副词都具有这种特点,都是说话人对某一命题给予一种主观认识或态度.  相似文献   

17.
像"准妈妈"这类"准:+N"的语义模式是当代汉语中新出现的一种词汇现象.这种词汇模式表述的基本语义是"程度上还不完全是N,但可以当作N来看待".这种模式要求它的陈述对象处在"未N而必N"的语叉状态下,表达一种"对N的预期并先行在整个模式中提及N"的语义特点.凡是处在这种语义状态下并且具有这种语义特点的"N",都可以成为这种词汇模式的作用对象.此外,这种模式中的"N",必须具有由"非"到"是"发展变化的可行性和趋势,必须对于说话人、听话人或话题主体具有特别的意义,并且有"先行提及"的必要.研究这种模式的语义特点,总结其使用规律,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词汇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本意为"扶持、带领",是一个实义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将"常以实义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南北朝后期,"将"后往往连接一个名词性成分构成动宾结构。由于在语义上"将"不是句子的谓语中心语且"将"及其所联系的客事成分主要用于说明谓语中心语的状态,因此"将"的动词词性相对较弱。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有些句式中"将"所连接的名词性成分既是自身的客事成分又是谓语中心语的宾语。在这样的句子里,"将"的作用是将受事成分位置提到谓语中心语之前,进而完全丧失动词词性。可以说"将"动词词性的虚化过程就此完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时期代表文本中"将"用法的词性特征,从而描绘出"将"动词词性虚化的脉络并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土家语领属定语、形容词定语、关系从句定语、指称类定语与中心语的语序的分析,发现土家语定中语序并不完全符合语言类型学中的普遍性原则和蕴含性原则,这说明统计学推测的普遍性原则和蕴含性原则是不全面的,同时也说明像土家语这样的与其他语言有着长期、频繁接触的语言已经不能成为语序类型学研究的理想化的语言了.  相似文献   

20.
汉语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复杂,译成日语后,由于动宾结构中作为语义关系核心要素的动词语义特征的改变,致使其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带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致使宾语、同源宾语、施事宾语、处所宾语、工具宾语等八种类型的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在日语中变化最为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