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国内语言学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写这篇短文,只是根据部分有关资料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上古语言现象,加以分析说明.希望做到实事求是,不是有意求异于人.我的看法,是在先秦文辞中,已经可以证明肯定系词“是”“惟”“维”“为”的存在,有的还跟否定系词“非”对举成文.但个人所见,未敢自以为是.在当今国内语言学界形势大好、令人鼓舞的气氛中,把它提出来让大家批评,自然是完全必要的.本着这一观点,我把这篇短文完成了.有些内容,还想加以发挥,但所掌握的资料,一时还不够充分,只有留待以后再作补充了.本文分作以下五点来谈.  相似文献   

2.
尽管英语和汉语的语调都存在升降之分,但还是存在区别。在英语中,语调是超音段音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指的是说话的腔调以及语调中音高的变化,即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置。英语的声调高低一般不决定词意义。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往往声调决定词的意义,不同的声调代表的就是不同的意义。汉语声调与语调的语言功能存在着差别,较之英语语调略显复杂。  相似文献   

3.
1 引言1.1 时代上古汉语指《说文》谐声时代和《诗经》韵语时代。《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他所采集的形声字上及商代下至秦汉,主要反映商殷时代的谐声系统,远比《诗经》为早,一般称之为上古前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诗经》为民歌总集,反映西周音系,自此直至七八百年后反映战国音系的屈原巨著《离骚》,可代表上古后期的语音系统,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上古汉语是有文献资料可考的汉语最古  相似文献   

4.
是非疑问句疑问表达有两种使用情况,通过观察使用疑问语气词“吗”、“呢”和在单独使用疑问上升语调在疑问表达上的区别能够探讨熟悉度对疑问语调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6.
汉语语调的语气和口气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汝建在《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年第 3期撰文指出 ,从表达的角度看 ,语调具有语气、口气表达功能 ,语调在口语交际中常用来表现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同一个句子用不同的语调 ,有不同的表情和表达效果。从理解的角度看 ,语调又具有认知功能。语调作为认知手段 ,是说通过语调可以认知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等。一个人说话时的语调能表露说话人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在言语接受过程中 ,人们常常根据说话的语音特征来理解话语 ,因为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调类等都是说话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音的高低变化是随着感情的起伏而变…  相似文献   

7.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上古汉语称谓词的理据分为语文理据和文化理据,分析二者有利于揭示称谓的得名之由。语文理据不仅涉及单音词造字、构词理据,而且涉及复音词的构词理据。复音词的构词理据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合成词又分为偏正式、正偏式、并列式、附加式、动宾式、同位式、主谓式及其他类型的合成词,其中偏正式和并列式占有绝对优势。文化理据则渗透于语文理据之中。  相似文献   

9.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传注里记录的破读很多属于构词现象。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到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前贤时彦对上古汉语发生过的变声构词现象或自发或自觉地进行了艰苦的摸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目前,系统理清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的状况,对确认研究方向,加快研究步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于上古汉语反义词语音关系的认识有争议.经过对上古608组反义词进行严格的语音分析,认为上古汉语反义词绝大多数的语音都是不同的,“义反音亦反”不是上古反义词的语音特征.反义词是人类对客观和主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是利用对立联想而串起来的一些聚合,而在对立联想时,着重的是意义,而不是语音.对反义词的研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语义的分析及反义词群的历史演变上,这种研究才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上古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词语主要有"是以"、"是用"、"是故"、"以故"、"以此"、"兹故"等。通过共时、历时的考察,文章认为上述复句关联成分不在同一层次,"是以"、"是用"、"是故"在上古已语法化成词,而其余复句关联成分如"以故"、"以此"、"兹故"等仍停留在短语层面。  相似文献   

12.
1 最近十几年来,s-前缀的讨论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着一个s-前缀。但是,各家都只是在讨论上古音时顺便提及,并没有对这个前缀的功能进行专门的、进一步的探讨。他们主要利用了谐声材料,这些材料只能反映语音上的联系。所以到目前为止,s-前缀仍然只是一种可能的推测。本文打算在前人古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论这个前缀在上古汉语中的形态功能,以求教于方家。我们认为,所谓前缀,就是上古汉语中构词构形形态的表现形式。光从语音平面看,它  相似文献   

13.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传注里记录的"破读"很多属于构词现象。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到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前贤时彦对上古汉语发生过的变声构词现象或自发或自觉地进行了艰苦的摸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目前,系统理清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的状况,对确认研究方向,加快研究步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上表中的拟音,就其韵腹主元音而言,只有[a、e、o、(?)]四个。值得注意的是如所拟测,上古汉语的韵腹竟然独缺高元音[i/u]。在上表,[i/u]只出现于韵尾,不存在于韵腹。[i/u]是人类发音器官容易发出的元音,世界各国语言的语音系统里和汉语普通话标准音及其各个方言乃至国内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声韵系统里都有它们的地位,为什么上古汉语对此独缺不具呢?如此异乎寻常的情况,不能不令人生疑:这到底是订之未审呢?还是事实上真的没有?我们这篇短论就是为探讨这一问题而写的。  相似文献   

16.
郑张尚芳上古汉语复声母体系非常复杂,有前冠式sC、后垫式Cl、前冠后垫式sCl三种类型.通过对郑张尚芳《古音字表》所有复声母测查,结合《上古声母四家对照表》所列郑张尚芳上古汉语复声母,按照中古唇、舌、牙、齿、喉发音部位顺序一一离析出郑张尚芳上古汉语复声母类型,考察郑张尚芳上古汉语复声母体系.郑张尚芳上古汉语复声母体系是严格建立在谐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经典异文、训读、假借,语词异读以及亲属同源语言比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体而言,郑张尚芳上古汉语复声母体系严谨周密、系统性很强.但仍不乏疏漏之处,表现在同一体系中有的复声母形式无例字、对特定语词特定声母两可的上古汉语复声母拟音等等,当然这正如郑张先生本人坦言“有待于上古汉语语音研究的再深入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论上古汉语中的匣母字刘冠才自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人多舌音”、“古影喻晓匣双声”后,中外学者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迄今为止,对上古汉语的声母...  相似文献   

18.
名源动词是上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在上古时期口语性比较强的文献中大量存在。从词义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内部并不是均质的,它分为新创类名源动词和固定类名源动词两类。这两类名源动词在句法分布、内部语义类别、先秦到两汉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两类名源动词形成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起源名词所表示的名物跟名源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两者之间认知关系上的远近、名源动词在语义场中的地位、跟名源动词相对应的分析型表达式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19.
句法功能是语法的重要范畴。经统计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几乎均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没有哪一个在某种句法功能上有绝对的限制;第一人称代词没有类似俄语、英语那种"格"的范畴,但在句法功能上也表现出一些相对的差别,如"吾"和"我",是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但二者在不同句法功能上的表现比较明显,"吾"很少作宾语;而"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作宾语,其次是主语,再次是定语。二者在宾语的位置上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上古汉语韵母这个名称是用以代表公元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紀共約九百余年的周秦古韵,实际上是以詩經韵部研究为中心,并据以探源和析流。现在从事上古汉语韵母結构体系的研究,就是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周秦古韵区分韵类和构拟韵值的进一步探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