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在中国从工业化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消费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因而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以及城乡文化的差异,挖掘不同区域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区域性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演艺、民俗文化、文化旅游产业,这应是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满足不同区域、城乡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国家工程。  相似文献   

2.
《探求》2016,(3)
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但在市场主体、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产业融合与文化贸易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制约着广东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广东要充分利用文化创意的核心驱动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文化产业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的整体转型和发展,要立足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加大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广度、完善跨界融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三个层次,形成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市场体系、业态创新、企业生态、文化贸易、制度环境等方面,推动广东文化产业从追求"高增长"向"做实总量、做优结构、做好要素、做高效率"转变。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是由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延伸行业构成的结构复杂的开放性体系,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比较概念,是文化企业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占有文化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文化产业的崛起能以强劲的态势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中国要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以几千年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政策支持和经济实力为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增进国际交流,与世界文化强国广泛联谊,在植根原创的同时重视文化融合,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融资、引资步伐,实施人才合理聚集战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的转换,孵化龙头企业,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河西走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企业、技术、政策等因素,提出开发文化旅游类产品、开拓文化旅游类市场,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文化旅游类专业人才,突破现有行政区划掣肘、加快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开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新通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有效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民俗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维护国家民族文化安全的政治和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独具特色的经济价值。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依托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四川民俗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四川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加快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态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才资源上,具有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尤其是在理论上、观念上、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总体上处于探索培育的发展阶段。鉴于此,应以节日文化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依据、以舞台艺术为主导、以报业为龙头,积极开发经贸、旅游、娱乐和传媒文化产业。具体对策为: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创新步伐,构建新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完善并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文化企业的战略重组,构建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拓展投资融资渠道,调整并优化所有制结构;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企业家队伍;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迅速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创新力提升,被国内外实践证明是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实现方式。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吸引力独具魅力,但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实现其跨越发展,产业集群化是其必然选择,以文化产业空间集群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其重要载体之一。从产业集群角度研究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发现当前面临文化产业集群特征和集群效应均不明显、园区区域发展不均衡、重复建设严重、政府主导色彩浓、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这就需要依赖资源特色优势、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核心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及提高关联度、加快人才聚集等路径,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宜娟 《学术交流》2012,(8):144-147
我国历史悠久,各地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既具备有潜力、有基础、有前途、有作用、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优势,也存在开发与管理有难度、受限制、不到位、不完善等劣势;既面临着国家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旅游遍及全球、地区性的政策变化和重大活动的助推力等机遇,也遭遇到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挤压、部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破坏严重、传承乏力或将被自然淘汰致使产业开发难以为继等挑战。客观地分析上述现象,因地制宜地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进行综合评估,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完美联姻,进而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9.
杨琳  饶金涛 《唐都学刊》2023,(4):42-50+2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更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扎根传统、厚植文化根基。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新领域,是建设数字乡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维度和发展困境,探寻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向选择。在文化认同和数字素养层面,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使其得以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使村民真切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数字红利”,促进乡村文化认同度与村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应增进数字技术理性与时代价值需求的呼应,通过强化乡村配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成果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使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在良性互动、交织互补中共同发展。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层面,应深化数字时代的多维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城乡融合为起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速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融合并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温朝霞 《探求》2024,(1):57-68
新时代十年来,广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全面发力文化领域“放管服”和供给侧改革,文化产业在规模扩张、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取得了可喜成就,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完善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型文化消费模式,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8,(7):114-117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然较低,营销方式仍显粗放,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开发能力和创新创意不够,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偏弱。未来在政策、科技、消费需求等多重驱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将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不断实现升级和革新,与国民经济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由人文与生态直接整合而成,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与现代产业形式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打造“文化城镇”。城镇化建设应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点,在建设规划上彰显出乡村文化特色。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促进城镇化与乡村文化资源良性互动,在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融会共存。提高乡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联度,用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赵旭 《社科纵横》2012,(8):116-118,122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文从产业哲学的视角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建议。从产业哲学的规模性、盈利性、标准性、结构性以及生产力性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通过盈利性扩大规模性;建立新文化形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性调整;加强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等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葛华 《探求》2011,(3):63-69,73
代表区域文化形象、体现区域文化竞争力、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文化品牌是打造品牌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广州市荔湾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育西关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本文结合荔湾区的实践,提出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方面要重视区域文化品牌建设,凸显地方特色,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区域协同。  相似文献   

15.
张晓权 《社科纵横》2006,21(12):46-4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制定产业政策必须处理好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和国际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在产业政策内容上,要将产业政策目标定位在增强本国中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在产业结构政策方面,要采取优先发展中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鼓励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限制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政策;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要利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重新定位北京城市地位的契机,对产业重新布局;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要限制跨国公司滥用经济优势地位和促进本国企业联合壮大并举;在产业科技政策方面,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利用技术标准保护国内市场资源和民族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区域文化特色促进甘肃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谁先开发本地文化资源,谁就能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甘肃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以区域文化特色促进甘肃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王霖 《社科纵横》2023,(6):33-38
高质量推进河西走廊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对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乃至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和文明互鉴也意义重大。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新西部大开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河西走廊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日俱增的民众文旅消费需求则为河西走廊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优势资源并不等于产业竞争优势,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需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服务以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入手,切实找准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着力点,深入推进河西走廊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让全力复苏的文旅产业,成为推动河西走廊地区乃至甘肃省经济复苏增长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蓝武 《创新》2018,(2):37-44
2015年中国"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昭示着中国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各土司文化资源富集区在积极推进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程度上推进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与经济优势,实现土司文化价值的最大化.新形势下,市场引导,品牌引领,创新驱动,差异化发展,无疑是实现土司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泽 《创新》2009,3(1):44-4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衡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尺。北部湾经济区必须大力提高经济一体化水平,发展成为中国南部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一体化港口群、一体化产业群、一体化城市群和一体化市场体系。同时,为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一体化进程,需要采取推进规划对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信息交流、搭建融资平台和加大政策扶持等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覃昊  王天维  冼衡森 《创新》2009,3(1):47-49
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现状来看,要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的一极,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发挥需要政策作为中介来实现。政策创新作为有效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政策手段,能破解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的难题。提升区域竞争力需要开发政策创新资源,建立政策创新机制,把握好政策创新的自由度,利用多种创新力量推动开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