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民 《社科纵横》2002,17(6):28-29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仍然局限在理论的批判活动之内 ,但是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在这种批判中 ,他发现了私人利益对国家的制约 ,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 ,因而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 ,把劳动、生产同实践结合在一起 ,第一次认识到实践高于理论。  相似文献   

2.
孙永艳  熊中宏 《社科纵横》2010,(2):116-116,122
现代文明带来进步与繁荣,也带来了人的异化,自我本性的迷失。道家智慧以保持生命的本真为最高追求,对文明异化作出警示与解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以道家智慧纠现代文明之偏以促进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技异化问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时代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与科技的关系日益复杂,科技异化问题日益凸显.对于科技异化问题的研究,我们应反对其思路上的传统哲学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有几大理论特质,包括:对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划界解决,规定政治生活和实践之学的价值限度,用善的分类破解善的理念,主张行动主义的德性观,探索实践逻各斯、倡导实践智慧。这些理论特质跟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晓兵 《学术交流》2007,12(6):96-99
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进行农业生产、造福于人类的过程中,技术以一种异己的力量,产生了非正常化、畸形化和病态化,并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现象。现代农业技术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不客忽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消耗了大量资源、技术具有正负效应的双面性、技术的变异、技术非生态化、全球化危机等。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技术自身和外部两个方面。消解现代农业技术异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11):120-122
当前学术界关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因果关系研究成果大致上有6种观点,即循环论证说、互为因果说、两种逻辑说、两种概念说、失败尝试说以及循环中断说。欲使所谓的逻辑困境得到消解必须采用历史考察的方式,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说明。通过区分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与私有制这两对概念,可以得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包含的三条逻辑线索,即外化劳动到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到私有制以及私有制到异化劳动的运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当今中国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实践主体充分的精神自觉.就人的主体精神而言,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双重人格现象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极为有害的消解作用.对此,我们要在重视他律机制建设、防止领导干部人格异化、培育人内心的耻感几个方面加以有效的抵御.  相似文献   

8.
李永刚 《社科纵横》2013,(9):102-107
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传统上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伽达默尔在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浪潮中,把实践智慧与康德所说的判断力相联系,在肯定对实践智慧的规定性判断力意义的传统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在反思性判断力基础上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就是强调了历史性、处境性的个别对一般原则的补充和丰富。反思性判断力意义上的实践智慧统领了传统人文主义的主导概念,并成为了精神科学真理的源泉和典范,因此,伽达默尔的整个哲学解释学就可以归结为反思性判断力意义上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存在着两大争议:“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异化贯彻论”认为,异化问题通过经济批判的路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即《44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到“资本论”的“雇佣劳动”,其本质性的内容没有改变,都是对资本社会的生产本质的提炼,只是后者对前者进行现实的论证与理论的推进,体现出异化研究的“贯彻性”。  相似文献   

10.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面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针对课程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堂参与度不高的现状,该文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元评价、对接岗位需求,构建了基于长江雨课堂等线上平台的“八合一”多元化、情景化、互动化的智慧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充分发挥了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8,(4):28-34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两人都对技术问题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技术思想。马克思认为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导致了人类深陷奴役的泥潭。马克思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应用,因而马克思认为要想摆脱人被奴役的局面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变革生产关系。然而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却触及到人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将现代技术的本质——集置作为一种危险的关系,确定为真理的极端展现方式。正是这种极端的展现方式让现代人处于无家可归的困境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摆脱这种困境的出路在于重新入思存在。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9,(5):91-98
智慧社会的到来,不仅带给人们生活上的福利与进步,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社会,人工智能带来的规制挑战、算法决策过程的突出难题、基层执法司法智能化的难度与风险等,就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因此,亟需确立智慧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维,按照双重空间的生产生活方式、智慧社会的生活逻辑,推动现代性法律体系向智慧性法律体系的转型升级,进而探索智慧治理的新机制、新策略,塑造智慧社会的新型基层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智慧教室易展示、便于小组交流和协作的强互动特性,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该文设计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型混合教学模式,将课前小组互助分享学习和小组知识点实例调研、课堂实例展示和翻转主讲固定为力学课程常态化教学活动,解决力学课程传统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理科课程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锋 《社科纵横》2011,26(6):83-85
成才观是道德建设的一种关注视角,这一视角把道德建设与个体成才联系起来,为道德建设成效的提升寻找到新的突破点。个人与社会的幸福是人才成长的终极目的指向以及道德建设的旨意所在,而幸福也正是道德智慧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道德智慧具有促进道德建设和个体成长的双重意义,其体系构建成为同时满足二者诉求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下流行语"人脉"的广泛运用,人脉异化成为值得关注和不可回避的话题.人脉异化的表现形式是与和谐社会主旋律相悖的不谐音符,是违反人的自我、本意受到扭曲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与交往异化相比,人脉异化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人脉异化进行实证剖析,儒家诉求的理想道德人格可以矫治人脉异化所带来的危害,其途径为:道德认知,人脉厚积的前提;道德情感,人脉积蓄的基点;道德意志,人脉维系的中枢.而真正能够防止人脉异化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它能够矫治人脉异化,回归人脉的本原.  相似文献   

17.
赖永海 《阅江学刊》2022,(1):15-18+171
历史上的管理思想紧紧盯住第一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近现代的管理理论从工业革命之后注重"机器"和"流程"等,逐步向强调"人"的方向发展。儒家之"人学"和佛家的思维方法在实现这一转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三个约定"入手,在道德、伦理、契约精神、敬畏之心等层面,传统智慧在社会管理方面可以和能够成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19.
邻居的异化与陌生人社会的产生,是人们对现代社会人际征候的一种判断。电视剧《欢乐颂》虽然仍体现着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个体意识、功利意识与变动意识,但却重现了集体意识、非功利意识与恒久意识,由此将邻居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语境中加以重构。《欢乐颂》一方面消解了现代社会对邻居异化的论断,另一方面突显了现代伦理肯定的一些价值与意义。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等思想家基于对现代性的批判而标举一种源自共同体的社群伦理,《欢乐颂》作为大众文化产品,以其对邻居异化的反抗表达了重构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诉求。不过,这种重构并不彻底,其伦理诉求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关系的暴力异化是对教育本性的破坏,是对原初温情而和谐的教育关系的逆反.它主要由人际关系的疏离、 道德情感的怨恨及对暴力的去道德化而引起,产生的影响是降低了教育公信力,使可预期实现的教育受损.为缓解教育关系的暴力异化,实现其本真归化,应发扬教育的丰富性,涵养教育的人文性,尊重教育的保守性,让教育关系中的暴力被文明教养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