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原型理论可对现代汉语单字和双字否定词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探讨汉语否定词的语义原型特性.经研究发现:(1)汉语单字否定词符合原型理论的各项特征;(2)汉语双字否定词范畴中不存在原型;(3)汉语双字否定词范畴结构并非呈现放射状.  相似文献   

2.
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否定副词“不”的形态类型、否定副词“没”的语法类别及“不”“没”类的分合等方面对汉语否定副词“不”类和“没”类进行比较,“不”类否定词的形态一致性体现了否定范畴的标记性。否定词不仅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判断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在类型上亲疏程度的语法参项之一。  相似文献   

3.
汉语"死亡"委婉语因蕴含丰富汉文化信息给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带来交际障碍,文章以此为着眼点解析了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来源、文化成因、认知表达方式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一部基本上用明代口语写作的白话文献 ,是我国近代一部重要的白话文学作品 ,从汉语史的角度研究这些材料 ,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语言特点及其在汉语发展史中的地位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采取共时描写和历时描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西游记》中的选择疑问句进行考察 ,以期对汉语疑问句当时的面貌及前后的变化发展有所了解。《西游记》有选择疑问句共 1 82例 ,从其结构特征看 ,可分为两大类 ,即正反选择问和并列选择问。前者是或者将否定词放在动词性成分后 ,或者将否定词置于两个动词结构中间 ,即通过否定词与动词的搭配构…  相似文献   

5.
李香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141-142
本文采用一名小孩长期跟踪数据,分析语料,否定词否定意义获得来考查儿童汉语否定获得机制。  相似文献   

6.
董正存 《殷都学刊》2012,33(4):115-120
否定词置于“初”“从(来)”“再”后所构成的格式遵循“全量>强化否定>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其全量用法来源于“起始/初始”义.随着时间因素的脱落、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和主观性的增强,全量用法可以发展出强化否定用法和情态用法.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中的量词十分丰富,其使用方式极具光彩。它的类别基本上可分为:物量词(包括专用的单位词、专用的名量词、借用的名量词)和动量词(包括专用的动量词、借用自名词的动量词、借用自动词的动量词)两大类,与现代汉语相当。但是也有许多量词的用法非常独特,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和共同点,是汉语不断地在继承中发展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8.
周敏莉 《理论界》2010,(11):156-158
"一百个"有相当于程度副词的用法,强调程度极高;还有相当于语气副词的用法,强调极为绝对的语气;这些用法是在表具体数量义和表数量极多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形成与汉语的数量夸张有关。汉语中其它满数与量词构成的数量结构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谈当代汉语的日源新词“达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时期产生的当代汉语新词之中,有一些是源自日语的借词。近几年在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上开始出现的“达人”就是一例。此用法不同于汉语的固有意义,也难以在国内出版的各类辞典上找到与之吻合的释义。采用实例分析和汉日语的用法比较,其新意义可以得到厘清。“达人”是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褒义为主。其构词能力非常强,不断地被用来创造新词或临时性造词,而且其构成的新词多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四字短语。  相似文献   

10.
“人所归为鬼”。鬼魂崇拜对“鬼”字的用法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就该问题分析了现代汉语中“鬼”字的用法,既说明“鬼”字用法的发展,也说明语言文字与文化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采访近世之事”的著作,《搜神记》(二十卷本)中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保存了晋代当时很多的常用语汇,为后世研究魏晋词汇面貌提供了材料;书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既可补充现有辞书的不足,又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说明《搜神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很大的语料价值,我们在研究汉语词汇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时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汉英红色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宇 《云梦学刊》2005,26(3):128-129
汉英语言中表示“红色”这一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应用时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对红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红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家”作为词尾上古已见,元曲中,词尾“家”的用法广泛多样,有的虚化成熟,有的处于准词尾状态,还有的作为音缀存在。这种情况既与元曲的体裁相关,也是汉语复音化的影响所致。元曲词尾“家”的多数用例,后世不存。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是晚清“新派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其中虽然使用了一些新名词,但这些新名词的使用并没有给他的诗歌格律造成任何影响。分析黄遵宪诗歌中新名词的运用,可以发现,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仍然恪守着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以语料库为基础,探讨中国学习者对常用词attention的掌握深度,观察学习者对该词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与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模式相比,某些搭配模式存在着过度使用、使用不足以及错误搭配。词汇习得中,大多数学习者重视的是扩大词汇量,而忽视了对于熟悉单词使用模式的掌握。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语言环境,在强调词汇量的同时,改进学生运用常用词的能力,即对词汇掌握的深度,从而提高其综合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6.
谷向伟 《殷都学刊》2010,31(1):126-129
通过对比普通话与一些方言,证实从语法上说虚字"了"的确是两个,并以林州方言为例,说明在某些方言里"了"还有特殊的用法,跟普通话并不完全对应.从方言里"了"字的用字,可以看出当前方言语法研究中虚字依音记字、同音替代的现象比较普遍,具有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必须努力做到虚字使用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汉语定中短语中的转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挖掘每一种转喻类型背后的经验基础,得出的结论与认知语言学一致,即转喻不仅是词语之间的简单替换,更是语义建构和概念扩展的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就当前学界研究现状看,汉语转喻研究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把调查得来的汉语方言材料和历史文献上的方言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汉语史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方言词语考释的重要方法。结合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考释了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的7个赣方言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语法史、词汇史、文字学史的工作上,殷周时期的语言是首先值得注意的对象。因为就今可见的确实可靠的语文资料来说,殷周时期是中国语言文献历史当中我们能够追溯的最早的一个阶段。对于这个时期的语言事实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知道此后各个时期语言在发展上的传承关系和新的现象。从西周开始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构词的方法也由单音造词向复音词转变,所以我们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来了解西周汉语复音构词情况。  相似文献   

20.
拟声词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段被广泛使用在口头和文学作品中,达到独特的修辞效果。而俄语拟声词和汉语拟声词因分属不同的语系,在修辞色彩上存在异同。本文对汉俄拟声词修辞功能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以达到更好地掌握拟声词,促进俄汉语教学和有效交际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