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塞尔与迈农基本思想究竟有何关联?就内容而论,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堪比:(一)推理演算与内容逻辑,(二)关系理论与格式塔心理学,(三)本真表象与非本真表象,(四)明见性问题与心理主义问题,(五)关于假设的心理学分析,(六)价值理论与伦理学思想,(七)对象理论与意向性学说。如果我们将胡塞尔基本思想概括为意识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将迈农基本思想概括为心理哲学的对象理论,那么通过上述比照,这两种理论之间的相近性和相似性便显得十分醒目,而且它们不仅表现在各自的哲学研究方向与内容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研究的立场、方法、风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约翰·塞尔以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生物自然主义的视角关注意向性,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意向性理论体系。塞尔坚决反对主流的自然主义,由意向性的逻辑结构入手,以内在的意向性为研究范式,将网络和背景作为意向性的基础,力图将意向性解释为在进化中形成的特定类型的生物能力。作为在主流自然主义理论之外的有益探索,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体系为意向性自然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但是其自身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不断地吸收科学发展的最新方法、最新成果,进一步完善论证方式与具体的细节,将这种生物自然主义的意向性理论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无对象表象悖论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对象表象悖论由两个对立的命题构成:"每个表象都表象一个对象"--"并非每个表象都有对象".这个悖论是意向性理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胡塞尔在1894年所作的<意向的对象>一文对这个悖论的思考来展示其意向性理论的产生以及他当时所持的一种二阶性的本体论立场.  相似文献   

4.
塞尔对传统的意向性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他用自然主义的观点,认为意向性在自然界有其地位,所以"不主张还原和化约"。同时认为意向性不是心理状态的独有特性,因为人之外的事物在象征和比喻、派生的意义上也具有意向性。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标志着新的哲学方向,那就是把言语行为放在心的背景中去考察,用语言来说明心的意向性,为之制定意向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塞尔的心灵哲学对日常语言哲学的突破,从4个方面分析“意向性”概念在立场转变中的核心意义,即对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建设性意义作重点分析; 讨论其不同于胡塞尔思想的地方; 批判地讨论从这种概念出发对一些基本哲学问题的回答效力。研究认为,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为其心灵哲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然主义基础,然而同时也无法避免自然主义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意向性问题的争论多有概念岐义的原因.心理概念乃是对感觉、思维、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等各种主观现象的总称.我们通过对概念来源、无意识心理、突现论和现象概念策略的分析,阐示了主观现象的存在与根据问题,论证了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能脱离主观现象的显现与变化而进行.关于意向性概念,历史上有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不同定义,其完整的含义应是: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其意义指向觉知到的外部对象事物.鉴于意向性属于心理的意向范畴,其之指向对象并非实指而是意指,意指得以知道对象而进行,所以它是有知的心性,而不能是单纯的指向性或关于性.再通过对盲视现象和意向性之形成问题的分析又表明,意向性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它依存觉知而表现,并且不存在独有意向性而无觉知的主观现象;“知”(觉知)才是一切主观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当为心理之本质.意向性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性,它的跨界指向作用赋予心理以超越主观界域的功能而成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也还是许多其他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它在心理中则是处于一个次于觉知特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关系到逻辑学、语言学和认识论,其核心是意义问题。胡塞尔认为,意义在意向性的结构中产生出来,意向的行为通过意义指向对象。本文叙述了胡塞尔的前后两个阶段的意向性学说,力图对其中涉及的各主要概念都作简要说明,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混乱和错误的看法,以期对逻辑学、语言学和认识论的研究起到某种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个完全生物的人的心灵如何表征其周围的物理世界是一个心理表征的问题。心理表征是承载内容的,其语义属性能够通过自然主义加以说明。这种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可以转化为一个表征工具(模型a)与一个表征目标(某种自然现象b)的关系,这就构成一个二元素基本表征模型:a→b。这一过程由于包含了内容,必然要通过基于语言的命题或陈述来说明,这就构成了命题或语句范式。命题或语句又必然包含概念和推理,而概念是具有心理空间特征的,这种空间特征能够通过张量概念与隐喻概念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广受关注的现象学哲学与方法之突出特征在于它研究问题只以经验现象为唯一依据。但现象域不是一个封闭的界域或系统,现象的产生,其活动的规律性等问题均不能从现象本身求得解答,这预示了外部原因的存在。胡塞尔试图以意向性构成来解决上述问题,却并未真正成功。他提出对感觉内容赋予意义而构成客观事物的意向性理论,视意义为心理意向性的核心与本质,这是他的功绩。我们作追寻根由的研究看到,意义由观察现象规律而形成,其最终的根据则在于外部原因。这外部原因的合理解释应是物质客体,是物质客体的存在使现象活动有了规律和意义,心理也因此有了意向性。所以,意向性的根由也在于物质存在,是物质客体的信息作用诱发智能的人脑形成意向性以反映其存在。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和笛卡尔之间的关联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讨论,事实上,后者所开启的主体性哲学正是前者批评的核心。海德格尔认为,笛卡尔确立的主体性恰恰意味着存在者被表象为认识对象,同时,“我思”主体对自身的表象则更为严格地遵循着表象规则。但是,依据意向性或表象来解释主体势必会造成其自身的分裂和闭合。在以马里翁为代表的当代解释者看来,这样的结果大大降低了笛卡尔哲学应有的价值。因此,马里翁借鉴了列维纳斯和亨利的非意向性思路,依照内在和外在两种路径对笛卡尔哲学进行重释。  相似文献   

12.
集体意向性反映的是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基础是深化群众路线研究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维度和视角.因此,从集体意向性角度解读群众路线建立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党的方针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本依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大众集体意向性表达的主要价值取向;彰显社会转型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意向性关联结构在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最初所追问的是“一般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早年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原)意义的问题则超出并包容了胡塞尔的问题。为建立一门无前提的“本源科学”,而对自己的问题目标,两人都采用相近的意向性思路来予以解决。只不过胡塞尔的“意向性”处在(纯)意识的内在性领域,而海德格尔的“生活经验”的意向性已不局限于任何现成的领域,只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纯形式的“关联”意义。运用意向性关联的思路,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才得以互有区别地显示出各自的意义世界,并揭示出其意义世界的(无前提的)自构成机能。其中,早年海德格尔关于“生活经验的意义关联域”思想构成了他后来的存在理解及其独特表达方式的必要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4.
反语生成与理解是一种极为具体的意向性状态运作过程,表征着他人对意向性状态反弹出相关心理期待与认可。反语是一个多维意向性状态的心理表征过程,其生成是意向性的构造,其理解是意向性的指向。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的“涉身性”特征决定了转喻研究必然已涉及主体的认知心理因素。但观察之下发现,无论是基于结构主义的“指称论”,还是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扩展”理论,都只是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概念对应,而较少考虑到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出发,通过对转喻的本质性特征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转喻意向性解释的三原则,并进而建构了一个转喻的意向性解释框架来对同一本体为何会产生不同喻体的问题加以说明。研究表明,转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种“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决定本体以何种语言形式(喻体)进行表达的是认知主体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意向性视角考察连续反复表达,发现它具有派生的意向性,并可以从意向内容和意象态度对它进行分析,其意向内容是事件本身,意向态度在于强调;连续反复表达的运作是在意向性的作用下完成的,连续反复表达的生成经历了一个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心智过程,连续反复表达的理解是受众根据意向态度的选择对一定的意向内容做出的整体性解释.  相似文献   

18.
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问题,是心灵哲学中的前沿和焦点问题,主要有两种回答,一是意向性怀疑论或取消论,二是意向实在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而一种新的、既融合了已有理论的合理因素又有诸多超越的折中理论脱颖而出。它尚在发展之中,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折中理论有多种形式,其共同点在于,在“实在”“存在”等本体论概念上大做文章,纷纷提出关于存在的新理论,然后据以说明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这些新的理论既提出了解决心灵哲学问题的新方案,又对相关本体论问题作了不无创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在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者与后结构主义者的反意向主义思想基础上,戴维·赫尔曼进一步思考有关意向性问题,强调在叙事交流过程中采取意向立场的重要性。为了建构意向性理论,赫尔曼提出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从两个不同但相关的维度审视叙事与意向性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一方面故事根植于意向系统中,即“故事的世界化”;另一方面意向系统根植于故事中,即“世界的故事化”。此外,他还探讨叙事语境中的意向性,指出意向性存在于人类的会知结构中。赫尔曼对意向性问题的论述观点新颖、内容翔实、逻辑缜密,不仅充实了叙事理论的内涵,也为跨学科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当代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关于社会科学解释的争论焦点之一是:社会科学解释中是否容纳规范或规范的陈述.当代自然主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可通过在亨德森的语境模型主张的基础上,修正了相关关系的语义条件,从而保证了自然主义可以借用语境模型正面考虑意向性因素,并允许规范的描述进入社会科学解释.得出当代自然主义对规范问题的可能答案:满足相关关系语义条件的规范的描述可以进入社会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