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该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儒家人格理想的分析,提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围绕以下方面即以仁爱宽厚、胸襟博大为基石;以施仁行义、舍生取义为核心;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动力;以笃志而体、孔颜乐处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也是其人格成长的过程。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受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环境两大方面的影响。生物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不同的文化形态决定着青少年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学生的各种素质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要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之中。今天,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在成为网络社会主要成员的过程中暴露了明显的人格缺陷。我们要确立网络社会道德的主导性价值体系 ,紧扣学校教育环节 ,优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入手,认为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对大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人格的不和谐方面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心理状态失衡;知行不统一,缺乏诚信;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需要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觉关系着中华文化的振兴和繁荣,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确立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是提高中华文化自觉性的内在必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自觉;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深入开展中华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努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7.
以协调、整体、内向超越、闭锁及实践理性为特质的中国传统人格,在改革开放市经济条件下产生了必然的变迁.符合当代国情的理想人格,就是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必将给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强烈冲击,对此,我们应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从指导思想上,要强化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教育功能上,要重组教育功能结构;从教育内容上,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从教育形式上,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从教育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9.
人格论纲——兼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揭示了人格的本质,概括了中国古代人格传统,分析了中国现实人格的多元共存结构,提供了现代化人格模型,论证了人格塑造的基本规律、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 1020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中人格发展偏差大量存在,已经到了我们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时候。为了帮助大学生尽快调整人格发展偏差,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诸多标准,为大学生改善自己人格提供了具体的努力目标,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社会功能与道德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中国人始终恪守的道德情操,而且也是华夏文化的真谛所在。如今随着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文化的社会功能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文化的道德问题也由此开始显现,文化的不道德行为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影响着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道德操作是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具体途径。社会道德操作是道德操作最主要的形式。社会道德操作的主体是代表一定社会、阶级利益的集团和个人,其目的是在对象身上实现社会主体的道德意图,其操作目标在于改善社会道德面貌、优化个体道德品质、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建立社会道德制约机制。系统性、客观性、过程性、模糊性、实践性是社会道德操作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忠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1):115-117
人格影响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其高尚的品行修养、学识才能、工作态度及日常行为对人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民人格即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格 ,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本质联系 ,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实国民人格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 ,但在目前低能人格、双重人格、依附人格、片面人格、病态人格、从众人格、拜权人格现象仍大量存在 ,因而必须加以改造以促使其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国民人格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塑造国民理想人格 ,为此必须认清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与设计原则、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体制与塑造机制以及改造现有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重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发挥意识形态在经济制度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和资本价值,要实现意识形态在内容上从精神与物质分离向精神与物质融合转变、在表现上由刚性向宽容转变、在功能上由过去单一政治功能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功能转变、在方式上由强制灌输向理性说服转变,以真正发挥其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过程中,利益冲突、矛盾凸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社会阶层的视角,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乡村社会管理出现利益主体多元、管理内容复杂等特点,传统的乡村社会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乡村社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根基之所在,其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于乡村社会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创新乡村社会管理追在眉睫。现阶段,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潘丽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6):83-86
我国法文化近代化的时间,大致从1840年至1949年,其转型主要发生于清末十年。我国近代法文化的转型是中华法制文明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一阶段与中华法制文明不是异己的,而是一个变化、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的价值理念也随之发生变迁。虽然,这一过程是不充分的,并存在许多不足,但在许多方面却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文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价值观的代际特点已越来越明显。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代际价值观主要呈现出成年人价值观权威的弱化和失落及价值观代际多元化等两种特征。同时,代际价值观的变迁遵循着一般价值观变迁的模式,但又有着自己特殊的变迁逻辑,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的辩证运动。研究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变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以审判实践和比较法研究的视角提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社会调查制度,应该由选择适用修改为必经程序,启动时间应该在诉讼开始的侦查阶段,基于此排斥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确立公安机关为社会调查的主体,组建专业的社会调查员队伍,以提高诉讼效率,克服法律规定内容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更好发挥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