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发表50周年。库恩的这本著作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影响。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库恩使得范式(paradigm)成为当代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它频频出现在商业语言、大众心理学,甚至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之中。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的学术引用已超过57800次,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库恩这本著作开启了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的大门,直接推动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的形成。为此,特刊发本组笔谈,以考察库恩对S&TS的影响。在这组笔谈中,蔡仲教授认为库恩将时间性引入科学,引起了皮克林对科学实践的关注。邢冬梅教授考察了库恩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间的关系,认为SSK工作的实质是对传统的默顿式的科学社会学进行了库恩式的改造。刘鹏博士着重从知识的空间生产与交流的视角,对库恩与拉图尔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石诚博士认为范式为科学仪器哲学的考察提供了一个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蔡仲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大战与两种文化"(批准号为 04BZX017)日前结项,鉴定等级为良好.项目最终成果为专著<科学大战与两种文化:"科学大战"语境下的科学哲学与"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冲突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3.
本刊作者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3):F0002-F0002
何明升1956年生。现任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社会学、法社会学和互联网社会工程与管理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因特网对我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网络互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展战略——基于实证调查的综合治理方案》等10余项。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科学实在论》评介朱康有赵跃红郭贵春教授的《后现代科学实在论》(下文简称《后》,1995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是他继《当代科学实在论》(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前沿领域——科学实在论领域中不断开拓的又一力作。随着当代自然...  相似文献   

5.
应中国社科院邀请,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系方研究所教授策·达赖博士来华访问期间,于今年3月15日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进行学术访问。策·达赖博士在50年代曾在我国留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精通汉语。他的主要著作有《蒙古萨满教史》,《蒙古碑文的有关问题》、《关于〈元史〉的蒙译本》、《元朝时期的蒙古》、《关于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等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哲学社会学研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思潮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对理性、本质、规律、科学真理等宏大叙事的解构与否定是其众多流派的共同旨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遭遇了对自身的解构,许多学者调整了原先的立场,大卫·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与皮克林的"冲撞"理论则超越了传统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客观、理性与科学的回归,呈现出建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哲  刘兵 《北方论丛》2008,(1):131-134
20世纪90年代是SSK的鼎盛时期,SSK内部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研究学派。这些学派都宣称自己超越或脱离SSK的研究纲领而独立为新的研究学派。从早期SSK爱丁堡学派领军人物之一夏平的经典著作《利维坦与空气泵》谈起,分析皮克林倡导的作为实践的科学(science as practice)与SSK主张的作为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knowledge)的异同,及其在科学史研究中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传统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当下面临的困境之根源,从而对社会学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作出解释性的探讨,并同时对后现代社会理论自身做出反思.文章认为,社会学是现代性的科学;随着现代性逐渐分裂为科学现代性和人文现代性并且日益加剧,导致了社会学的困境;作为摆脱困境的可能出路,社会学出现了后现代转向——后现代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是在对现代性和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传统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后现代社会学对其自身反思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建构其话语的;它没有超越现代性的框架,这种多重反思的目的是追求现代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9.
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儒家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1、何谓“后现代”当前欧洲思潮环绕着一个重要名辞讨论,就是所谓“后现代”的争论和界定,卡平灵(kaplam)在其书《后现代主义的“非内容”理论及实践》中指出,后现代的观念是从现代发展出来而对现代文明的“文化突破”(culture break或译作对现代文明的“文化中断”),也可说是对启蒙运动塑造的科学和理性文明加以全面反叛.“后现代”一辞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社会科学角度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指现代以后的“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另一是哲学、艺术与文化角度所谓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指对现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艾辉 《理论界》2013,(5):221-221
东北师范大学于海波教授新著《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一种弥合现代与后现代科学课程观冲突的尝{式》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来得闲细细品读。国内科学教育、科学课程研究近年发展迅速、成果迭出,总体而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更上位的课程哲学的高度对诸多科学课程问题进行清理,进而为科学课程实践指明方向的著作尚属少见,于海波教授新著应算可贵的尝试。在僵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雪鼢中于海波教授富有创意地选择“生活世界”视角对科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确立了四个研究议题:一是现代科学课程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如何从“生活世界”的视角解读科学课程发展的“钟摆效应”?二是何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一样吗?三是何为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的微观结构,如何深度认知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的图景?四是科学课程世界理想实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理想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由刘祖云教授主持撰著的《企业社会学新论》,是一部国内较早的从社会学角度系统探索企业组织的理论专著,该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部专著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新”,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凭《后现代状况》、《后现代性和公正游戏》等文本语境,重构出利奥塔后现代概念谱系的思想逻辑,以回应那种将“后现代”斥之为虚无主义的轻率结论和心理样态。利氏以语用分析为方法,指认出现代社会关系和科学叙事的语言游戏本性,披露出以标举人类解放和穷尽真理的“现代性”神话之恐怖主义及其非法性原貌,而追求误构与歧异,走向“后现代”,则是当今社会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3.
图雷纳,阿兰     
(Touraine,Alain,出生年月不详)“后工业社会”这一术语的提出者阿兰·图雷纳是一位生于法国的社会学家,《社会学工程报》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社会学学会前任主席,曾到欧洲、美洲、拉丁美洲各大学讲过课,现为巴黎高等研究学校的社会学教授。图雷纳出版过20余部著作及大量学术论文、专题文章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迈向实践的社会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原始恢复与激情喷发式的扩张之后 ,终于回复到理性探索之途。若干年来 ,社会学理论研究观点纷纭 ,著作杂现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 ,中国社会学界观点林立、却学派乏陈 ,乃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许多学人的研究趣向或者注重对西方社会学派的引介 ,或者沉醉于对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搬用 ,然而却忘记了自己是站立在中华民族土地上的一个普通学人 ,忘记了应立足中国当代实践做原创性的社会学沉思。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反省 ,对社会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追问 ,提出建构“实践社会学”的理念。他认为 ,过去的那种静态研究旨趣 ,无法解释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许多悖谬式的社会现象 ,只有运用动态的实践社会学的框架才能科学地分析与诠释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本刊记者就“实践社会学”问题对孙立平教授作了专访 ,在这篇访谈中 ,孙立平教授就实践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作了细致的说明 ,现予全文发表 ,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张谨 《江淮论坛》2010,(2):68-74,80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只作静态的逻辑分析,无论是罗素、卡尔纳普,还是赖欣巴哈,其科学观都具有现代性特点。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提出的证伪主义“猜想反驳法”具有动态的人文文化意蕴,是后现代科学观文化转向的过渡环节。随后的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给科学以文化的政治、社会学阐释,成为文化转向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其基本观点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者英国爱丁堡学派的布鲁尔、巴恩斯、伍尔加、马尔凯和法国巴黎学派的拉图尔等人那里得到“过度”发挥,从而把科学的文化研究推进到了“文化建构”与“文化实践”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得悉中共中央党校正在编写“三基本”(即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 )教材。其中 ,为什么当前仍需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是一些干部关心而又不甚了解的问题。为此 ,本刊特约编辑专门走访了金春明教授。金教授是中央党校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党史博士研究生导师、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他与陈登方教授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史》 ,是国家社会科学“八五”课题 ,曾获中央党校科研一等奖。现在他是“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编写组的负责人之一。在金教授宽敞明亮的新居客厅里 ,我们进行了广泛的交谈  相似文献   

17.
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现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早在1972年布尔迪厄就已出版了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实践理论概要》,1975年布尔迪厄创办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行为》杂志,1980年布尔迪厄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实践的逻辑》,这部著作的英译本出版于1990年,布尔迪厄80年代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座内容《反观社会学的邀请》则发表于1992年。布尔迪厄的国际性学术影响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急速上升的,进入90年代后非但势头未减,而且后劲十足。一、跨学科,多方位的挑战布尔迪厄几近百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合法化、语言游戏、语用分析、后现代科学等主题词对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文本理路和思想核心进行了深度解读 ,以回应那种将“后现代”斥之为虚无主义的轻率结论和心理样态。利奥塔凭藉语用学对现代性科学知识所作的反结构式剖析 ,的确发现了科学之霸权、恐怖以及与权力、货币的内在关联等痼疾 ,但他提出的后现代科学的“良方”并没有真正动摇现代性科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经过历时“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探索,在学界的期待中,郑杭生和杨敏教授合著《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以下简称《社会互构论》)已于2010年末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互构论》作为一份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她的出版对于社会学处理自身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命题,对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和推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拟对《社会互构论》一书的创作背景、理论新意、学术坐标做若干学术评论。  相似文献   

20.
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所长姜生教授和香港汤伟侠博士主编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划时代的佳著。长期以来 ,英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独步学坛 ,国内的科技史研究仅见近年出版的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但这些著作均对道教科技史研究很少。近年来 ,有一些与道教科学技术史相关的著作问世 ,如金正耀的《道教与科学》、祝亚平的《道家文化与科学》等 ,但研究规模较小 ,难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姜生、汤伟侠主编之新著 ,真正实现了系统的学术突破 ,不仅使“道教科学技术史”这个分支学科成立起来 ,而且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