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文萃》2012,(22):110-114
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肯定要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因此探讨中国经济问题时一定要放到全球格局大趋势下来分析。这一轮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未来10年中全球政治经济一些大的发展趋势,从而明确中国未来10到20年的发展战略。一、全球经济未来十年将持续低迷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5年,并  相似文献   

2.
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面对的是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央果断出手,宏观调控政策从容应对,“见招拆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去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经济企稳向好局面进步巩固。现将一年来最“给力”的经济政策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2010年,当全球经济在“二次探底”忧虑和刺激性政策退出的双重压力下负重前行时,中国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在“最复杂”的一年里呈现出这厢风景独好的喜人景象,勾画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年,中国经济充斥着诸多意外和变数,那些“意想不到”成为历史的一段段镜像,展现出2010年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面前,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反转的“V”型曲线,令全球各大经济体为之侧目。即将到来的2010年,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一个关键之年,如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决策探索》2010,(1):36-4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面前,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反转的“V”型曲线,令全球各大经济体为之侧目:即将到来的2010年,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一个关键之年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相似文献   

6.
财经视点     
《决策与信息》2005,(1):87-8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工作提出许多新的精神和思路;“三农”再次成为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国家财政将大力支持“三农”发展;2004年中国经济进入十几年来发展最好时期;联合国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3.25%中美为主要动力;2005年我国几百种进口货物关税下降。  相似文献   

7.
<正>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以年均约10%的高经济增长率快速前进。即便在21世纪全球经济普遍衰退、各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不到3%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仍以7%以上的增长速度一举进入了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六的骄人位置。在人们惊叹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的同时,也时时掺杂着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生存论”, “中国经济崩溃论”, “中国经济数据水分论”等不和谐的声音。但不论人们如何看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克鲁格曼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科幻小说,他看不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梭罗对中国经济增长数字的质疑是: “谁能告诉我,如果体质健全的香港经济增长率为零,那么中国7.3%的高经济增长率如何能办到?” “谁又能解释,中国如何在一年内将通货膨胀率由10%降到零,并在此期间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1 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等集中反映出一事实: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纪末发生了问题。历经2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不少方面已经与全球接轨,如果世界经济动荡不止,势必给我国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过,数月来的事态发展表明,90年代与本世纪初2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已有很大区别,各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能力大有改善,并且对可能发生的全球金融  相似文献   

9.
经济     
《决策与信息》2005,(4):77-79
2010年人均GDP将达1900美元,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急需提高,中国经济陷入“低技术陷阱”,实施绿色GDP面临的四个挑战,出口贸易安全四大对策,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有望加息,中国开始修建“第四经济通道”,三峡工程今年计划投资105亿,应适度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可参与东北振兴,日本应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视野之中,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5%。  相似文献   

10.
社会     
《领导文萃》2010,(4):8-9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 20年来,城市化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经济学家说,因为目前只有4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项运动至少还得进行10年。全球金融危机没能给城市化“刹车”。中国为刺激经济投入的大量开支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吹响了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号角,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了2020年中国碳减排的总体目标。自此之后,“低碳”仿佛取代了“环保”一词,并且在当前成为使用率很高的时尚词汇。这昭示着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渗透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的高速高温之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世界范围内的绝对中国失范、与经济学原理相悖的中国现象, 无不与原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生死攸关。有关中国经济冷热——“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经济”意义上未来要解决的重大方向性问题。近 3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最高峰值的是 1992、1993年曾达到13.2、13.4,而最低峰值是1989、1990年为4.3和3.9(就是这种速度,也是“高收入国家”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3.
黄俊杰 《决策探索》2010,(17):45-47
中国仍在急行军。 经济持续高涨的背景下,许多人激情不再。“橡皮人”,始于王朔1986年发表的小说,作为一种社会人格,24年后的今天,它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4.
经济     
《领导文萃》2010,(16):6-7
刺激计划或催生“不必要”基建工程 2008年底,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体。为了抗击衰退、保持经济增长,中国开始实施一个为期两年、总金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刺激计划加快了中国一些已经开工的大型建设项目的步伐,同时上马其他项目。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2012年,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对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对未来前景保持谨慎,甚至,更有一些西方学者预测会出现“中国式的金融危机”、“房地产硬着陆”、“宏观经济的二次探底”等。  相似文献   

16.
世界财经     
《经营管理者》2008,(1):6-7
<正>亚洲将成全球经济发动机"2008年亚洲新兴市场将领先世界,现在是‘燃烧的中国’、‘火热的印度’,而东盟几乎和中国印度一样热。"英国《经济学人》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罗宾·比尤谈及2008年全球经济时表示。他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动机"。不过2008年世界经济在高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原油价格持续攀升、部分资产泡沫可能破裂、通货膨胀等风险,比尤向记者解释道:"这些问题约占60%,另外还有40%的问题是经济学界所难以预测的。"国际投行瑞银集团则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3%,较2007年的4.8%减少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润东  砺志 《经营管理者》2006,(10):60-60
<正>尽管有人猜测经济增长的惯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更大的可能是:全球经济增长已是强弩之末,此轮繁荣即将结束。2003年至2006年,全球GDP的平均增幅达4.8%,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强劲的4年。尽管有人猜测经济增长的惯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更大的可能是:全球经济增长已是强弩之末,此轮繁荣即将结束,2007年将是世界经济由热趋冷的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18.
日前温家宝警告说,过度投资和内需不足正在中国催发一场泡沫,他的坦率令人吃惊。在2007年3月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温家宝就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这个论断像1996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股市的“非理性繁荣”发出的警告一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傅梦孜 《领导之友》2012,(9):47-48,51
从实行改革开放算起,中国卷入全球经济博弈已经有30余年。人们注意到,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使人类发展史上一场超长距离的经济马拉松赛更为绚丽夺目。可以想象,若干年后,无论是赫赫有名的世界发展史学家,还是"后好莱坞"大片的制作者,都将被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全球超级联赛所震撼。这场跨世纪的超级赛局,卷入全球各大板块人马,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20.
文天 《经营管理者》2009,(11):62-67
今年8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然而,由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以工业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个人消费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偏低,中国的消费需求还远未释放出来。如果中国能够实现旱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制定好的“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消费占比”的新目标,不仅能够推动GDP、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还将加强中国经济抵御海外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