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珍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促使他们承担起振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历史重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切实将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2.
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与加强公民教育,是近几年来广大学术界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加强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顺利、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公民教育有助于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主流意识与政治认同,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神圣使命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公民教育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深入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4.
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建设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法律教育还存在法律教育边缘化、应试教育为主导、教育主体法律素养欠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法律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资源。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法律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公共道德意识,但正确履行权利、承担义务所需的法律知识和技能欠缺,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法和手段简单,反映出长期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的缺陷。公民意识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只有确立明确的教育内容,把教育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实现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模范公民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公民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须加强对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塑造良好社会心态的桥梁,是培养社会主义模范公民的基础。由此,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内容应该包括体现正义感和公共伦理的公共精神、强调"向善、价值理念的道德素质、呈现理性思考与判断这一可贵品格的理智能力和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从创新理论解读机制、创新价值内化机制、创新实践强化机制三个路径入手开展大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粱巨芬 《职业时空》2008,4(1):44-45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学生,作为公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一般公民的属性,又具有学生的特点;既是现时的受教育者,又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加强其建设研究,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是完善公民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公民和政府产生了深远影响。公民社会依托一定的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的发挥离不开公民,公民在组织中提高了自己也客观上弥补了政府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如何培养理想公民,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四国的学校公民教育经验表明,注重公民教育培养目标的分阶段性、专门的公民课程与多学科渗透相结合。在公民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与爱国教育内容、建立学校一社区相结合的公民教育方式等,是值得我国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公民教育体系时认真学习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教育,对于社会、国家、人民及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公民的大学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原因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阶段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关键时期。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准确理解当代青少年和公民意识的特点,深刻认识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境遇、新挑战和重大契机,全面把握青少年公民意识形成、教育的规律,从而确立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科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公民教育是新时期促进国家发展,增加国家实力的基本保障。由于相关概念内涵的模糊不清、推行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我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施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双重推动下。青少年公民教育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和推进:同时也存在着理论体系建构滞缓、教学理念混淆、课程衔接乏力、教育内容知行脱节等现实问题。构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校内外有机结合的积极有效的青少年公民教育体系成为了新时期发展青少年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发展,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呈现出多元化,思想意识更为复杂多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西方获得成效的公民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品德与社会》课这套教材的使命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共和国的下一代用于谋求丰富生活的知识、能力基础。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是善治理念下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形式,它以转变城市治理模式和解决城市化问题为中心目标,促进公民社会中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互利和协同治理,也有助于善治下城市治理主体的优势互补,有效解决城市治理的问题。针对公民参与制度的不完善、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责任感薄弱以及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等困境,探求新的治理策略成为提高公民参与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宋亦多 《现代妇女》2014,(6):259-259
公民概念发轫于西方,自古希腊城邦政体产生公民概念及至现代公民概念的确立,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但公民的本质精神始终是公民本身内含的伴随民主价值理念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权利义务。公民道德是限于政治法律领域之内的,并呈现三个特征:公民道德的主体是独立人格的公民;公民道德是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7.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要研究教育主体以何种方式、途径、载体对公民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过程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本文将对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价值,为促进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学科构建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张璐 《职业》2014,(20):199-199
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新型的公民。而我国公民教育事业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相对滞后。公民素质水平不高的现状成为制约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公民教育的内涵、内容体系及实施途径等做了系统阐述,以公民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重点从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深入探讨我国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参与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伴随着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明显提高、参政热情高涨。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为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新时期,巩固统一战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20.
润江 《公关世界》2008,(3):57-57
20世纪70年代,英国“公民社会”首先提出来了企业公民概念,将企业看作一个社会的公民,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和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理念是,既然企业也是社会公民,那么它就必须尽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有人把企业公民理解为表达出对人类、社区以及环境的尊重,所做出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