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黎歌 《现代妇女》2013,(12):54-54
再审制度对于我国审级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搭建申请再审权利行使的程序性框架,对切实解决当事人“申诉难”的问题,减少涉法涉诉上访现象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再审程序中对当事人启动权的规定并不完善。本文从当事人再审启动权运行的现状、存在瑕疵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所谓涉法信访,是指那些应被司法机关受理,或者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中,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出的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转而向行政机关投诉反映问题,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解决途径。改革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以各种方式逐渐显露出来,农民的涉法信访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保障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权益立意,探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被害人诉讼权益保障不足,笔者综观关联文献并联系诉讼实践,从十个方面提出完善“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权益保障的建设性意见。即落实被害人人身安全保护,扩大并落实被害人知情权,被害人及时获得律师代理,完善公诉转自诉保障起诉权,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完善被害人抗诉规定,完善被害人再审申诉规定,落实被害人国家救助,构建被害人社会援助,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肖泽龙 《现代妇女》2013,(10):59-59
审前程序。是指法院受理案件后至开庭审理之前为开庭审理所做准备和寻求更广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程序。在实践中,法院审判最先形成了谈话-调查-调解-开庭的诉讼程序。为解决司法腐败曾一度使用案件受理后直接开庭的诉讼程序,但这又导致诉讼效率低下和证据突袭等问题。为完善该程序,在审前建立相对独立的准备程序,但由于在制度上设计得不完善,特别是当事人和法官的权力分配有失合理,当事人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审前准备程序的独立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春宏 《现代交际》2011,(12):36-36
据统计,2006年泸州市江阳区检察院民行科受理民事申诉案件58件,2007年受理民事申诉案件52件,比2006年下降10%,2008年受理民亨申诉案件58件,比2007年又下降了2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的民事申诉案件正在大幅度下降。本文对于一审民事行政申诉案源下降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知晓案件相关情况的当事人在询问过程中有如实作证的义务。但是,如果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那么其就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选择作证则会受到内心的煎熬,如果选择不作证则会承担违反法定义务带来的不利后果。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对近亲属拒证权的研究及立法设置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该制度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制度的体系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仍需通过在明确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近亲属拒证权制度在我国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是一项对于中国河北省一个基层法院的个案研究。作者通过对法院的组织结构、人员、案件类型、司法过程等方面在1 978-2 0 0 0年间变化情况的分析说明,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的生存,是通过其自身意涵对本土的社会和政治需求的适应及本土化而实现的。中国法官的日常司法工作与他们的正式角色经常只有松散的联系,而案件的司法决策过程要受到司法机构的历史沿革、行政干预以及本地居民的法律意识的影响。这一法律制度本土化过程的内在原因在于本地的合法性问题的复杂性,全球化的制度要求、经济发展的压力、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本地的社会秩序都会对被移植的法律制度提出某种合法性要求。而为了调和这些合法性要求之间的冲突,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只具有符号化的功能,而这些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意涵也就成了具体的社会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女儿下班途中被火车撞死,古稀老母为其申请工伤死亡时,由于劳保部门和法院均认为火车不是机动车,导致两次行政认定,法院一审、二审、再审判决,均全部驳回工伤认定申请。“火车不是机动车,难道是人拉、牛拉、马拉的吗?”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偏偏不信这个邪,历经5年多不停地申诉,终于讨回公道。  相似文献   

9.
史英 《老年人》2007,(11):16-17
2007年7月28日,湖南郴州市永兴县退休女工郑美凤,收到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民事终审判决书。当看到保险公司赔付她107675元退保款的判决后,老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一桩典型的“骗保案”,当事人郑美凤却艰难地打了3年官司。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作为依法治校方略下的必然产物和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亲身的实践经验为基点,首先对建立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必然性进行了讨论,随后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具体剖析,最后对如何有效地运作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三条有效路径,即法治化教育与人性化教育有机整合;制度、机构与人员齐头并进;学生、教师与学校齐心合力。  相似文献   

11.
李春丽 《现代妇女》2014,(11):64-64
夫妻单方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现象成为当前社会多发案件。如何处理好夫妻共同共有关系和无处分权与第三人的关系成为解决这类案件的关键。很多这样的案件被采取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的结合得以解决,这种思路既存在着追求民法公平正义精神的优点,同时也因客观原因存在弊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除行政赔偿案件外,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是现实中大量非规范“隐性调解”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而且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的保护。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具有建立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基础,本位通过对此进行分析,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建立提供正当性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举证时限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双方的相互证明不仅促进了案件的调查,而且还可以根据已发现的法律事实来判断价值,以免引起争议。法律制度的价值体系,有两种调整系数纠纷的因素。而举证时限的功用在于加快诉讼过程,防止双方当事人拖延诉讼时间,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提交各方的证据,所以在诉讼过程中会出现公平与效率冲突的问题,如何平衡二者的价值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刘莹 《现代妇女》2014,(11):153-153
公务员是我国公职人员中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公务员是国家的管理者,相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公务员无疑处于强势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在行政机关内部,相对于行政组织来说,公务员却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其权利很容易被所在单位以国家名义加以侵害。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今天,更多的是偏重于对行政相对人的保障,而对公务员权利保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机制的缺陷主要有申诉控告主体的不合理、申诉审理程序的简单化和非公开化、人事争议仲裁制度适用范围的狭窄和司法救济范围的狭窄等。如何有效地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利及提供相应的保障,本文提出了以下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申诉控告制度、实行司法最终保障、确立正当程序原则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许多新型的,复杂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民事纠纷案件不断出现通观世界各国民事诉讼制度,在我国引入集团诉讼制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及必要性。但是,由于具体的国情和各方面制度的不完善,集团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旨在对阻碍集团诉讼制度发展的主要困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桩触高压电死亡赔偿案在适用法律上、责任分担的标准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前,产权归属一直被各地法院认定为责任承担主体的依据,《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对这一规定进行了修改,但司法实践中依旧有以固定的思维对此类案件进行审理的现象。本文根据这种现象,对触电死亡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上,尤其是责任主体的认定,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是否适用过失相抵等方面进行阐述,供司法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涉外婚姻是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外籍华人及定居我国的侨民婚姻的简称,亦称“中外通婚”。涉外婚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当事人一方是外国公民、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特别是涉及到当事人双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婚姻家庭、法律观念、道德风尚、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此类婚姻不同于国内婚姻。因此,研究、分析涉外婚姻的现状、问题及寻求其解决对策已是当务之急。现状目前,桂林市涉外婚姻的现状是:一、数量剧增。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三资企业和外国商社大量增加,外国人、外籍华人、…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从“有害的正义”到“无害的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0月10日开始,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将庭外和解制度应用于刑事诉讼领域,以后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可自主选择是否以法官庭前调解、特邀调解员调解或律师和解方式解决纠纷(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这表明:在通常由国家追诉的刑事诉讼中,也有合意的空间。刑事和解在我国司法实践领域的悄然破冰,蕴涵着刑事司法从“有害的正义”到“无害的正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诉讼是参诉双方当事人通过法庭处理案件和解决纠纷的过程,通常民事诉讼是一项既复杂又激烈的对抗性活动.双方当事人在对抗过程中为了印证自己主张,会展开激烈的抗争.而证据在双方的对抗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证据的提供最终要通过举证责任的分配落实到参诉当事人身上,所以也可以说举证责任的承担是诉讼成败的关键.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突出本文对环境侵权中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修改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可能存在“合适成年人”无法作为民事诉讼法定代理人以维护有关未成年人民事权益、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时将被告人赔偿与否作为量刑情节而造成对被告人不公、适用“简易程序”时法官施压调解而干预阻碍被告人行使民事诉讼权利、审判人员能否兼备审理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专业素养等问题。为了在发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优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缺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司法解释应规定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不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部分标的金额较大的情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较重刑罚的情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审级不一致的情形、案件审理时间较长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