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王莽(公元前四五——公元二三年)靠着外戚势力、谶纬神学、权术阴谋,继四父而为大司马,由假皇帝做了真皇帝,建国号为“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践了“禅让说”而得到了成功的人。“新”朝是一个短命王朝,比秦王朝(公元前二二一——二○七年)仅多存在了一年。王莽当了十五年皇帝,进行了十五年的改制。改制失败了,“新”朝也就灭亡了,所以,新室的速亡是王莽改制失败的直接结果。对于王莽改制的评价与新室灭亡的原因,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近来,又有不少同志著文,认为“王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家,王莽变法是一场悲剧”(《一九八一年秦汉史研究概况》,《新华文摘》1982年第3期)。本文想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发表的讨论王莽改制评价问题的论著中,部分学者在论及王莽改制产生的条件时,断言它“根本不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是西汉外戚政治的产物”,“纯粹出于(王莽)个人谋王夺国、逞欲显威的政治野心”。在这种观点看来,王莽改制完全出于历史的偶然,是王莽的个人欲望或是主观条件起了决定作用,倘若当时没有王莽这个人,也就根本不会产生改制事件。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3.
<正> 王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比较不易于处理的人物,对他作全面的肯定或全面的否定,都未见得合适。本文试图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出发,对王莽及其改制略作评论,以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若干年来,在王莽及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上,一直存在一种颇难令人理解的矛盾现象,即一方面承认西汉末年社会问题十分严重,例如:土地兼并剧烈、农民破产流亡、奴婢处境  相似文献   

4.
<正> 本刊前年5至6期、去年1至6期,有13篇文章在全国性报刊上转载或摘登。现将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登载情况简述如下: 本刊前年第5期发表的徐志祥同志的《王莽改制的再评价》一文。提出王莽称帝后进行的一次重大社会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作者从王莽对西汉的土地制度、奴婢制度和财经制度的改革这三方面,具体论述了他的改制措施虽存在一些弊病,并未完全行通,但确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全盘否定是不对的。该文发表后,《光明日报》“百家争鸣”栏在1980年10月19日摘要登载。  相似文献   

5.
两汉之间,夹着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由于王莽坐祚时间短促,新朝当世而亡,所以在封建史学家的笔下,王莽是一个“篡汉”的“乱臣贼子”,只附在《汉书》之中,给了一个“传”的位置;新朝在封建王朝体系的“正史”中也没有占应有的地位。实际上,王莽曾是两汉之际众所瞩目、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不仅完成了废汉立新的大业,并在南面称帝之后,实行全面改制,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历史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王莽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剖析王莽代汉的权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般情形,还可以透过这一历史现象,看到它怎样既是西汉末年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展的必然,又具有王莽个人品格的特征。诚如恩格斯所说:“整个说来,在历史现象领域内同样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不过凡表面上看去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其实这种偶然性本身始终是服从于内部的隐藏  相似文献   

6.
铜镜铭文反映的王莽改制与历史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丽 《理论界》2010,(9):126-127
西汉末年王莽开始实际掌握政权,初始元年(公元8年)他废孺子婴自立皇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世称新莽,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政权覆灭。王莽在摄政和当政期间为了缓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改私田为"王田"、改奴婢为"私属"、实行"五均六莞"、改革币制、改革政府机构和官名、改封少数民族首领称号等。尽管实行的时间短,但是王莽改制的很多内容在铜镜铭文上面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7.
<正> 王莽是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一位难得的具有理想的特出人物。他是在稳操皇权之后,因“惬小汉家制度”,意在优化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才不顾“贵因循而重(即难)改作”的施政传统,毅然决然进行改制的。王莽对汉制有因有革,他的行政作风乃至许多经济政  相似文献   

8.
王莽用古文经篡汉改制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学者大多认为,在西汉末年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中,王莽是古文经学的政治后台,王莽篡汉和改制,主要是利用古文经作理论武器的。我们认为,上述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王莽虽然重视和利用古文经,但他的篡汉,主要是利用今文经学所制造的种种理论;他的改制,则是杂用今古文经传,更多地还是利用今文经传。  相似文献   

9.
王莽是外戚,同时又是儒生;儒家思想是当时的统治思想,这是研究王莽这段历史不可分割的三个层面。王莽开初就是以“被服如儒生”的士人面目出现,继而凭借“五将十侯”的外戚权势,用“安定汉室”,“制礼作乐”相号召,因而赢得统治阶级和广大儒生阶层的拥戴,“卒成新都”。这原是史书明白记载的事实。但是千百年来由于封建正统观点的作祟,王莽一直是个被扭曲的历史人物。科学地对待历史,特定的历史人物应该将他摆在他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了解。应该实事求是地清还它的本来面目。现是,试以所谓“国统三绝”做主轴,略述王莽运用宗法礼制取代汉室的经过。  相似文献   

10.
<正> 对王莽及其改制的研究,若干年来一直引起史学界不少人的兴趣,但是智者见其智,仁者见其仁。肯定王莽的意见固然有其理论和史料上的依据,而否定王莽的意见亦复如此。不过,这两种意见都没有把王莽改制的理论及其具体政策,放到封建社会里与其相关的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去作宏观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有些问题就看得不太清楚。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以期从一个侧面对王莽改制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莽是两汉之际的一位改革家,又是一个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封建帝王。对于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聚讼纷纭,迄今没有定论。本文试就王莽改制若干有争议的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2.
<正> 徐志祥同志在《齐鲁学刊》1980年第5期,发表了《王莽改制的再评价》一文,其中对“玉田”制的实质,作了具体的论述,读后颇受启发。但徐文对该问题又作了如下的结论:“‘王田’制实质上是一种限田的方式”。笔者认为这一结论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魏孝文帝,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名拓跋宏,亦名元宏,是一位杰出改革家,为北魏的改革作出了贡献,对历史进程起了促进作用。“孝文帝改制”上距西晋灭亡150余年,下离隋统一南北90年左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改革成功,对拓跋族来说,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它历来为治史者关注。“孝文帝改制”的成功,除了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前人改革的基础等客观条件外,自然与元宏个人的素质,即他勇于改革的气魄、胆量和智谋有密切关系。对这些,人们似乎还缺少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就此作一些…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5,(7)
"则天稽古"是王莽受命改制的核心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王莽一方面以天道为法则,另一方面细致考察古代事迹,并积极进行复古改制的实践。在中国文化里,"则天"与"稽古"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且都将古代经典奉为圭臬。王莽的复古措施是要将汉新禅代纳入历史语境之中,从而为新朝政权合法性之建构增加砝码。  相似文献   

15.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汉光武帝,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在位。在他统治期间,曾“议省刑法”犤1犦、“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犤2犦,先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以及蠲除苛法,剜除前代社会的痼瘤———奴婢问题。此举,为后世君主所效法,又为历代史家所称道。然效法者多从稳固自己政权处着想,称道者又主要从“省刑”、“轻法”角度阐扬,而从法制建设角度分析、评价甚少。本文拟从古代法制文化建设的视角,从其社会背景、解决奴婢问题的法律内容等入手,对刘秀解决奴婢问题的法制文化意义作一剖析,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正> 不久前,竺培升同志发表了《王莽“王田”制的实质》和《“王田”不同“限田”》两文,与拙作《王莽改制的再评价》商榷,认为“王田”制的所有制形式是国有制而不是私有制,其实质是均田而不是限田。对此,我觉得仍有讨论的必要。先谈“王田”制的所有制形式。竺文认为,“‘王田’制是土地国有制,获田者,充其量只是这些土地的占有者,而不是所有者。”其理由是:“凡占有土地的人,对所占有的土地,能够任意地去支配它,他才具备了土地的所有权”。并认为我“一方面承认‘原则上把土地收归国有’,‘不允许自由  相似文献   

17.
王莽是西汉末年“新”朝建立者 ,为整顿汉末经济秩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齐众庶 ,抑兼并”、“经济管制”等思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王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胆识的政治家。因此 ,本文以史为据 ,对王莽经济思想进行理论剖析 ,以揭示王莽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 王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还未能取得一致,估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意见分歧还可能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建国以来王莽研究是不断深入、提高,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为了把王莽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必要对以往研究的历史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一下在过去的研究中提出过哪些问题?不同意见的分歧何在?哪些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趋于一致的认识?哪些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贾丛江 《西域研究》2006,1(4):12-22
本文探讨了两汉时期西域人采用汉式姓名的问题。认为王莽于西汉元始二年(2年)操作实施的“去二名”改制措施,是导致以后西域人改用汉式名字的直接原因;论证和复原了西汉曾经在西域实施过“去二名”措施以及东汉继续在西域推行汉式名字的史实;讨论了有关西域人采用汉式名字或姓名的模式问题;探讨了来源于汉地的姓氏观念在西域的植入和生根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绿林故址考     
綠林是两汉之际(公元17—22年,王莽天凤四年至地皇三年)农民群众反对王莽暴政、开始发动武装起义时的著名根据地之一,也是在历史记载中湖北省最古的农民起义根据地。这个根据地,过去都说是在今湖北当阳县境。从唐初李贤的《后汉书注》开始,以后历代相承,直到最近的历史地图,都是基本上沿袭这种说法,只是在方位上稍有出入而已。但是,经过核对有关的历史材料,我们看出:绿林故址所在的传统解释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真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