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评文化研究中的三种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使文化研究走向新的繁荣?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中国文化?在目前,最需要的不是以东拼西凑的方式拿出什么新体系来,而是要坐下来,认认真真地清理一下五四以来在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在当前的文化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三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倾向──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和泛道德主义,追溯并揭示它们的历史根源和理论根源,将为今后的文化探讨澄明思想前提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泛法治主义倾向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引起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反思,法律的显性社会控制功能具有局限性,需要宗教、道德等隐性社会控制形式的弥补。礼仪是道德的精华与核心,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是法律显性控制的最佳补充,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要通过礼仪文化对个体的浸润和陶冶去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通过个体的实践与养成,抓住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通过拓展与提高,把握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受传统文化消极影响 ,中国现代法治化进程中出现“泛德化”倾向。中国传统道德成为中国法治化培育环境的“温情杀手” ,传统道德的残余使中国法治化进展大打折扣 ,法律的价值和权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确立 ,因此 ,清除“泛德化”对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影响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先进舆论工具,宣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民权思想和“物竞天择”的社会进化论观点及变法维新思想,对封建文化中的“泛道德主义”思想和儒家伦理观念进行批驳,形成了新兴的报刊文体。他们的办报活动,直接地推动了近代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泛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特征,也是治国思想的核心,伦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泛道德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体制、治国手段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以史为鉴,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有更充分、更自觉的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6.
晚年的梁漱溟,充分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马列主义理论,试图建立一个以人心为基础的知情意统一、真善美合一的思想体系。他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早期“直觉”与中期“理性”所具有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将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统一起来。尽管这个体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却向我们展示了梁漱溟建立一种现代世界文化的宽阔心态,对于现代思想史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发生学形态隐含了权力本位和人治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注重实质合理性的形式特征 ,并造就了刑法刑罚化、伦理化的契机。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以刑去刑在试图实现无讼的社会理想上是一致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刑法文化对超稳定秩序追求的内在要素。刑法的渗透性、包容性和以礼入刑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形式特征。此外 ,我国传统刑法文化体现了社会控制中的泛道德主义 ,由德治到人治导致独裁专制 ,使法律规范淹没于外在强制的权力秩序中 ,阻却了法律的形式化和形式理性的成长 ,从而阻延了法律的进化。在刑法现代化的进程中 ,必须引入现代司法理念 ,将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当作刑法文化并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创造了后世士大夫无法彻 底摆脱其影响的原创性经典--元典.自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士大夫在元典精 神的影响下,形成了"言必称三代,文必据元典"把元典神圣化的元典主义.自从元典神圣 化以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便成为一种笼罩士人的普遍心理.在元典主义的统治下, 任何与元典精神相异的思想都被斥为"异端邪说","标新立异"也被视为"异端邪说"的 同义词.元典主义直接选择了它的文化模式儒家文化的一元化权威;以道德为中心的传统 文化;重义轻利,崇德尚力的理性文化等.这种元典主义在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延 续性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首先,它束缚了知识分子创 造、求新的步伐;其次,元典主义造成中国近代文化的封闭性与排外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缺少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与新陈代谢的新的 文化因素,而与文化的现代化失之交臂,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步履维艰;最后,元典主义一 手树立的以儒家为独尊的一元文化权威,使近代文化转型缺乏可以互补的选择机制,使近代 文化转型走不出元典的"轴心"而转型不彻底.所以说中国的元典主义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失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同时,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思想逻辑。经世思想的凸显、思想汇通的趋势、启蒙哲学的形成以及中国本土的政治理想主义在近代的滥觞,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淀了文化基础。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嬗蜕与传统学社向共产主义小组的演化,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有较浓厚的传统色彩。近代传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具有儒家文化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和张扬主观能动性等初始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制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文化心理因素的负面影响是首要障碍。这些文化心理因素包括 :道德中心主义、封建专制主义、民本主义、官僚主义、政治冷淡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优化传统化,特别是道德化,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基。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领导干部的责任。领导干部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优秀的传统道德为镜,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关注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热点。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主要表现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和以抽象的共性压抑具体的个性。要辩证认识儒家传统道德观,在批判继承中实现超越,并以实践为基础确立和谐的道德教育观,整合传统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与世纪之交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的层面出发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西方文化特点的比较中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作如下构想 :解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传统 ,还道德以科学的基础 ;正确认识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的辩证关系 ,树立以超越传统道德为基础的新世纪的新道德教育观 ,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 ,加强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本世纪初无法抵挡的西潮侵袭之下,林语堂作为从西方文明再次走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维护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同时,并不完全认同当时西方的一些观念,如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5.
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对从政者的基本要求,它关系到安邦治国、能影响民风教化、能检验官吏"忠 心"、能保证执法公正。自古以来,清正廉洁成为判断官吏及其从政行为善恶的重要的、普遍的社会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重视公德和私德的统一、重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重视群体主义和个人事业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当前社会治理德治是基础 ,法治是根本 ,要做到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 ,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重建当代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交融带来了道德领域的深刻变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价值体系的问题。本文以为 ,道德建设的关键之处是找一个切入点 ,即道德建设应从社区抓起 ,社区本身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建设好社区对个人来讲 ,可以提升道德人格 ;就社会而言 ,则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伦理道德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主要特征体现为道德与伦理的分合传承。详言之,即理论形态总体适应与具体时代并存、基本架构经典纲常与世俗规范互动、发展模式内涵传承性主体创新统一、价值理念浪漫理想与浓厚致用结合。  相似文献   

20.
皎然“逸格”论及其隐逸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皎然的逸格论,跟隐逸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逸格既包含了对文学创作主体所进行的创作活动的规定和要求,又指陈了中国传统艺术活动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即有效地传达主体固有之品格,使为人与为文获得完美的统一.如此,则人生与艺术也就合而为一,人生即艺术,艺术亦即人生.此乃中国传统艺术之真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