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级行政机关狠抓规范执法,使执法活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应采取措施,提高执法水平,不断完善和强化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法律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整体法律素质,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责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2.
执法监察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摆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执法监察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基本方法等提出以下肤浅的认识。 一、执法监察的概念、特征及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必然性 1.执法监察的概念 执法监察,指的是纪检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工作活动。它有四个要素:1)执法监察的主体是纪检监察机关;2)执法监察的客体是行政执法行为;3)执法监察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4)执法监察的内容是监察对象的执法情况。执法监察不仅要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国家计划的行为进行纠正、处理,还要对模范执行者给予表彰、奖励。其目的在于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保障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正确实施与贯彻执行,保证政令畅通和计划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行政执法中的“疲软”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或决定得不到充分实现或执行以致达不到执法之目的。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政府和法律权威的丧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行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廉洁奉公、守法懂法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重塑政府威信,强化政府权威和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4.
一、执法监督的体系 执法监督体系是指行使执法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构成的纵向横向、内部外部、具有密切联系的科学系统。按照我国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已建立起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专门机关为重点的,内外结合、层次分明,一环扣一环的、全方位的执法监督体系。 我国权力机关及由其产生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都有执法监督权,但这些监督权所针对的对象和范围不同,有内外之别,纵横之分。权力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广泛,是外部的横向之间的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的执法监督只对其内部的下级行使…  相似文献   

5.
禹政敏  刘锐 《理论界》2004,(6):135-136
一、提高公务员执法能力,善于用法解决问题提高公务员的执法能力,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关键。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提高公务员的执法能力,应切实完成以下任务:首先,熟练掌握本部门的常用的法律、法规、规章。这是实现依法行政的最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因职能不同而各有其相应的法律、法规执行职责。对本部门的法律、法规、规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诉讼法从1990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贯彻执行情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应诉”行为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当被告、不愿出庭应诉的种种消极现象。克服这种消极现象,变消极应诉为积极应诉,需要认真解决行政机关对应诉行为的认识问题、觉悟问题和应诉能力问题。行政机关,首先要切实认识,行政诉讼是以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为特定内容的一种特殊的诉讼活动。其要旨是要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既要执法又要守法,使国家的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7.
科学行政与权力行政举其大端来说,就是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换言之,科学行政是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行政管理,它要求行政权的产生和行使都要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的授权,行政机关不可能成立,更没有任何权力。江泽民总书记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北代表团会议上的谈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历来主张,  相似文献   

8.
论当前规避法律的社会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避法律的行为在我国大量存在且花样百出。规避法律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有法制建设内部的矛盾、执法、执纪部门查究不力和执法部门能力受限等多种原因。所以,防止规避法律的行为,一要加强立法,二要加强对规避法律行为的查究力度。  相似文献   

9.
行政系统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形式在我国理论界一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相关的行政法文件也没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导致了行政法治中一系列弊害的产生。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澄清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确立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形式,能够使行政大系统由行政人格转化为法律人格;能够使行政过程由行政命令调整转化为法律调整;能够使行政责任由行政权确定转化为法律确定;能够使行政系统中的政治文化转化为法律文化。在我国建构上下级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以法律框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平等关系;以法律赋予各行政机关严格的法律人格;以法律连结上下级之间的命令指示与请示汇报行为;以法律确定上下级各自的职权域;以法律确认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双向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农民工维权为何如此之难?这虽然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此,而是执法不力。因此,要建立一个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最关键的是加强执法,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参与诉讼的问题,在我国行政诉讼法学中是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也是检察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它既同国家的立法有关,又和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能密不可分,是国家运用司法手段干预行政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探研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的问题,这对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职能,促进行政法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禹政敏  刘锐 《理论界》2004,(4):117-118
一、提高公务员行政法律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意识,直接影响和决定其对依法行政的态度。可以说,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意识渗透于行政法制工作的各个环节,影响行政法治的进程。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作为执法者,是否具有充分的法律知识、丰富的执法经验、强烈的正义感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新问题和在缺乏法律明确规定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理解、决断,决定了法律被执行的情况,影响法律作用的发挥。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公务员必须树立以下行政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3.
执法,主要指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将法律实施于社会生活与全体公民的合法活动。从广义上说,我国执法机关除了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外,还包括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等政法机关,也包括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行政机关。而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主要依靠执法人员,包括领导人员与一般人员。归根到底,执  相似文献   

14.
行政执法能力对于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执法效率具有基础和前提性作用。要提高税务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 ,就必须提高税务执法能力。一、税务行政执法能力的现状剖析1 999年全国共发生税务行政诉讼案 1 764件 ,税务机关胜诉率为 34 %。税务机关执法行为被法院认定为违法、不当或部分违法、不当的案件占 66%。面对这触目惊心的数字 ,有关人士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有六 :一是部分税务机关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 ;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理解有误 ,造成执法行为不规范 ;三是税务机关制作法律文书不严谨、不规范 ;四是某些税…  相似文献   

15.
环境风险是风险社会的产物,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这给行政机关的规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由于无法可依,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就会破坏社会秩序。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科学问题,要消除它,需要公众就相关的实体问题达成共识,并以此作为行政机关规制的基础。在具体法律制度的安排上,应当使民意贯穿于规制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街道是2021年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新增的一项制度,既涉及行政执法权力结构调整,又涉及行政相对人权益保障。规范、有效地实施这一制度,应从促进基层行政执法体制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最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精准化等方面回应基层治理需求,遵循合法性、差异性、耐受性、动态性等行政权力转移的基本原则,防范因行政处罚权下沉不当而引发制度异化的问题,因执法力量整合不到位而引发执法机构虚置的问题,因执法机关协同不力而引发执法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执法主体多元而引发执法责任交叉、模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制度,既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制度,又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制度。具体的讲它有如下主要功能:一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是维护国家法律尊严;三是督促与保障行政管理法制化;四是促进为政清廉、提高行政效率。简而言之,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诉讼制度。(一)行政机关要转变观念,具有自觉当“被告”接受监督的法律意识。《行政诉讼法》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保障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因为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行政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这在《行政诉讼法》第25条里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表述。可见行政诉讼的基本法律特征是:第  相似文献   

18.
法律设定非诉行政执行期限的目的是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行政非诉执行期限属于义务型期限,期限届满的法律后果是行政机关丧失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权利,逾期提出申请属于程序违法。程序违法的性质和非诉行政执行中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不一致,决定了行政机关不因逾期申请而免除执行生效行政决定的法律义务。非诉行政执行制度所指向的客体是公共利益,将"不予受理"作为行政机关逾期申请的法律后果,不仅没有对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机关起到任何惩罚效果,反而进一步损害了公共利益。为兼顾公共利益和惩罚行政机关程序违法行为,法院可以在受理行政机关逾期提出申请的同时,采取将行政机关逾期情况予以公告、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等措施,构建将行政机关责任作为不利法律后果客体的制度设计,还能够一并解决行政机关在非诉行政执行期限届满后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不作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行政抵抗权,不仅仅是道德的号召,更是法律的承诺.虽然其既有宪法上的理论依据,也有行政法上相关制度的支撑,但行政抵抗权目前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仅仅是推断出来的应然权利,而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实然权利.对于自身合法权益正遭受侵害或侵害威胁的普通民众来说,行政抵抗权,应是一种利益表达的特殊方式,其不应消释在以维护稳定为基本内容的传统行政执法模式之中.确立行政抵抗权制度,不但可以赋予行政相对人权利、规范相对人行为,而且可以约束行政机关执法行为,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权利救济机制的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当前,行政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中最具关键意义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柔性执法所提供的行政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则是处于最为核心的部分,因为柔性执法不仅符合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而且具有法制框架下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已经在实践中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为实现创新目标,一个具有自我规制能力的、高素质的行政机关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行政机关自身的目标、能力和素质是其转换行政方式、开展执法改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