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湖与侠客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都有必然的联系,但江湖社会大都是小说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心造的幻影".宣传"愚忠"与"义气"的"三国气与水浒气",是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2.
徐渊 《社会科学家》2007,(5):194-197
"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创作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负生态,其主要表现是,依然存在的观念偏颇,"侠"文化的负面性,以及文本的自我局限。这极大地影响着武侠小说在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武侠小说要继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完成观念的进一步转换,对"侠"文化优秀之处的坚守和对"侠"文化负面性的超越,以及对文本默认的同时进行文本开放。  相似文献   

3.
金庸武侠小说的崇高地位与他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有很大的关系。金庸是武侠小说历史上第一位在文学观念上"觉醒"的人,他突破了关于武侠小说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把武侠小说和纯文学相提并论,并身体力行提高武侠小说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局面。"修改"对于成就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性意义重大,它提高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级别和档次。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对武侠小说文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文学观念、文学史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大中华文化圈中最受大众欢迎的通俗小说类型。韩国不仅翻译了中国很多武侠小说,还创作了很多本民族的武侠小说。韩国现代武侠小说有两大影响源,一是韩国的"义贼"小说,一是中国的武侠小说。本文主要论述中国武侠小说对韩国武侠小说的影响,并分析韩国武侠小说怎样在模仿中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5.
再论金庸"反武侠":终结还是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云波  何开丽 《江汉论坛》2006,(12):130-134
金庸小说的“反武侠”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自觉,在武侠小说中实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型:一是以“人性”在武侠小说情节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武侠本位”向“小说本位”的转型;二是以“自由”在武侠小说观念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正义核心”向“自由核心”的转型。这两个转型使武侠小说超越单一文类而获得多重文本指涉。因此可以说,金庸小说既是一个旧武侠时代的终结,更是另一个新武侠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文章展示了武侠小说中的苗女形象,以及"苗"与中原的关系是如何隐喻在苗女与中原男侠的性关系之中,并进一步梳理了武侠小说中的"苗"的形象构成与其他文本的相关性,发现了一个关于"苗"的文本体系支持着武侠小说苗女形象的建构。基于以上叙述,文章力图审视权力关系在文本中的渗透和再现,以达到对"自我"和"他者"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江湖与侠客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都有必然的联系,但江湖社会大都是小说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心造的幻影".宣传"愚忠"与"义气"的"三国气与水浒气",是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8.
金庸作品中自觉吸取融会了儒家、道家与佛教的思想元素,以"庄禅"与"孔孟"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资源,从而把侠士英雄们的人格理想从传统的勇武、义气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得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品位也超越了传统的武侠题材.他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特别是在很多饱学之士中产生共鸣、获得赞誉,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民国通俗小说研究史家张赣生在其所著《民国通俗小说论稿》中曾指出:"中国通俗小说的传统是演义、写意,其相应的欣赏方式则是意会、神遇,这两方面合起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役物而不役于物'的传统小说艺术观念体系,这是中国小说艺术表达和欣赏的传统特点。"①武侠小说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重要领域,不仅明显具备上述特征,而且在主观化、虚拟化、写意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几乎已成为武侠小说所特有的"游戏规则"。不熟悉和了解中国小说创作的上述传统和武侠小说所特有这一"游戏规则",武侠小说就没法写,读者也没法读。武侠小说是通过…  相似文献   

10.
江湖与侠客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都有必然的联系,但江湖社会大都是小说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心造的幻影".宣传"愚忠"与"义气"的"三国气与水浒气",是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1.
武侠小说在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仍将继续存在、发展乃至繁荣,现在不过是金庸所创造的巅峰时代之后的一个相对沉寂时期。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武侠小说的文化生态显示主要是正生态,其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牢固的"侠"情结以及当代大陆宽松的文化语境是前提、根本;"侠"本身的诸多优秀品质与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之间的关系,当代法制文化的暂时性缺陷,以及文化的认同和坚守是现实需要;武侠小说自身发展的良好传统是势之必然。所以,武侠小说的发展乃至繁荣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技击余闻补》是近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创作的一部短篇武侠小说集。作品描绘了一群出身平民的近代市井侠士。从他们身上,既可以看出近代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侠"的认识的转变,也可以一窥民国初期文人阶层对动荡时世以及武侠小说这一市民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3.
王立坤  阎继承 《理论界》2005,(8):186-187
作为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之"终结者"角色对于解读金庸具有特殊的阐释意义.此书不仅仅是金庸创作生涯的"封刀"之作,而且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具有反武侠的特色,金庸自己在书的后记中也称<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论者多有许此书为西班牙之<堂·吉诃德>,认为其恰如<堂·吉诃德>终结骑士小说一样,有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终结意义.本文初步讨论金庸的武侠文学创作最终走上"反武侠"道路的历程,勾勒金庸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简单描述"武功"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演变,为解读<鹿鼎记>和金庸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黎君 《江淮论坛》2003,(3):145-148
鲁迅的<铸剑>和余华的<鲜血梅花>都借鉴了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和武侠元素,但鲁迅是肯定性地书写复仇,正面突出"侠"的形象和行动,张扬复仇精神;而余华则宕开笔墨虚写复仇,对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进行了解构和颠覆.两个以复仇为描写对象的文本,表达了作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5.
欧洲文学早就注意到了"仇家子女相爱"母题,近现代中国文学对外来"仇家子女相爱"母题的容受,感发了母题"缺项"的填补。明清小说写"仇家子女相爱",总有一方是被动性的、几乎程式化"姻缘早定"的宿命,而近代小说在欧风美雨浸染下,较为自觉地对旧有母题拓新。旧派武侠小说如《荒江女侠》《江湖奇侠传》《鹤惊昆仑》对个体情爱特别是先示主动的仇家女儿情爱的肯定,对青年一代提出了珍视个体情怀命运的问题,并对传统复仇文化弊端进行否定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侠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主要是文学阐释的产物.金庸小说不同于侠的古典阐释,它以现代意识重构了侠的形象和侠的世界.金庸对侠的现代阐释,使武侠小说获得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金庸小说也登上了武侠小说的顶峰.另一方面,对侠的现代阐释又摧毁了武侠小说这一古典文体的理性主义基础,造成了武侠小说的终结.这就是金庸小说的独特历史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10年来,武侠小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一方面读者众多,形成所谓“武侠热”;一方面有人忧心忡忡,怕社会上的好勇斗狠、流氓群殴乃至青少年上山练武,其源均出于武侠小说。文艺理论界仿佛对武侠小说不屑一顾,严肃的科学的评论真如凤毛鳞角。受到如此众多读者(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欢迎的武侠小说,却受到理论界的如此冷漠,真是个矛盾现象。本文试图抛开“通俗”、“庸俗”、“低级”等标签,认真地探讨一下百多年来武侠小说的主旨,挂一漏万,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文学批评对金庸武侠小说评价的巨大差异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文本,同样的文学现象,不同的批评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评论?作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批评是否立足于其恰切的文化定位。我们只有立足于其大众文化定位才可能对金庸武侠小说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民国武侠小说的泛滥与《武侠党会编》的误评误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武侠小说绝大多数粗制滥造、品位不高,它的泛滥成灾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严重教训。《武侠党会编》一书的编者推崇民国武侠小说是对中国新文学读者的一种误导。今天,我们理当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总结这一教训,对《武侠党会编》对民国武侠小说的误评误导作出理论上的批评和矫正,以开拓中国文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金庸武侠小说汉译英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英译本偏少,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是中国文学译入译出失衡的一个缩影。从文化特色词来看,侠、江湖、武功等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难点。从文化交流来看,英译中国文学在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英语世界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英语文学对英译中国文学的排斥也是导致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