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民族》2007,(8):I0012-I0012
正蓝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曾是元朝的龙兴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 这里还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蒙古语音标准基地和昔日皇家奶食的供应地,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  相似文献   

2.
一、蒙古军队进入青海人命之王成吉思汗的时代,统治了世界许多地区,蒙古得以全面振兴发展。当时,大汗和萨钦·贡噶宁波在宗教上建立联系,使蒙藏关系揭开序幕。后来,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和信主法王八思巴先后被忽必烈奉为上师,并让人思巴创制了蒙文,佛教在蒙古地区开始传播。此后,忽必烈将西藏的十三万户赐给萨达派,使蒙藏关系进一步加深。尤其是蒙古首领俺答汗尊奉遍知法工襄南嘉措(三世达赖)为上师以后,这种佛教的法缘更为深固,到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合撒尔的后裔固始汗的时期,蒙古地区由却图汗发动了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书坊     
《中国民族》2014,(10):80-80
《蒙古帝国(套装全4册)》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6在中国文坛,反映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征服欧亚大陆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全景式的展现,却寥若晨星。现在,随着四部卷长篇巨著《蒙古帝国》的出版和书写的继续,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本作品从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发迹,到忽必烈国建立元朝,横跨近百年时光,生动描绘了蒙古帝国壮丽的征战史,娓娓讲述草原儿女真挚感人的爱恨情仇,塑造了成吉思汗、拔都和忽必烈等一批有血有肉的蒙古族领袖形象。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统一各族语言文字主张并付诸实践的人是元世祖忽必烈。早在青年时期,忽必烈就注意任用儒生,重视农桑,兴办屯田。他当皇帝后,更加重视人才的发掘和使用,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公元1260年,忽必烈诏西藏喇嘛八思巴制订蒙古新字。因为  相似文献   

5.
元代的中国人中蒙古人所占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一,为了管理好国家,元朝优遇、重用了一些有才干的色目人,他们对蒙古帝国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世祖忽必烈时代,财政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起用精通财政的人,以改变财政困难的局面。有一个叫阿合马的维吾尔人,得到了忽必烈的信任,从1262年开始掌管财政。他不愧为一个财政家。他大显身手,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增加税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1224年蒙古使臣著古与之死是导致蒙古可汗窝阔台1231年发兵攻击高丽的直接原因。但仔细梳理材料,蒙古发兵另有原因。著古与只是蒙古东道宗王斡赤斤的使臣。而以斡赤斤为代表的东道诸王一度与蒙古可汗平行与高丽进行交涉。1231年后,东道诸王的势力开始逐渐退出蒙古—高丽互动,直到忽必烈时代,蒙古可汗完全收归蒙古—高丽关系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深入到我国大多数民族之中。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及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蒙古贵族也逐渐与喇嘛教发生了关系。但是,喇嘛教在蒙古族中广泛传播,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完全占据支配地位,则是在明清之际,黄教传入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喇嘛教分为红帽喇嘛教和黄帽喇嘛教。早在蒙古汗国时期,红帽喇嘛教传入,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喇嘛教已在蒙古宫廷以及蒙古贵族中受到尊崇。当时一切宗教活动由吐蕃喇嘛主持,还没有形成蒙古喇嘛贵族阶层。自元朝灭亡后,明朝控制甘肃、青海等地,蒙藏之间往来的道路受阻,红帽喇嘛教在蒙古的活动随之衰减。到明朝中期,宗噶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哲学、法的精神和人类动机理论出发,可以看出蒙古人的个体动力机制及其打猎、游牧和战争这种生存方式的必然选择,而这种生存方式培育出了全民族的英雄精神.蒙古汗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创造性地制定大法典,对蒙古社会的结构优化和调动全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机制.在诸多原因中,这些优化的动力机制是13世纪蒙古人强盛的最根本原因.后由于忽必烈不合法即位,践踏了成吉思汗大法典,导致蒙古汗国在政治上的分裂和元朝必然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0.
回回国子监的创办是元代统治集团权力斗争的产物。元廷中的色目官僚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巩固色目人的社会地位,在朝廷中与蒙古势力、汉人势力一争高下,直接促成了回回国子监的创办。这一性质也就决定了回回国子监的发展命运始终伴随着元廷的政治斗争而浮沉。回回国子学以亦思替非文字为教学内容,它与当时元代社会流行的波斯语并不是一回事。它是当时西域诸国经济文书中通行的一种文书符号和计算方法,是与西域诸国经济交往的一项专门技术。  相似文献   

11.
学界习惯将蒙古史上的"政教并行"制度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忽必烈汗开创的有元时代,第二个时期是俺答汗效法忽必烈汗,开创"政教并行"制度直到北元灭亡这段时期。本文认为,两个时期的"政教并行"制度不可等量齐观,而且后者与前者之间并不存在实质上的效法关系。俺答汗所谓的忽必烈汗施行的"政教并行"制度并不真实存在,它不过是该集团基于当时的"生存发展"需求,由彻辰·洪台吉主笔,借用"伏藏经"模式,假托忽必烈汗盛名,以《白史》作为工具构建出来的。忽必烈汗"政教并行"制度与俺答汗"政教并行"制度的关系是"虚像"与"实像"的关系,忽必烈汗"政教并行"制度是俺答汗集团政治理想在历史上的投射。  相似文献   

12.
13世纪初,蒙古族的势力在我国北方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崛起。蒙古乞颜氏贵族铁木真兼并群雄,统一诸部,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当时的漠北各部(除极少数外)都信仰萨满教。随着军事占领和向外扩张,被征服民族的各种宗教与蒙古民族发生了接触。蒙古统治者为着征服和占领的需要,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明智政策。外来宗教为赢得统治者的独崇,彼此间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佛教取得了胜利。忽必烈即汗位  相似文献   

13.
公元一二六○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大汗位,建元中统。过了四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1272年改称大都,今北京)登上皇位,建立了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元朝。元朝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各民族联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并实行了许多改善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起用大批外族人担任中央王朝的高级官职。当时在中央王朝的高级官员中有花剌子模人,回纥人,维吾尔人,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汉人等。有没有吐蕃人(藏族)?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八思巴。  相似文献   

14.
中统三年(1262年),蒙元帝国的第四代王汗忽必烈薛禅汗在燕京琼华岛修建广寒殿,殿内依蒙古族传统设置大酒瓮和马头琴。本文对俗称“渎山大玉海”的玉制酒瓮的图案设计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5.
到目前为止,元朝被逐出汉地、忽必烈一支最后一个汗脱古思帖木儿遭到阿里不哥一支也速迭儿杀害后的北亚史尚属茫然。本文试图对我国研究这段历史的情况作一概括,弄清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作些展望。由于篇幅有限,特别是考虑到现存的蒙文编年史记述的是十五世纪末以后的史实,及其和清前史的衔接,所以本文仅对十五至十七世纪主要活动在蒙古地区,包括卫拉特在内的蒙古民族动向的研究作一集中的归纳。  相似文献   

16.
自吐谷浑建政以来,在其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吐谷浑亲族和羌人部族的两大势力集团,经过数十年的相互摩擦、碰撞、斗争,逐渐消除了吐谷浑亲族和部族间的矛盾冲突,开始相互认同、相互融合,这不仅加强了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的凝聚力,而且其开始走向对外发展;发展中不断吸纳新的部族,逐渐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相似文献   

17.
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蒙古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术信息     
贾晞儒在《西藏研究》1992年第一期发表《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一文,谈到蒙古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丰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自强不息、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早在10世纪就开始吸收藏族的先进文化。为了制备一代制度,学习和吸收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忽必烈曾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为译写、学习藏文经典和其他文学作品提供了方便,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有高原,有平原,也有纵深的山岳丘陵地带.蒙古人多数聚居在草原,少数散居在平原和山岳丘陵地带.最近我到大青山的前山地区——桌资山,作了一次访问,接触了厂不浪、印堂子、八苏木等公社的少数蒙古人.这些蒙古人和数十年来从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移来的汉人杂居在一起,从事于农牧业生产活动,这和草原上的蒙古人专营牧业,无论是生产、生活,以及和自然作斗争,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