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社区共同体建设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参与、责任担当、邻里和睦和诚信互惠的公共精神价值维度。其中民主法治是社区公共精神的制度保障,公平正义是社区公共精神的精神内核,社会参与是社区公共精神的力量源泉,责任担当是社区公共精神的价值灵魂,邻里和睦是社区公共精神的德性修养,诚信互惠是社区公共精神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论基于公民美德和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行政伦理学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探讨中,公共精神是一个深受重视的议题。公共精神在长期的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作为政治参与美德的公共精神和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之间存在张力,现代公共精神必须在两者间取得协调。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公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公民公共精神的现代生长,就难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为了响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强音,我们必须了解公共精神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的表征。通过对公共精神生长的历史考量,不难发现,公共精神的生长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在其生长发展体系中,公共精神的历史进路是:在自然社会中的蛰伏与异化,在政治社会中出现“病态的狂热和虚妄”,在公民社会中回归“理性和真正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公共生活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个人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价值共识、公共精神越来越重要。公共精神是人们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对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公共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发展民主政治、抑制腐败的强大力量,是提高社会公德的时代呼呼。培育公共精神,需要鼓励公民投身公共生活实践,重视教育在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为公共精神的推广提供外在保障,同时要加强公职人员公共精神的培养,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已进入转型期,当代中国公共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应对挑战的关键是重塑公共管理的精神。重塑公共管理的精神要坚持中华文明的内核:以人为本的思想、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也要吸收西方民主政治和法治精神的合理成分。这样,才能保证公共管理的改革坚持正确的方向,实现社会与公民、国家与人民、政府与市场、政治与生活之间的共通。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对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有效建构应当立足于人性进行分析.在人性角度上对公共精神进行界定,人的公共精神源自于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公共性成分,弘扬公共精神是人性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公民出于人性发展的需要,具有对其公共精神发展的强烈诉求,而通过积极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以回应公民诉求,是我国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实现公民公共精神的有效培育需要我国政府采用三种路径,以实现公民人性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人们公共生活的拓展和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嬗变,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内驱动力,它不仅促成个体的精神成人,也助推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生成于历史个体与公 共场域的中国精神,其公共性生成也必然遵循其生成的内在机理,即基于“公共价值认同”“多元价值整合”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大要素的有机整合和生成逻辑。只有厘清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理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精神,才 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民精神生活中的积极角色正在弱化,农民面临着精神困扰,具体原因是农村新精英空场,农村道德互动出现危机,农村公共空间的萎缩与农民公共生活意识的弱化。这一困境的超越需要培育农村新精英,革新农村政治文化,促进农民群体现代政治心理发育,维护和重建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公共精神兴衰与公共领域兴衰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不同关系组合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规制着公共领域的发展,也规制着公共精神的发展。基于现代国家治理的视界,观照公共精神生成的中西实践,可以看出二者在利益立场、现实底板和价值导向等层面存在异质性,在生成空间、生成进路与生成力量等层面存在交集性。从二者比较中也可以得出现代公共精神生成需要市场正义、政治正义、文化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10.
公共理性是有限理性、渐进理性,作为导向制度正义与政策正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其核心功能在于塑成权力的合法性与利益的协调性。它表达的是公正理念,倡导的是社会合作,追求的是协商民主,运行的是共赢思维,发展的是公共治理的逻辑。作为公共领域的核心精神,公共理性精神是和谐公共空间成长与良善公共生活营造所必需的一系列精神观念、文化要素与心理习惯。践行公共理性精神,就意味着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彰显公共价值、以公共的视野和思维逻辑进行治理,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达致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效能化。  相似文献   

11.
公共精神是人类自古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涉及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成,公共精神正逐渐成为分析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范式。文章提出公共精神是人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公共精神是人类理性的公共运用、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等三个观点,以进一步理析公共精神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行政过程中公共精神的缺失现象,分析了高等教育行政过程中公共精神缺失的机理,进而提出了重塑中国高等教育行政公共精神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共领域呼唤具有公共精神的理性表达.新闻出版教育肩负着推动公共领域实现公平正义的重任.近年来,公共精神缺失,影响了新闻精神锻造.新闻出版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公共精神培养,解决新闻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从思维层面、专业层面和实践层面培育学生的公共理性,使学生增强公共关怀和公共责任意识,增强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精神,从而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新时代新闻出版人才.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参与深度,公益参与可以分为浅度参与、中度参与和深度参与,不同的参与深度激励并塑造公共精神的不同价值元素。在此过程中,结构性激励、组织激励和反身性激励是人们在公益参与中激发并塑造公共精神的内在机制。在公益参与中,浅度参与阶段,结构性激励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中度参与和深度参与阶段,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的塑造是三种激励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通过公益参与塑造人们公共精神的过程中,结构性激励、组织激励和反身性激励这三种激励机制既可以单独发挥激励作用,也可以组合在一起发挥混合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精神从来不缺乏公共精神基因,墨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精神资源。其以“义”为核心,通过“兼爱、交利、正义”等道德、功利、政治途径实现的公共精神理论,呈现出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双重特性,而其独特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劳作造就了墨家行侠仗义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对于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共生活健康发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既要构建社会、高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体系,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培育的内在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如何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以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究政府信任在民生保障获得感与农民公共精神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民生保障获得感与政府信任是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变量,二者均能对公共精神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政府信任是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机制,在二者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政府要进一步把握民生关切,增强民生保障的精准性、公平性与普及性,同时通过制度建构确保在社会保障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以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提升农民的政府信任和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抓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价值规范与价值引领,强化农民的集体归属感,涵育农民公共精神,加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城邦善与公正”思想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善与公正的探索,为现代公共管理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道德资源。阐述了以城邦善的伦理精神建构公共管理,以公正的基本原则实现公共管理的观点,这对现代公共管理有着深远的启示,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个体或社群在现代公共生活形态中所具有的超越自身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重建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青年大学生作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人群,却普遍存在公民知识不足、公民技能缺乏、公民品性有待修炼等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应着力促进自觉反思,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激发问题意识,厘清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加强多元整合,促进学生的公共精神建构;拓宽公共空间,加强学生的民主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20.
马亚琴 《国际公关》2023,(5):125-127
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高职学生的公共精神培育,不仅是公民身份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应对危机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高职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想法和行为表现尤为重要。因此,在厘清公共精神意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高职学生公共精神的现实表征,挖掘关键的教育契机,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探析高职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策略,是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