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民族历史学     
民族历史学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以来,直到四十年代期间,北美的一些文化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才首先在他们的著述和研究中系统地运用“民族历史学”这一术语描述新大陆土著民族的历史。在稍后的年代中,“民族历史学”是指任何有关非欧洲民族的历史研究。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人们通过运用文献、口头考古资料、概念框架结构以及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洞察力,试图重建在与欧洲人接触以前及以后当地民族的历史。民族历史学家把历史资料和在这些社会现在成员中进行民族学研究的实地工作结合起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都市人类学研究的意义、范围和方法任一飞,李彬都市人类学是伴随全球范围内的都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据我们了解,“都市人类学”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1972年。这年春天,美国人类学家杰克·罗尔瓦根(JackR.Rollwagen)在纽约创办了...  相似文献   

3.
门巴或门,在藏族文化中被广泛用于指有很少共同点的不同人类群体。阿里斯先生写道:在第八、九世纪的藏族文献中发现有和(时和a。”)这两种字形,后来这个词用于指与藏族人有接触的分布于喜玛拉雅山的各种群体。这个术语渐渐失去原有的特定意义,变为指“非印度、非藏人的南  相似文献   

4.
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中的“认同群体”与ethnic group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ethnic group这一术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该术语的流行与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同时,该术语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反映了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认同政治”的“族类政治化”特征。本文就这一术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流行的国情特点和社会背景进行一些分析,以期为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实践提供一种思路。文章认为,在理解和借鉴西方学术界有关ethnic group的概念及其理论时,如果简单地做出民族(nation)是政治概念、族群(ethnic group)是文化概念这一泾渭分明的判断,而忽视西方国家在应用这一术语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指称对象,就会因脱离国情实际而导致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误读和应用于本土研究中的误导。  相似文献   

5.
<正> 民俗学的涵义关于民俗学的涵义,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英国《牛津小百科个书》说:“民俗学是人类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地方风俗、神话和传说及传统习惯等等。。……即像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这些。”美国《新时代百科全书》说:“大多数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所使用的术语‘民俗’,包括保存在口碑传承中的信仰、俗语、诗歌、民歌、故事、谚语和谜语等。这一术语可以扩大到包括地些通过非正规方式,即没有受到书本影响与正规训导而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民间工艺和民间技艺,以及礼仪习俗等”。日本《民俗学入门》中说:“民俗学被称为‘研究文明国庶民阶级生活中的传承文化  相似文献   

6.
刘华 《民族学刊》2017,8(6):23-29, 102-103
本文从利奇与费孝通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论辩出发,尝试性地分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定义”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释”性特征对西方人类学与中国早期人类学的不同影响,认为中国早期人类学家即便曾采用西方人类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式,由于在对待这门学科的前在立场及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人类学的学科实践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即中国早期人类学家把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来重新注释、解释整体性观念下的“中国”——此“中国”并非仅仅是民族国家系列中“一国”的政治地理概念,它还包含着从自身历史与文明中承继而来的对生命及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相似文献   

7.
牛宏 《世界民族》2006,(1):52-56
视宗教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观念,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同并广泛应用。那么,这种视宗教为文化的理念是如何演进而来的呢?它在当代宗教学理论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借助英文资料《七大宗教理论》(Seven Theories ofReligion)①来简要述评当代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又译为“格尔茨”)的“宗教文化论”的思想观点。一克利福德·吉尔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宗教学家。他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广涉猎诸多学科领域,他所关注的问题从农业、经济、生态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与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rhropology)相对应的人类学两大分支之一,该学科名称于1901年由美国学者霍姆斯(1846—1933)首次创用,且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又有不同的传统称谓,如;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yy);在欧洲大陆各国称“民族学”(Ethnology)。近年来,“文化人类学”有逐渐取代“民族学”而成为通用术语的趋势。意指从历史的及进程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当强调社会制度做为文化的定型的组织或一种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轮廓,在不同人眼里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画。当人们透视社会生活时,必然就会意识到“家庭”的存在。家庭不仅是两性结合的生物组织,而且还是一个以经济基础为关系网的社会组织。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还是哪一个民族,“家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支点。正因为如此,“家庭”很早就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所关注。西藏作为藏民族聚居地,“家庭”不仅指以共同血缘为基础的下传或上承的同居一户之人,同时还体现了藏民族所特有的民俗、伦理、宗教等文化成分。  相似文献   

10.
一 文化人类学(Cultuial Anthropology)是与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相对应的人类学两大分支之一,该学科名称于1901年由美国学者霍姆斯(Williaw Henry Holmes 1846—1933)首次创用,且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又有不同的传统称谓。如,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在欧洲大陆各国称“民族学”(Ethnology)。近年来,“文化人类学”有逐渐取代“民族学”而成为通用术语的趋势,意指从历史的及进程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当强调社会制度做为文化的定型的组织或一种符号制度,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着华夏霓裳,兴礼仪之邦。“华服”,又有“衣冠”等称谓,是指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精神风貌,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装。其服装风格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特质,体现当代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适用于国际交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以及日常节庆和典祭等礼仪场合。而今,熙来攘往的寻常巷陌,春暖花开的水榭亭台,无数华服爱好者着一袭罗衣,广袖翩翩,环佩叮当,  相似文献   

12.
序言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与外部社会接触的结果以及文化变迁的相关方面,传统的政治结构一向受到相当大的文化移入压力的制约。这种压力导致现代土著领导人很容易受到本民族及外族人相互冲突的期望的影响。例如,若干年前,法勒斯在对“现代非洲酋长的困境”进行评论时曾指出:“形形色色相互抵触因素的混合”成为乌干达领导人的特色。(1955年)总的说来,法勒斯的贡献在于他研究了处在土著社会体制与外部包围力量之间的夹缝之中的  相似文献   

13.
一体化水平论许多人类学家原来从事部落社会的研究,现在正致力于诸如中国、俄国、印度或美国这些当代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的研究。毫不奇怪,他们把本来为部落社会研究设计的方法搬来进行这项新的工作。这些方法在许多情况下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却不足以剖析在研究现代民族或在现代民族影响下土著民族的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时所遇到的全部现象。目前有一种向长期从事现代社会研究的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借用概念和方法的趋势,这种做法可以导致新的多学科方法,是十分健康的科学进步。然而,人类学家们似乎往往轻易地丢弃自  相似文献   

14.
G·J·帕特森所著《论“新民族性”》一文既武断又肤浅,有必要加以扼要评论。帕特森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近来美国人类学家对美国民族的关注原因有三:1.研究“祖国”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2.由于不熟悉祖国文化和不熟悉当前国民对提供资金的效力和关心“根”等目前的国民情绪,而把“移民民族性的表面残余”曲解为民族性的“富有活力的形式”;3.把对美国民族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民族特征的“空洞的象征”上面,而不是放在那些说明同化日益增多以及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阐释的可能——读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于1926年的美国杰出人类学家、诠释派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先生因心脏手术并发症,于2006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在当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格尔兹的学术研究有着世界性影响,他提出的“深描”与“在地性知识”(或译“地方性知识”)等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研究。格尔兹说过:“理解本地人——请允许我再次使用这一危险的术语,理解他们内在的生活形式与压力,毋宁说更像是在掌握一句谚语,是在捕捉一个幻境,是在见识一个玩笑——或者一如我说过的那样,更像是在阅读一首诗,更像是在进行文化的礼拜与思想的交流。”他说过许多这样令人类学生辉,令人能从这门学科体验到生命意义的话。尽管这样的话翻译极难,但它还是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广泛共鸣。格尔兹那些优美而深刻的语言,启发了中国人类学的新一代,使我们看到这门学科的巨大魅力,使我们深信哲学的“土著观点”有其存在的意义。于是,我们发了一组书评,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变迁,是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经过长期的专门研究,提出了一套有关文化变迁的具体理论,其中虽有一些概念不够明确,但仍值得我们借鉴。本文扼要介绍文化变迁的重要观点,并联系笔者对黔东南苗族和美国西北岸玛卡印第安人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接触的考察,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生于1926年的美国杰出人类学家、诠释派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先生因心脏手术并发症,于2006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在当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格尔兹的学术研究有着世界性影响,他提出的“深描”与“在地性知识”(或译“地方性知识”)等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研究。格尔兹说过:“理解本地人——请允许我再次使用这一危险的术语,理解他们内在的生活形式与压力,毋宁说更像是在掌握一句谚语,是在捕捉一个幻境,是在见识一个玩笑——或者一如我说过的那样,更像是在阅读一首诗,更像是在进行文化的礼拜与思想的交流。”他说过许多这样令人类学生辉,令人能从这门学科体验到生命意义的话。尽管这样的话翻译极难,但它还是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广泛共鸣。格尔兹那些优美而深刻的语言,启发了中国人类学的新一代,使我们看到这门学科的巨大魅力,使我们深信哲学的“土著观点”有其存在的意义。于是,我们发了一组书评,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8.
生于1926年的美国杰出人类学家、诠释派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先生因心脏手术并发症,于2006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在当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格尔兹的学术研究有着世界性影响,他提出的“深描”与“在地性知识”(或译“地方性知识”)等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研究。格尔兹说过:“理解本地人——请允许我再次使用这一危险的术语,理解他们内在的生活形式与压力,毋宁说更像是在掌握一句谚语,是在捕捉一个幻境,是在见识一个玩笑——或者一如我说过的那样,更像是在阅读一首诗,更像是在进行文化的礼拜与思想的交流。”他说过许多这样令人类学生辉,令人能从这门学科体验到生命意义的话。尽管这样的话翻译极难,但它还是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广泛共鸣。格尔兹那些优美而深刻的语言,启发了中国人类学的新一代,使我们看到这门学科的巨大魅力,使我们深信哲学的“土著观点”有其存在的意义。于是,我们发了一组书评,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9.
生于1926年的美国杰出人类学家、诠释派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先生因心脏手术并发症,于2006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在当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格尔兹的学术研究有着世界性影响,他提出的“深描”与“在地性知识”(或译“地方性知识”)等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研究。格尔兹说过:“理解本地人——请允许我再次使用这一危险的术语,理解他们内在的生活形式与压力,毋宁说更像是在掌握一句谚语,是在捕捉一个幻境,是在见识一个玩笑——或者一如我说过的那样,更像是在阅读一首诗,更像是在进行文化的礼拜与思想的交流。”他说过许多这样令人类学生辉,令人能从这门学科体验到生命意义的话。尽管这样的话翻译极难,但它还是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广泛共鸣。格尔兹那些优美而深刻的语言,启发了中国人类学的新一代,使我们看到这门学科的巨大魅力,使我们深信哲学的“土著观点”有其存在的意义。于是,我们发了一组书评,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20.
生于1926年的美国杰出人类学家、诠释派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先生因心脏手术并发症,于2006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80岁。在当代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格尔兹的学术研究有着世界性影响,他提出的“深描”与“在地性知识”(或译“地方性知识”)等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研究。格尔兹说过:“理解本地人——请允许我再次使用这一危险的术语,理解他们内在的生活形式与压力,毋宁说更像是在掌握一句谚语,是在捕捉一个幻境,是在见识一个玩笑——或者一如我说过的那样,更像是在阅读一首诗,更像是在进行文化的礼拜与思想的交流。”他说过许多这样令人类学生辉,令人能从这门学科体验到生命意义的话。尽管这样的话翻译极难,但它还是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广泛共鸣。格尔兹那些优美而深刻的语言,启发了中国人类学的新一代,使我们看到这门学科的巨大魅力,使我们深信哲学的“土著观点”有其存在的意义。于是,我们发了一组书评,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