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朱桂莲 《社科纵横》2008,23(1):81-84
文化认同是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根本问题,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了中小学生文化认同感缺失的深层原因,并对中小学生文化认同感培育的现实路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洋 《社科纵横》2006,21(5):58-59
通过对后消费时代品牌的重要性分析,来进一步诠释品牌及其内涵,找出品牌DNA,从而为品牌构建提供可行的方案:积极选择符合市场文化的品牌名称定位;树立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化品牌形象;不断经营品牌建立情感性品牌关系,使之与消费者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张勇 《生存》2020,(4):0128-0128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架,是古代劳动人民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现着华夏民族古典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以小学语文教学文载体,通过课内外古诗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朗读、识记、理解、欣赏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与价值,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内外古诗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重点与核心。  相似文献   

4.
季伟 《社会工作》2008,(18):49-51
城市社区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而建立,凝结着社区居民各方面的利益。居民本应具有较强的社区认同感,然而当前城市社区认同感的缺失却日益严重。通过对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的实证调查,本文认为培育城市社区认同感,既要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服务文化建设和社区管理文化建设;同时需要鼓励、支持和动员居民参加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预见到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历史的来临,提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矛盾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看,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化的。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大众主义的矛盾,构成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主要文化冲突。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才是正确的文化态度与战略。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传媒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传播的交互性极大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传播模式,但同时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网络传媒的互动性、主动参与性以及超时空开放性不仅可以疏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流渠道,增强大众认同感,而且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空范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预见到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历史的来临,提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矛盾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域看,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化的。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大众主义的矛盾,构成了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主要文化冲突。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才是正确的文化态度与战略。  相似文献   

8.
澳门特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仍然面临培养澳门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任务,这不仅是基于殖民地历史对澳门人国家、民族认同感消极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是"一国两制"背景下"两制"共处带来的新问题,同时还与澳门国民教育在时代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多元、赌权开放背景下面临的困难有关.澳门特区进行国家、民族认同建设既是适应自身政治地位变化的需要,也是妥善处理澳门和内地经济一体化与两地政治制度差别之间矛盾的需要.当前加强澳门特区国家、民族认同建设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好经济,妥善处理与内地在经济融合中的矛盾;二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调动澳门人时"一国两制"政治实践的积极参与;三是要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塑造和培养澳门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朱利民  王斌 《唐都学刊》2003,19(3):18-21
唐代是文化开放勃发的时代,唐陵狮雕更是极具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从现存唐陵石狮入手,对其进行归纳,类比和文化层面上的发掘、爬梳与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狮雕文化的来源、演化及社会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10.
一神话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原始社会的神话不仅是初民对世界认识的反映,而且还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和途径。神话是把它创造出来的时代的世界观,是那个时代的人  相似文献   

11.
全球合理交往的根基:文化理解与价值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全球交往是一种互主体式的交往 ,它根植于当今世界的多极主体与多元文化的现实存在 ,这种现实决定了全球交往必须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利益与需求 ,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 ,即合理的全球交往必须建立在文化理解与价值共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沈本秋 《太平洋学报》2010,18(12):29-35
全球化时代,随着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出现了看似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全球文化出现了美国化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又有文化多元化现象的存在。本文运用文化的层次结构对美国文化全球化进行分析。通过物质文化(表层)、制度文化(中层)和价值文化(深层)这三个层次结构的分析,发现在物质文化层次美国文化全球化程度最深,制度文化层次美国文化全球化程度次之,而价值文化层次美国文化全球化程度最弱。因此导致了物质文化层次全球文化美国化或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表象;而在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层次出现了全球文化多元化现象。正是由于美国文化在不同层次上全球化程度不一致,在借鉴和接受美国制度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出现了制度文化层次的美国化与价值文化层次的本土化不相符的现象,导致了文化和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13.
论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必定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全球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广泛和深远的、先进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观念。全球文化不是同质和一元文化 ,而是由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组成的多元的和异质文化。文化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文化扩张 ,从而 ,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会发生冲突。要建立全球文化新秩序 ,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 ,同时 ,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新本民族文化 ,把本民族文化融入全球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超越民族国家,还是超越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隽鸿飞 《求是学刊》2002,29(2):16-20
全球化的实质并不在于超越民族国家 ,而在于超越民族文化。因为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共同体 ,又是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全球化进程在消除了民族国家之间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之后 ,各民族文化上的对立就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在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建立一种全球文化 ,才能真正超越各民族文化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过程会给民族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改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标准在发生着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要把不同地方的艺术放在一起评价。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符号表意传统,这种传统会融化到民族和文化的血液之中。传统还会回潮,会以某种形式顽强地保存下去并展现出来,不断以新的形式活在当代。人是传统的承载体,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个人保持自己的传统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社会与一个封闭的社会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进步”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各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因而,现代化是复数的。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它们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寻求和生成自身的现代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现代文化。现代性也是复数的,不存在单一的现代性。当代社会正在出现一种区别于“后现代性”的“当代性”,它意味着许多重要理论的突破和重要传统的复归,人们可以通过它“回到未来”。  相似文献   

16.
The increase in religious diversity produced by the global movement of people and culture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internal difference within religious communities raises social policy issues. Consideration of these issues is facilitated by understanding that religious groups intersect with social policy in four basic ways: as objects, sources, critics and implementers of policy. A major issue is the challenge societies face in respecting freedoms of religion and belief on the one hand and providing services to all citizens on the other. Resolving these issues requires an awareness of the religious profile of a society and sensitivity to its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to the ways services are delivered. Research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freedom of religion and belief in Australia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to identify issues and potential ways to address them.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mechanisms for considering and resolving these issues.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pecial issue. Unemployment in Argentina, the Netherlands, Poland and Spain is placed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s. The end of full employment in Sweden w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deinstitutionalization that connected employment closely to economic growth. The immediate causes of the economic decline and mass unemployment in Sweden were a financial crash and neoliberal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ambiguity of unemployment in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policy-makers and three different cultures among unemployed people are outlined. An overview of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unemployment in terms of excess illness and mortality is given.  相似文献   

18.
人性即人之利己性,即自利性、自私性,这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之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普遍性的人类特征,人之利己性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追求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不能用纯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在人性基础上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必须确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维护正当的契约关系,以制度的形式保护和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人性对政治的诉求表现为尽可能完善的宪法和法律、公开的选举和受到约束的政治权力。超越国界,在人性基础上促进全球人类发展,建立超越国家范围的平等关系,建立国际经济社会新秩序,成立全球性的政府组织,适应全球政治、社会、经济等一体化进程,转变观念,更新思维,增进人类和全球意识。这些对于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的各种思维方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各方面自在和潜在的指导原则,就是传统。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的古籍就是中国文化的遗存,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积累下来的解读和研究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不断增长的谱系。这个“过程”因不同主体对不同时代的典籍和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诠释而各异。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也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特别是“建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强调“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抵制全球文化的单极性和同质性,为不同文化的平等共生提供理论根据,争取多元文化在全球的胜利。在世界进入多元多变的时代,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研究传统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发展,将使传统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Language is infused i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human behaviour,and social work is essentially a language-centred activity.Yet, despite the pivotal position of language to many socialwork activities, its significance has rarely been explored interms of difference. Moreover, the linguistic diversity thatcharacterizes the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s in which many practitionersoperate has been given minimal attention in the social work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I contend that how language is conceptualizedin social work both shapes and constrains the way that practitionersperceive issues relating to linguistic diversity. The papermap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some of the existing conceptuallens used for viewing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the multilingualmilieu in which social work takes place. It also draws attentionto the global pre-eminence of English, the significance of bilingualismand the limitations of a monolingual frame of reference forsocial work. A case is made for augment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base on language with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languagethat incorporates bilingual perspectives. Rather than providinga definitive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 suggest thatsuch an approach expands the conceptual landscape for exploringlanguage and difference in social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