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词中也有“江西一派”之说。晏殊不讳言自己写情词,但以为其词情与柳永有品位雅俗的区别。晏几道为《小山词》撰序,是宋代词人第一篇为自己词集作的序言。序中主张词要抒写个人的感情,与宋德“文以载道”之说以及宋诗中说理之风迥异其趣。欧阳修自称“情痴”,蕴有探讨人性根本的哲学意义,闪烁着批判禁锢主义的思想光芒。黄庭坚词论突出晏几道的“痴”,更是欧阳修“情痴”的扩大,表现出一种违抗“道”、“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比较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词与冯延巳词、苏轼词及柳永词 ,映照出欧阳修词深婉、疏隽、谐俗之三大审美特色 ,可证欧阳修词并非承袭了花间词派之风格 ,因而 ,应予肯定欧阳修词在宋词史上的承前启后之地位与功绩。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其学识渊博,兼及散文、诗、词、史学、金石考古、经学、目录学等方面,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上述各方面,而忽略了他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进步倾向。实际上,欧阳修从政期间,对国家经济十分关心,犹其在庆历新政前后,针对当时农业存在的诸弊端,提出了许多积极主张。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历代封建王朝也都将其摆在社会经济的首位。欧阳修对农业生产也非常重视,认为:“农,天之下之本也.凡为国用者,莫不务焉。”①康定元年,他在《原弊》一文…  相似文献   

4.
胡可先  徐迈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85-90,108
在词的发展历史上,欧阳修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在唐五代词发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无论是境界、内容还是形式,都开辟了两宋以后词史发展的风气。宋代联章鼓子词和慢词的写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阳修词的影响。欧阳修用词表现自己的娱乐生活和真实情感,风格开阖变化,浑成热烈,以其特有的个性雄居于北宋词坛。  相似文献   

5.
张商英根据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排佛的行为,认为欧阳修“好名而欺心”,其实,细读《六一居士传》就可以发现:“六一一居士”之“居士”一词含义并非佛教用语中“居士”的含义,而是隐居不仕之意.另有人认为欧阳修主张排佛与为幼子命名为“僧哥”(“和尚”)的行为是互相矛盾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考察民俗来解释,因为民俗中自古就有以贱命为名,取其好养活之意.可以说,欧阳修并非“好名而欺心”,其佛教观一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也是整个宋代文学的代表。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创作上都有除旧布新之功,而对宋词的贡献尤其突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虽然倡导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但涉及面只限于诗文领域,其词创作主要是继承五代冯延巳的风格,主要内容不外乎男女情爱与离别相思,虽然其后期词风格有所变化,但主导风格还是婉约秀丽的花间路数。宋初晏殊、晏几道、张先等词家总体上也不出花间南唐风格。苏轼登上文坛之际,正是柳永清丽柔婉之词风靡之时,李清照虽对柳词的语言通俗浅近提出批评,但仍视其为词之…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的词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诗词界限,进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其表现手法,从而使词有了诗化的倾向,为后来苏轼全面改革词风、"以诗为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文言《诗话》源自欧阳修是有道理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话》渊源是钟嵘的《诗品》却可商榷。《诗品》按他的说法是“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与《四库提要》说《诗品》的“第作者甲乙而朔厥师承”都不同于宋人《诗话》的本源。诗话记事以资闲谈,比较放纵、漫杂,旷逸。欧阳修自己在《诗话》自序中也说:“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重在漫谈,不拘定格。《四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词作中存在"雅俗并存"的特点,其雅词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这类词严格遵循着"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温柔敦厚,委婉含蓄,其中不少词寄托着作者宦海浮沉的身世之感.其艳词大多比较直率大胆,明显受到南朝乐府民歌和梁陈宫体诗的影响,下笔相当开放.欧阳修词作中这种"雅俗并存"的特点,与他所处的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及他本人传统的词学观有很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由温庭筠的创作可引发两个问题:其一,同样作为诗词兼善的作家,与欧阳修、苏轼等不同的是,为何其在诗史上多受讥诮,而在词史上却被尊为“温韦宗风”①、以花间鼻祖视之呢?其二,其诗与其词非常相似,亦多具绮艳风格,为何相似的题材、意象乃至相似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之诗与词在艺术成就上却相差如此悬殊呢?而由此还可引发一个更为本质性的问题:诗词美学特质究竟有何不同?本文将结合温庭筠的具体创作对此加以讨论。温庭筠诗不仅仅是描写情爱题材的作品才具有绮艳风格,而是在许多其他题材如咏史、怀古等作品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