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族际人口流迁是民族交往的直接形态,发生于国家之间和国内不同民族之间.跨国人口流迁是当代全球化的突出内容;国内的族际人口流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呈现着旺盛的势头.当代全球化时代民族过程的基本特征是族性张扬,最终由族际人口流迁反映出来、激发出来.不但如此,族际人口流迁还是民族融合的门槛,跨入其中的人们在此熔冶着共性,实现着民族过程的进一步推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族际人口流迁都是民族过程推进的直接途径和最终途径;而在全球化迅猛推进的当今世界,民族过程也仍然通过族际人口流迁在推动、在展现.  相似文献   

2.
族体概念主要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的群体性生存和发展,西方族体概念主要包括"nation"、"nationality"、"ethnic group"等,这些概念内涵的纷争演变与民族国家这一政治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当民族国家成为最基本政治形态后,族体概念着重体现为是否能够组建民族国家的身份资格问题;在全球化加速推进、民族国家体系受到冲击时,族体概念则突出表现为民族认同与整合路径的选择。西方族体概念的语义流变与演进历程是根据本国历史文化特点而进行的理论创制,也是维护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理论选择。当前,我国也面临着国家整合与民族认同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在选用族体概念时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要凸显本土意识和学术自觉,构建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民族居住格局是族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多民族混居有利于族际交往,促进相互了解,减少偏见与歧视,使族际关系趋于和谐。同时混居带来的近邻关系会使族际冲突增加,单一民族聚居现象普遍存在也有其客观原因。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乡村居住着少数的汉族农民,文章通过这些汉族农民居住状况的形成、演变及当地维汉居民对此的态度,探讨居住格局对族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云南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历来重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关心.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民族繁荣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在边境和人口较少地区总结推广"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几策"的成功经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严格区分和较好处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协调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坚持用制度和法律法规极大程度地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的实现;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促进民族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维护了边疆稳定,在云南形成了多民族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5.
和亲政策是唐王朝治理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其影响之下,边疆民族与唐朝统治下的中原汉族形成了双向的文化认同,且边疆民族对唐王朝的国家认同也在逐渐加深。两种认同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既存在统一又相互矛盾,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淡化民了族间的差异与隔阂,推动了民族同化;加速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增进了民族情感;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村的成立,实质上其背后暗含着诸如地方政府、底层精英、普通民族成员等各方力量的博弈。而且在以经济利益获取为核心的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即使是聚族而居的民族自治村中,民族认同在民族群体内部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衰落。  相似文献   

7.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为了将民族关系理论推进到中层理论并进一步实证化,从民族意志和认同倾向两个维度的交互关系切入,民族关系可分为争论型、和谐型、争夺型与互惠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人口迁移、居住格局、社会同化、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而民族认同极端发展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认同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国家一体化。因此,对城市化与民族关系之间的机理也应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今天,谁也不否认,苏联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央集权在苏联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苏联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我们的理论界发表的探讨苏联体制问题的文章,大多论述其经济体制,较少涉及政治体制;对苏联民族问题的讨论也仅限于纯民族问题,而把民族问题与政治体制联系起来立论的文字更为鲜见。然而,苏联的民族问题对于其政治、经济体制是有着紧密关系和重要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西北少数民族的族际交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族际交流有多种表现形式 ,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各民族之间的族际交流以一种或多种形式显现着。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 ,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在进行着调整。在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调整当中 ,一个十分显著的要素就是族际交流加强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族际交流突破了以往的空间和时间的界线 ,无论在内容和形式、广度和深度、频度和强度方面 ,还是在互动的维度和互动的情境与方式方面 ,都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回族、撒拉族、藏族等民族个案的研究 ,探讨了西北各民族族际交流的形式与族际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涵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民族教育的历史经验,确定了民族教育事业在调整时期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这次会议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里程碑,展现出民族教育在祖国实现四化新长征路上的地位和作用,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走上康庄的发展道路。我们延边大学创建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是一所以民族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三十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从小到大有很大的发展。现设有文、理十一个专业,在校生一千五百多人,研究生二十七人。函授部也正恢复承担着东北三省朝鲜族中学在职师资的培养提高任务。建校以来培养了五千六百多名各种专门人材,其中朝鲜族占百分之七十多一点。函授生培养了八百六十八人,均系朝鲜族。为在朝鲜族中造  相似文献   

11.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跨界民族中之一,对中国柯尔孜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进行的实地调研,以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的分析研究表明,柯尔克孜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历史文化和语言习俗,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同时,柯尔克孜族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是积极和开放的,柯尔克孜族的国家认同远远高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2.
洮州是内地通往藏区的必经之地,明朝从建国初年就认识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行重点经营。除了建卫置堡,实施土官、僧纲等军事、政治和宗教政策外,明政府还注意加强对洮州卫的经济管理,采取"朝贡"贸易、茶马互市和军民屯田等形式的经济管理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王朝同以洮州一带为主的西番诸卫的联系,推动了当地汉、藏、回等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提出,为回族经济,尤其是回族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善于经商的优势,以及在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进行交流中形成的跨境民族文化优势对促进回族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回族只有利用好优势,重视文化,发展教育,才能促进自身的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的意义,归纳了民族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和特征,并提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举措。指出如何建设一个各族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为民族地区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是民族高校面临的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县域历来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为腹地且兼有城乡基本功能的区域经济系统.文章透析了湖南省湘西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生活在前庭州地区的居民主要是以突厥化的铁勒部落--处月为主的诸"胡".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过独立的政权.统治过前庭州地区的民族和部落,先后是西突厥、契、西突厥、东突厥拓设、薛延陀、西突厥.西突厥北庭不可能在前庭州地区.  相似文献   

17.
新疆族际婚姻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疆族际婚姻数量较少,但经历了一个逐渐增多的过程。新疆各地、各民族均有族际婚姻发生,同时明显存在数量多少及难易程度的差别。研究表明,在多民族共居的社会,如果社会平稳发展,各民族社会政治地位平等,民族关系和谐,民族间文化差异的大小是影响族际通婚规模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浅析北京的少数民族及其民族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的少数民族工作既有特殊性 ,又有代表性。北京是少数民族的散杂地区 ;少数民族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其民族成分在全国最全 ;北京作为首都 ,聚集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首都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决定 ,北京的少数民族工作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19.
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多数为少数民族)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态从总体上讲是良好的,但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经济和社会影响,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民族高校应该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并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心理调适,让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中的“北京”、“中北京”的方位及产生年代是世界学术难题,长期以来研究者众说纷纭。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论证,同时认为玛纳斯实有其人,《玛纳斯》是柯尔克孜人的真实历史,由此柯尔克孜人10至12世纪历史空白的填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