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浩月 《今日南国》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转眼间,中秋节就到了。笔者看到,南宁市的不少品牌茶庄已纷纷瞄准中秋节这个大"蛋糕",以期在茶叶销售三大旺季中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2.
浩月 《今日南国》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  相似文献   

3.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叠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  相似文献   

4.
翟华 《可乐》2008,(7):62-62
与我合著《12亿火星人》的法国人大恩,在书中引用了这么一句"中国谚语":"激情超不过两次月圆的时间,而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哎,这到底是哪国的谚语呢?我发现,法国人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平时说话侃大山,很喜欢夹杂几句民间谚语,特别是中国谚语。法国人在引用之前,往往要加上一句"中国谚语说得好……",以便加  相似文献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相似文献   

6.
又是一年中秋节,古往今来,每到中秋,文人墨客常把月亮作为咏联的好题材,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拍案叫绝。有一位江苏才子,叫缪文才,在中秋之夜,设宴请好友顾松年赏月吟对。顾松年抬头望月,口出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六个"月"字巧妙组合,缪文才始终未能对出。直到这年除夕,缪文才受时令启迪,终于觅得佳句:"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以年对月,甚为工整。  相似文献   

7.
刘永加 《社区》2017,(29):12-13
鲁迅日记里过中秋 鲁迅先生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关于中秋的记述。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8.
致诗友     
我们是大海的儿女,也是海岛的主人, —好似海燕的同伴;台风刚过,又临中秋,我们欢聚在南海之滨 —南渡江畔。我已是白发萧疏,萧疏白发,可还有童心一颗,你们是年华似火,似火年华,正好纵情高歌!我爱海南,美丽的家乡,当年愿作一只海燕,在暴风雨中冲波拍浪,海燕北飞,—是为了革命的理想。我爱海南,难忘的故园,如今好似南归的北雁,鸿雁南归,—是为了可爱的家乡。家乡啊家乡,您是祖国的宝岛,您有丰富的资源尚待开发,六百万人的热血正在沸腾,六百万颗心拼发出一个声音:“飞翔吧海南,振兴我中华!”朋友啊朋友I同志啊同志,拨响我们心上的琴弦,我们不…  相似文献   

9.
或许这个中秋,那些擦肩而过的偶遇,会在月圆之夜绽放奇美的花朵;或许这个中秋,因爱团圆的情侣们,注定在这个最诗情画意的日子里长相厮守;或许这个中秋,那远在他乡的至亲,只能在明月高挂的时刻诉说远方的思念……爱有时,思念有时,像月的阴晴圆缺,就在这月满之夜,让小编带你一起,用爱这一永恒传说陪伴你左右,用"圆"的轨迹,寄托思念……  相似文献   

10.
你听说过教师也有同桌吗? 1996年我从南安师范毕业, 回到家乡安海等待安排学校。安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特多,教师子女也特多。那几年受父母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人报考师范的也特多,所以每年从师范毕业的人也就多了。师范生一多,想留在本镇的就不容易了。本来能留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师如何遵照教育规律,围绕自己的培养目标、走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以为必须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坚持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在教育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是办好地方师范院校、搞好师范教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西路军战士。我们1936年8月 从会理出发,经过了几天的行军,上级决定 我们西渡黄河。我们是过去的红9军、30军、 5军团和总部警卫部队,共3万多人。这时在 我们后面有胡宗南匪帮和甘肃省地方系部队, 在我们前面是黄河和马匪。敌人企图利用他 们占优势的兵力和对地形的熟悉,死守黄河 对岸的一条山,把我西路军消灭在黄河岸边。 我们的先锋部队是红5军团和红9军。他们 在中秋节的夜里,趁明朗的月光,分5路,用 皮船、小筏等顺利完成了渡河任务。  相似文献   

13.
人的穷困与“屋基”的好坏、“瓦漏”与“桷子稀”毫无关系,“怪屋基”与“怪桷子稀”都是一种修辞学上的“错怪”.“错怪”运用在文学作品里成为描写人物厌恶情绪的一种手段。例如: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便是“错怪”。月的圆缺,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诗人因逢中秋思念弟弟苏辙,才怪它不该在他与家人长时间分  相似文献   

14.
抬头,是为了仰望那份幸福。比如,仰望中秋的那轮圆月。九月下旬,能让人记忆犹新的,除了一场欲来还休的台风,当然还有这个著名的节日——以送月饼运动为标志的中秋佳节。住在同一幢楼的刘阿姨终于忍不住告诉我一件事:她中秋前十天送出的那盒月饼,中秋前两天奇迹般地重回到自己手中——她老人家的这盒饼最初是送给吴大姐的,为了有别于他人的礼品,刘阿姨特地在包装盒内侧写上小小  相似文献   

15.
陨落的月亮     
又是一个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悬在正空,青蓝的天际里没有几颗星,显得这般寂寥,这般冷清。我的心头原是有著一轮明月的,她养育了我二十个春秋。五年前的今夜,当幸福的人们正合家赏月的时候,当我步行四十馀里匆匆赶回那总被母亲收拾得清亮得体的家中的时候,曾经是精力那麽充沛的母亲半卧在床头,她面色腊黄瘦骨伶仃,正努力睁开那沉重的双眼。她是在寻她的儿子。她用最後的力气紧紧抓住我扑向她的双手,一并我手中要递给她的我的第一次月薪;两颗苦涩的滔珠在她深陷的眼窝里滚动;她只嗫嚅了一句凝结著她全部母爱的只有我才听清了的话…  相似文献   

16.
刚回到久别的学校,就听说了一件新鲜事:章老师家铺上了地毯。在当今,有人花几十万元装修一套豪宅也不稀奇,可章老师家铺一块地毯,却足以使举校震惊。10年前,我从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这所地处城郊的中学。在同事中,章老师给我的印象是默默做事、不苟言笑,但他待人真诚,且沉静中有种狷介的古风。记得有一次,他帮我带回学校检查的教案时说:“你这字还得练。真正上心,几个月就大不  相似文献   

17.
正农历八月十五历来是中国文人墨客赏月赋诗的绝佳时节,历史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中秋联。相传,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里长老出了个上联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脱口说出"中秋八月中"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联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古时有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  相似文献   

18.
笛月路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多少人呼唤古典的美丽与诗意。我愿意披荆斩棘,开创我的笛月人生。——题记在偏僻、破旧的山村寂寞地走过漫长的雨季,把我年少时的目光从晦暗的日子中打捞出来的,是那一轮孤明的月亮和月光下流动的夜空里婉转的笛音,那一夜又一夜月明似的笛声,一次又一次地擦亮我的双眼,洗净我的耳朵,也清洁了我的灵魂。春花秋月、夏云冬雪,几乎整一年我都在仰望天空。月如灯,  相似文献   

19.
周瑞金 《社区》2012,(29):18-18
我们最敬爱、最慈悲、最智慧的南师怀瑾先生。在壬辰年中秋月圆花满之夜,离我们而去法界净土。作为跟随老师多年的老学生.此时此刻,都会追忆起六年前,也是中秋月圆之夜,就在刚落成的太湖大学堂,老师白天为我们开示生命科学,夜晚与我们一起欢声笑语,共度佳节,感受教化,备受启迪。今天,碧空净洗.皓月圆明,天地在冥冥之中启示我们.老师宏深誓愿,救度众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功德圆满。  相似文献   

20.
海湛 《社区》2017,(29):9-9
每当阖家团圆的中秋到来,故乡会悄然走进每个游子的心房,我就会情不自禁仰望夜空上的一轮明月,轻吟起台湾诗人才余光中的诗《月光光》:“月光光,月是水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港城,与家乡远隔数百里,因忙于工作和过生活,很少抽出时间回乡看望亲人,每每寄情于明月,便有了余光中“月如砒霜,落在伤口上”的乡愁痛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