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注释之若干疑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注释之若干疑难问题王彦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自其面世以来便深受欢迎,被国内许多高校的中文专业采用为教材。然而爱之愈深,求之也愈严。仅就该书在文选注释方面而言,至今已有不少同道发表文章提出商榷意见。尽管这些意见不一...  相似文献   

2.
汉代乐府《长歌行》,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这里的园中青“葵”为何物?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为“向日葵”(上编第一册第406页,1979年第一版),汪济民、段德森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新编》持同样的看法(下册第133页)。  相似文献   

3.
继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之后 ,近 30年来 ,陆续有多种古代汉语教材出版。近些年的几种 ,既吸取王力教材的成功经验 ,又力图有所改进 ,使古代汉语教学能够适应大学课程体系的变革及形势发展的需要 ,王彦坤、朱承平、熊焰编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教程》(下简称《教程》)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种。《教程》全书分六个单元 ,每单元由“通论”、“文选”和“练习”三部分构成 ,另有两个“附录” ;篇幅不长而内容丰富。“通论”和“文选”是《教程》的主要内容 ,而使两者有机地结合的 ,是其严密的体例。贯穿于全书始终的 ,是重实…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文史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基础工具课。自此课程的开山之作———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问世以来 ,其内容基本上都沿袭了此书的体例 ,即文选、常用词、通论三位一体。但在实际教学中 ,各校的古代汉语课均不单独地专门讲授常用词 ,而“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攻破词汇关”[1 ] 。如何化解这一矛盾 ,笔者感到必须贯彻王力先生提出的文选、常用词、通论密切结合的原则 ,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把握教学方法往往因课、因人而不同 ,没有固定的框框 ,只要利于教学 ,每个教师都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古代汉语教材要数郭锡良等同志编写的三卷本《古代汉语》。今年,为了“适用于大专水平的自学”,编者将三卷本压缩、改编为上、下两册,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据《凡例》,其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据辅导教材《古代汉语备要》说,“这部教材编得比较简明通俗,又吸收了我国高校以往使用的一些同类教材的长处”,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蜚声海内外,经几次修订、校改后愈臻完善.但2011年重印校改本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第一、二册的问题主要有:自相矛盾、训释不确、注音不准、字形有误、引文失校;此外其有些说法亦可商酌.本文隅举了上述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7.
杨烈雄  杨波 《学术研究》2006,(9):145-146
关于文言谦称尊称的词类归属,第一种看法认为是名词,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者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1](P356)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和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都沿用了这个看法。第二种看法认为是人称代词礼貌式,如周秉钧编著的《古汉语纲要》把文言人称代词分成两类,其中第二类是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包括谦称和尊称。[2]但并没有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我们认为,“谦称、尊称是名词”的看法欠妥,…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校《古代汉语》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里,对于《论语》“侍坐”篇(第一分册第三单元文选部分)中“撰”字的解释,值得商椎。孔子的弟子子路、曾晳(点)、冉有(求)、公西华(赤)侍坐时,孔子让他们“各言尔志”。继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发言之后,曾晳在孔子点到他的名字(点,尔何如?)时,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把“言”全都解释为“句首语气词”或“动词词头”。查余冠英《诗经选》,新近出版的《辞海》,杨树达的《词诠》,北大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也都是解释为助词的。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言”,不全是助词,在句中的“言”有不少应解释为代词“我”,而在句首的“言”则全都应理解为代词“我”。理由如下:(一)《小雅·彤弓》:“彤弓召兮,受言藏之。”《诗经注疏》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注释订正汪少华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成功之作。白璧不免微瑕,这部近九十四万字的教材在文选注释方面尚有作尽善之求的余地。兹就观览所及,商榷如下,或可供修订之习。(1)若皋本所观,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王力主编的教材《古代汉语》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注释中值得商榷之处为例,说明对古文中经常出现的汉字形体歧异的现象,在进行注解或编纂辞书时应注意结合具体汉字的产生历史、形体结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加以较全面的考察,才能尽可能稳妥地把各类性质不同的古书汉字形体歧异现象区别开来,并给以准确的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木斋先生《古诗研究的多种可能性<古诗论.总论>》与杨新民先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略论》中皆指出建安曹魏时代的诗歌共同属性为"爱情"基调。因建安时代摆脱两汉儒家伦理教化,风气不但滋养了曹植与甄后两人在性格与思想上的解放,更使两人的爱情反映在文学上,是具体且大胆地呈现在生理与心理的原始本能。并从曹植诗文集与古诗中之作品,结合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角度分析曹植、甄后两人于建安九至十六年初见,植对甄后单恋时内心的纠结。建安十六至十八年之突破期,描绘植、甄恋爱关系进程,阐发爱情在两人中所带来的效应与变化。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收尤袤诗64首,仅少量诗原题有系年;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全宋文》收尤袤文56篇,只38篇明确列出写作年代。尤袤诗文系年卓有成效的学者是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吴洪泽,吴先生确定了尤袤诗30首、文41篇的写作年代。笔者对吴先生的尤袤诗文系年成果进行补正,涉及诗9首、文10篇。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目前全国各类高校中文专业主要使用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该教材为六卷本,政区名注释需要商榷的有近500处之多。据统计.上编政区名注释需商兑的有164处,牵涉到83个政区名,其中第一册有48处,涉及到37个政区名;第二册116处,涉及到60个政区名。  相似文献   

16.
李建先生《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相关问题探析》一文高屋建瓴,议论周密,对推进中国古代历史教育 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中某些论述似乎意有未尽,因就所论略加引中和补充,提出"大历史教育"概念,包括狭 义的历史教育和史学教育两个方面。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应该围绕此两大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17.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佐藤长的《古代西藏史研究》结合敦煌古藏文史料和吐蕃碑刻,以汉文记载为主,同时参考国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吐蕃王朝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学术价值较高。文中某些提法,如吐蕃与中国并列等述说,只代表作者的观点,非本刊所赞同。本刊从本期开始将连载邓锐龄先生投寄的译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佐藤长的《古代西藏史研究》结合敦煌古藏文史料和吐蕃碑刻,以汉文记载为主,同时参考国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吐蕃王朝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学术价值较高。文中某些提法,如吐蕃与中国并列等述说,只代表作者的观点,非本刊所赞同。本刊从第2期开始将连载邓锐龄先生投寄的译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佐藤长的《古代西藏史研究》结合敦煌古藏文史料和吐蕃碑刻,以汉文记载为主,同时参考国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吐蕃王朝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学术价值较高。文中某些提法,如吐蕃与中国并列等述说,只代表作者的观点,非本刊所赞同。本刊从本期开始将连载邓锐龄先生投寄的译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