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民主革命"到"民主执政",经过90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党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沈钧儒与中国宪政民主》一书将沈钧儒与中国宪政民主历程结合起来考察,在沈钧儒研究中不失为颇具开创性意义的学术举动。作者帮助读者"知人",也在尽力论世,指出,西方原创性的宪政传统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中国的宪政民主却是"富强为体,宪政为用",不同的文化范式与现实需求决定了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发展逻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民主化的理论主要有直接民主、间接民主、第三种民主,它们都是类型学意义上的民主。民主理论宜超越类型学思路,以实用主义为目标、以功能主义为工具。当代中国的民主实践表明,中国人民正以务实为导向,通过渐进的探索方式,超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类型学模式,寻找"人民意志"与"法治"之间的平衡,构建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与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文章立足于基层民主的中国实践,简要阐述了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阶段,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层群众自治和党内民主的实践历程,从群众自治和党内民主两方面阐明了基层民主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助推效应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系统论证了基层民主实践与助推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明确了中国基层民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有益贡献,为学界继续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和优势”等重要命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启发。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的一部分古典文学史研究明显溢出了古典文学研究的范围,而和现代政治与文化理念发生了深刻联系,体现出了"民主理念"这一"五四"语境下普遍的时代精神。在民主理念下,闻一多对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种贯通性的理解:一方面,他将"平民"的戏剧小说抬高到"贵族"的诗面前,另一方面,闻一多认为新诗应该向小说戏剧学习,实际上是要新诗"合乎民主"。闻一多将"民主事业"与中国"新文艺发展的事业"联合起来考察,在他的诗论中可以看到民主理念与美学表现之间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新诗批评也有不少调整,而注意到了民主美学的"价值"和"效率"之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在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政治制度。从规范性"制度化"层面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探究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内涵,突出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实践性、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发挥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功能与优势,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彰显协商民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举民主和政策民主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取选举民主形式,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也不能实行选举民主,而只能实行政策民主,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宪法与民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民主是宪法的前提,宪法则是民主的制度保障。中国"八二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的、真正民主的宪法。历史表明,新时期我国在民主法治领域取得的一切成绩都离不开"八二宪法"的正确指引和保驾护航。在该宪法颁行30周年之际,分析与论述"八二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紧密关系,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包括农村基层民主在内的"草根民主"建设也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困难。问题的症结在于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未能和支撑制度运作的社会资本等文化基础结合起来。文章在分析中国城乡民主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所赖以运作的社会文化基础,认为乡村民主建设必须与基于传统乡村社区互动文化网络在内的社会资本相结合,才能突破草根民主建设的困局。  相似文献   

10.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探索、实践、发展民主过程中的伟大政治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中国化发展的集中呈现,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基于新时代中国民主现代化建设成就而对中国民主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最新概况和最新表述,塑造了中国民主的新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拥有完整的制度依托、程序保证和参与实践,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民主"一词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对此的讨论。"民主"一词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中国要搞西方式民主,也不是普世价值的胜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内涵规定性:定位在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展示的是中国式民主的话语权;定位在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展示的是民主观念、精神的培育;定位在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注重个人民主权利的行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主义"是对民主意识的一种选择,其中"个人主义"的悲剧传奇及其最终被解构的演变,记录了现代中国民主意识选择和实践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3.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在于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仅具有完善的民主制度体系,而且具有完整的民主实践链条。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结构谱系中,不同类型的民主制度之间相互配合,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环节之间有效衔接,为人民群众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性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活动提供了重要渠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民主形式与民主实质、民主与集中、民主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是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又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协商是民主的最原始、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要素,民主的任何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最初的根源。中国基层的协商民主思想最远可以追溯到古代尧舜时代,中国古代"和合"思想为其奠定了思想渊源。但是,就中国传统社会而言是没有民主传统的,本文论述了协商民主在本世纪初又跨越千年得以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必要性、可行性和推动力,以及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内外逻辑。在内外逻辑的共同驱动下,推进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有其清晰的逻辑理路,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有全过程性、人民性、全面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民主理论、扩大了民主范围、确保了民主真实、拓宽了民主路径,赋予民主新的时代意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实际出发,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探索开创的、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协商民主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为中国民主走出以投票表决为主导方式的间接民主所带来的困境指明了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协商民主早已经在中国成为事实,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还有待对协商民主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更清晰的确立,有待进一步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通过法律化的途径促进其正功能的发挥,避免出现削弱选举民主的负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在协商民主的不同渠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地方经验。协商民主的"广州模式"丰富了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增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自信,也为当前中国地方城市治理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领导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探索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种民主形式,克服了西方简单票决民主的诸多局限,基于全过程逻辑重塑民主,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突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实质即人民当家作主,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民主,并且通过民主理论和实践创新而使人类民主意识、民主制度、民主过程等赋予了新的内涵,丰富了人类政治意识文明体系、政治制度文明体系、政治行为文明体系,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新征程中,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优化民主实践、完善民主理论、坚定民主自信,经由改革创新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保持生机和活力,创造政治文明新形态,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尽管民主的本质就是权力制衡从而尽可能体现出绝大多数人的主权和利益,但某种情况下,少数派权力并非一无是处。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融为一体,民主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理论与实际可操作性的双向满足。民主的程序性合理,是权力制约合法性的基本前提之一。中国特色民主的建构与落实,应在充分调适"私人"自由与"公共"秩序、"私"观念与"公"观念等多重张力基础上,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观、民主观和人民观的同频辐射。至关重要的是,作为民主的社会史因素,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范式应该进入当代民主探讨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