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胡小燕 《社科纵横》2007,22(7):57-58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与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述的有很大不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深入地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坚决批判西方学者提出的各种否认阶级存在、抹煞阶级矛盾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
李晓培 《社科纵横》2013,(12):108-112
早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自由女权主义不承认非性别形式的其他类型压迫、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以及从狭隘的白人女性视角理解女性压迫进行了批判;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忽视阶级因素、从争取女性合法地位走向"男人是敌人"的极端观点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阶级分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批判触及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宏大叙事并没有彻底解决女性受压迫的现实,其批判的视角从现实走向了虚无;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后学的影响发生了后现代主义转向,以"学院式"的批判风格逐渐脱离女性解放的根源,走向了"虚无"的"语言游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怀特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中,不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因此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不适用于美国社会。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中产阶级数量的减少,美国社会的现实阶级基础越来越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又在世界范围内强化了资本主义贵族和无产阶级平民之间的对抗,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也因此越来越增强了其适用性。而怀特海的思想由于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显示出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压迫的阶级结构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人权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言论,构成了他的独具特色的人权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新成果,是我们捍卫和完善社会主义人权、批驳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人权观,准确、完整、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它,才能反击和战胜西方敌对势力的“人权攻势”。笔者认为,邓小平的人权观基本上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看待人权问题。在人权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人权观。四方资产阶级鼓吹“天赋人权”、“人权天国界”,认为人权是超阶级、超社会、超…  相似文献   

5.
陶岳潮 《浙江学刊》2002,4(6):218-22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 ,但必须发展和创新 ;阶层分析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提升 ,但不能取代阶级分析 ;只有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结合起来 ,才能正确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结构变迁 ,为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夏禹 《社科纵横》2010,25(4):18-20
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及分析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涵入手,在阐述了由于时代变迁而导致的西方国家阶级阶层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面临的时代挑战,最后指明了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前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在现代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时,他们以独有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这种批判既包含合理成分,又兼有许多谬误,有些甚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否定。从现实的情况看,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它不是僵死的教条,它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认识依然是深刻和正确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批判精神相对稀薄的国家,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批判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精神工具和灵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4,(3):128-132
霍克海默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总体观的先河,他试图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现实,由此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他把精神分析方法融入社会批判,从心理学角度来揭示现代社会异化的根源,由此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总体观。他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启蒙运动进行批判,认为启蒙本质上就是一个悖论,启蒙的过程就是理性异化为新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由卢卡奇开创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践立场、辩证方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紧密联系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物化批判、异化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意识形态批判中,揭示了难以列数的社会问题,分析了异常复杂的社会矛盾,提出了经过深入思考的对策建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重要战略策略。但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存在明显的理论局限:低估了商品价值,轻视了市场作用,没有把物质生活关系的作用、改善与发展置于根本地位去对待,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多元化”、“超阶级民主”、“社会改良”和“全民党”等观点进行了剖析,认为这是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分析了社会党国际所主张的“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模式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1.
傅扬  朱广学 《社科纵横》2010,(2):105-107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当时各种社会主义理论都得到展现,马克思主义并未被显著介绍。但在“五四”期间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主要用来指“马克思社会主义”,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历程。为什么中国人唯独青睐马克思主义呢?当然有社会历史背景,但本文力图从马克思理论的思想内容和方法找到根据,提出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打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吴清军 《社会》2008,28(4):59-86
本文梳理了西方学术界自马克思以来关于阶级的概念与阶级分析的发展脉络,分别阐述了马克思、M.韦伯和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等学术流派的观点。马克思与M.韦伯分别确定了两种阶级分析的学术范畴,后继的学者则按照这两种学术范畴对他们的阶级概念进行了解读与重新定义,但是新的定义导致了阶级概念更为模糊,阶级概念成为了社会科学与政治斗争中一个颇受争论的核心概念。自1980年代以来,新马克思主义者与新韦伯主义者都致力于研究阶级概念的操作化问题,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可供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两条阶级分析的脉络自此逐渐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丈夫的阶级地位足以说明问题了吗?──美国、瑞典、挪威和澳大利亚的阶级定位和阶级身份[澳大利亚]J.巴克斯特阶级分析历来是集中于男人在职业系统中的位置:女人在这方面完全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或是按照家庭中男修户主的地位来划分她们的阶级。这种阶级分析意味着,...  相似文献   

15.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历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这也是我们无法简单地将其划归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因。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较多地注意了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国家和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一般批判,却较少地去研究他们这种批判得以发生的内在根据和历史性的逻辑演进线索。我以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深层理论逻辑中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卢卡奇经济“物化”理论到后期法兰克福学派心灵的“支配”理论的重要递升过程。我发现,这一变化并不仅仅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发生的认识转变,而是他们关…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鲁迅,坚持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解剖《水浒》,评价宋江,做出了完全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关于《水浒》和宋江形象的评论,几乎都是违背鲁迅论述的,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有许多至今未得澄清。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水浒》的评论和指示,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宋江形象分析中的错误观点和思潮,坚持马列主义的阶级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阶级调合主义,认识现实斗争中修正主义和投降派的反动本质和欺骗性,这对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在现在和将来,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坚持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7.
生态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将异化思想应用于生态哲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引发的全面异化带来资本主义无力解决的生态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作者着重阐释了异化消费批判,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经过20年的沉淀与反思之后,当代俄罗斯社会及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俄罗斯现实问题的现象在悄然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学者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所体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自发以社会实践为检验真理和鉴别谬误的标准、拟以阶级分析方法考量当代社会问题和以制度为基点分析当代俄罗斯发展的瓶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徐峰 《阅江学刊》2011,3(5):53-58
基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研究与分析气候危机可以拓宽其研究路向。虽然许多人长期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抱有敌视的态度,但只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探寻到导致气候危机的真正肇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伦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正是围绕这两大进路展开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逻辑的批判以否定其解决气候危机的能力,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观和宗教伦理的批判以澄明其反生态和伪正义的本质。可以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为正确认识和解决气候危机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范式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揭示并切中当今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所面临的根本任务。黑格尔通过对主观意识及其外部反思的尖锐批判,第一次在哲学上揭示出理解社会现实的可能路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遗产,其批判的成果不仅瓦解了理念与现实的思辨唯心主义联盟,而且彻底重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性向度。在这个主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康德主义解释势必意味着取消社会现实的那一度,意味着返回到主观意识的哲学,因而也势必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际解体。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线,而这一学说的真理性也只有在这条道路上方才能够持之不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