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女性群体被视为弱势群体从而被边缘化的现象由来已久。朱丽·大塚所著小说《阁楼上的佛》揭开被尘封的日本“照片新娘”的往事,让女性得以以文字叙事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声音,诉说那段被埋没的历史。小说以三重叙述声音构成表层文本,而隐藏文本透露出新娘们对物化女性行为的控诉。多重叙事手法的运用不仅塑造了日本新娘的受害者形象,而且隐含了对男性霸权主义的讽刺和对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谴责,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写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的实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卡尔维诺经典的小说实验文本,以其奇特的叙述魅力为人们所重视。小说以《马可.波罗行纪》作为文本叙述的起点和背景,运用互文的手法表现小说文本的意义,表达作家对现代城市的思考。在行文中,小说将叙述由叙者向听者(读者)敞开,模糊文本叙述的边界,使读者进入叙述圈套,成为叙述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多重的叙述功能。同时,文本发挥了形式的表现功能和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本的意义呈现出巨大的扩张性。本文基于卡尔维诺对小说本身的内容、结构、小说中叙述者的角色,语言方面处理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阐述文本间互文性,主体间性的叙述模式,文本形式的独特性和语义的多义性对小说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爱>的小说叙事声音所构建的女性权威与小说内部的文化意识形态之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性.女性化的叙事声音表面上挑战男性叙述传统所构建的话语体系,内里却通过通俗情节模式的叙事本身认同了传统的经典叙事结构所认可的男性价值;而小说文本中所潜藏的种族和阶级意识共同构筑了西方中心的身份主体;男女主人公的不朽爱情也只能是通过叙事而铸造的属于中产阶级白人男女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针对作家写作立场决定文本走向的问题,从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入手,指出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作家存在多重身份的复合问题,分析了其农民立场与党性立场的错位,体制内作家立场与独立创作的错位,其结果必然削弱了文本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生命力,也最终决定了一代作家令人叹惋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中女性叙事空间的建构展开分析。文章兼具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从多重女性叙事声音、叙事节奏与层次、隐喻的叙事系统等方面探讨了《盲刺客》如何展现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生存境遇,并借由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系统打开新的叙事空间,建构起女性书写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王蒙的非虚构小说《女神》以小说的叙述方式纪实,故《女神》既没有小说的虚构感,也没有报告文学的报章气,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合理性的想象拓展了读者于纪实之外的阅读空间,双重空间造就了亦真亦幻的文本世界;处处设置的悬念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突破了纪实作品平铺直叙的写作风格;而多重视角与自由联想相结合形成的随意赋形的世界使文本更轻盈、灵动.《女神》因多样写作技巧的综合运用而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竹林中》通过多重不可靠叙述、重复叙述、倒叙及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了超出原故事的文本意蕴;指出多重叙述策略的综合运用演奏了小说的精彩乐章,是《竹林中》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沈从文在此构建了具有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但"美丽总令人忧愁",根底是带着悲剧调子的,这种隐隐的哀愁离不开叙事层面宏观且精巧的营造.在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容易被忽视的声音:静与闹、歌声、鼓声、雷声、沉默与失语下的无声等,它们不仅在叙事层面起着烘托气氛、勾连并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更指涉作家个人情绪的纠葛与文学理想的坚守、对现实环境的无奈与道德规约的批判以及对民族主体的期许想象与人类恒常美的追思惋叹.在多重声音的建构下,悲剧意蕴的传达变得自然且深远,内涵亦变得丰富且厚实,而以声音为分析视点来观照《边城》,也有利于激发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