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一书围绕八个问题展开:钱谦益的心学思想,晚明文坛复古思潮的复兴,钱谦益与天启、崇祯年间的社会思潮,钱谦益对明代诗学的扬弃,晚明宋诗风的兴起过程以及钱谦益的宗宋实践,钱谦益降清之悔与晚年创作心态的转变,钱谦益晚年在创作中的自我形象设计,钱谦益晚年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作者在对文献勾沉索隐的基础上提出己说,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推出新说,既展现了钱谦益文学思想的形成与演进的轨迹,又尽可能地解答学界在钱谦益研究中存在的难点或热点.此书具有总结和创新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其在诗学上的理论贡献亦多为学者所称道."望气说"是钱谦益诗学中独创的诗歌批评方法之一,他将民间方术中的"望气"之法引入到诗歌批评与鉴赏之中,凭此评价诗歌水平的高低.诗歌"望气法"的实用性虽有待考察,然其在诗学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诗学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道。在其诗学论述之中,尤以其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胎性说”是钱谦益独创的诗歌批评方法,它包括“先天胎性说”、“圣胎说”两层含义,是钱谦益考察诗人诗歌水平优劣高低的基本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鉴赏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谦益因其政治立场问题,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诗学上的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其诗学观念之中,尤以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然而此种方法传至钱谦益手中,却有了新的涵义与使用。按照这一批评方法,诗歌中能否看到人世间真实的历史痕迹,能否感受到诗人的内在心志,是钱谦益判断某位诗人诗歌"有诗无诗"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5.
从汤显祖到钱谦益——一种"诗道"观念的复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显祖在晚年与后辈钱谦益的一次短暂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不仅展现出钱谦益“诗道”理想确立的具体历史情景,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明末诗学领域逐渐向传统复归的内在趋势。  相似文献   

6.
钱曾作为清初虞山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钱谦益来往尤其密切,在价值观念与文学创作上都深受钱谦益的影响.然而,他的诗集长期隐没不彰,致使其诗名在后世被忽视.现存钱曾诗集共7部,其中,一些反映山河易主、感怀故国和身世的诗歌情深而意重,沉郁悲凉,堪称其诗作的代表.此外,一些作品取法晚唐,流易圆熟,淘练功深,亦体现了钱曾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钱谦益和柳如是是近年学术界颇为热门的研究对象,但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也还很多,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钱谦益《牧斋集》版本问题.当代《传世藏书》所收的《牧斋集》底本最差,校勘也最粗疏,说是"传世藏书",实际上却是最坏的一个版本.(二)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诗歌编年问题.关于《牧斋有学集》中诗歌的写作时间,卷首总目中的记载与具体作品的记载存在着许多出入,读者阅读时需引起注意.(三)钱谦益《方生行,送方尔止还金陵》系年问题.这首诗歌在《牧斋有学集》中定为1662年作,但事实上却是1663年作,应予纠正.(四)柳如是《剑术行》与《长歌行》问题.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想引用柳如是的《剑术行》,结果却引用了柳如是的《长歌行》,可能是一个疏忽.(五)柳如是《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用李梦阳诗问题.这首诗化用明代诗人李梦阳的诗歌,并且内容有些不健康,但研究者都没有指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明清文学研究的逐渐兴盛,处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钱谦益,因其文坛盟主地位及对明的首鼠两端,引起普遍研究兴趣,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检索中国期刊网1979-2006年所收期刊论文,以钱谦益为主题词得文703篇论文,以钱谦益为关键词则得文731篇,以钱谦益为篇名检索词得文46篇.要在如此深厚的研究基础上,选择钱谦益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是需要勇气的.最近,我读到功谊博士《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以下简称丁著),颇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  相似文献   

9.
除作为一位小品文作家,王思任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但他的诗歌历来被蔑视或忽视。该文对王思任诗作按内容分三类加以讨论,并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抛开晚明以来钱谦益等人对王思任的贬斥,试图对王思任的诗歌作一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试论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和探讨南唐后主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主要从空虚梦幻的感受、悲苦愁恨的体验和清凉幽寂的禅境三个方面展开论析.认为后主诗词中所表现的浓厚的空幻感、悲苦感,既是他对人生的切实感受,也是他后期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深受佛教"空观"、"苦观"影响的结果;而后主诗词中清凉幽寂的艺术境界的创造,既是他高雅艺术情趣的体现,也与他深受佛教禅宗美学思想的熏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