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缅甸的印度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锡星 《世界民族》2002,5(2):65-69
印度人很早就迁移到缅甸 ,并且对缅甸的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这些早期的印度移民已逐渐与缅甸各民族混同一起。缅甸现在的印度居民是近代由印度移入的。 1 885年 ,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并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从那时起便有许多印度人迁居缅甸。在这些移民中 ,有些人是由英国人带往缅甸从事低级工作以补缅甸劳动力的不足 ;另一些人则是羡慕缅甸较高的生活水平而移居的。缅甸曾经是印度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 ,缅甸的印度人从 1 872年的 1 3 .7万人猛增至 1 891年的 42 .1万人 ,高峰时期的 1 93 1年达到 1 0 1 .8万人。但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
试论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的两次缅、印人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原因 ,缅甸与印度两个国家自古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国人民也一直友好相处 ,交往频繁 ,有不少印度人移居缅甸或到缅甸务工、经商。但是 ,在殖民地时期 ,缅甸国内曾经发生过两次全国性的缅甸人与印度人的冲突。一直友好相处的缅甸人和印度人是怎样发生冲突的 ?为什么会发生冲突 ?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拟对以上问题做初步分析。一、殖民地时期缅甸国内两次缅、印人冲突概述殖民地时期 ,在缅甸国内发生了两次全国性的缅、印人的冲突 ,下面分别概述 :(一 ) 1 930— 1 931年的缅甸人与印度人冲突1 92 8年 ,世界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民国时期苗人知识分子族群身份认同观念的考察,探讨在当时呈现的国族体系中,苗人作为少数族裔社群的边界如何被划定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研究结论认为,现代族群边界的变迁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印度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政治格局的时代之变: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印度人民党从边缘成为主流,取代了以世俗民族主义立国的国大党的地位。印度因此正在经历一个民族国家重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聚焦反改宗政治,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目标“印度教国家”进行探析。改宗议题在印度的争议性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超越了国大党与印人党的对立。反改宗的核心,是人口政治。反改宗的立法和运动让人看到的是,“印度教国家”会寻求以包括强制在内的方式,保障印度教社群在人口上的多数以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就此而言,“印度教国家”还处在建设过程之中,联邦制和印度的地区文化-政治多样性,对“印度教国家”的扩展尚起着防御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云南回族向东南亚的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继德 《回族研究》2003,78(2):36-46
约从明末清初开始,由于战争、起义及逃避政治改革等诸多原因,云南回族穆斯林曾先后多次由开辟已久的西南丝路通道迁入缅甸、泰国北部等地,并进而形成两个定居境外的回族穆斯林派生族群———"潘塞人"和"秦和人"穆斯林。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潘塞人"、"秦和人"的迁徙历史、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云南回族迁徙东南亚的历史脉络,为回族学跨境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印度东北部的历史当属阿洪王国的历史.阿洪王国是十三世纪上半叶由侗台语民族之一支的阿洪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地区建立的国家.阿洪人的先民属中国古代"百越"族群,与云南傣族、缅甸的掸族有直接的族源关系.与周边的山地民族相比,阿洪人拥有先进的稻耕农业技术,并由于文字、宗教、政治、军事体制等因素,使其得以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人口比例、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变迁以及内部斗争的消耗,加上英、缅等外部势力的入侵,终于让延续了六百年的王国灭亡了.本文在探求阿洪王国历史的同时也对阿洪人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分析,审视他们是融入还是脱离印度的主流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一个族群而言,有关族群历史的记忆对构建一个族群稳固的身份认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穆斯林网站BBS社群的实证研究,梳理在网络空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中,网络穆斯林社群成员反复提及的历史记忆要素,构建的历史记忆影像及其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
族群认同的变迁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位于广西西南部边境村落的傣人和侬人,从历史上两族群之间界线明晰到今天的"傣侬不分",其族群意识的变迁深深烙上了现代国家话语的痕迹。同时,族群特有的内在文化认知作为一种排异的力量始终在发生作用。本文着力呈现国家语境下傣人和侬人的关系及演变,深入探讨现代民族国家如何通过自身的话语表述将不同文化特质的族群个体纳入到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之中,而当地的族群成员又是如何接受或拒绝这些表述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民的增加,民族国家的边界日益受到挑战。东道主国家在考虑外来移民归化入籍的诉求时,并不总是做出接纳或拒绝的二元选择。一些国家赋予外来移民公民资格,但只给予其"半公民资格"或"差别公民资格"。华人、印度人等外来移民虽然被缅甸政府接纳归化入籍,但并不被给予"完全的成员资格"。缅甸公民法规定,华人是缅甸的"二等或三等"公民,其在政治权利、公民社会权利和公民权利等方面均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作为外来移民,华人享有的"差异公民资格"不仅是对华人个人或群体的不公平,更阻碍了缅甸民族国家的建构和公民国家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移居缅甸的云南回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在云南与缅甸的交往过程中,有一部分云南回族因各种历史原因,主要是经商和躲避战乱,移居邻国缅甸。这些云南籍穆斯林在当地生活奋斗,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沟通云南与缅甸的交往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一个民族群体,这些回族虽然还保持着本民族的许多传统特征,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其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又发生了一些与他们故乡同胞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何平 《世界民族》2002,42(5):50-64
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缅甸历史的论著几乎都告诉我们 ,1 3世纪蒲甘王朝衰落后 ,缅甸本部便被称为“掸族三兄弟”的三位掸族首领所控制。“掸族三兄弟”的后裔先后建立了邦牙、实阶小朝廷 ,不久 ,到他忉弥婆耶时 ,又以阿瓦为中心 ,建立了一个阿瓦王朝。因此 ,从“掸族三兄弟”开始 ,缅甸历史便进入了一个“掸族统治时代” ,而这个时代是缅甸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代或“黑暗时代”。然而 ,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 ,这竟是西方学者在泰学研究领域内制造的一个讹误。如果说过去在国际泰学研究领域一度流行的南诏是泰族建立的国家和今天…  相似文献   

12.
论壮族的族群记忆--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壮族族群现存的为族群或族群中的大多数所共享的记忆形态的历史性考察,以壮族族群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延续为背景,探讨在几千年的历史时空变幻中,壮族族群的集体记忆经历了怎样的传递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族群的自我表象施加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居住着一个被称为“阿洪姆人”的族群,经考证,他们是从中国云南迁去的傣族的一支。阿洪姆人曾经建立过一个统治该地区长达600年之久的王国。在其统治过程中,阿洪姆王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体系。本文拟就阿洪姆王国的政治体制及其特点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和华人族群身份的历史建构过程,重点强调殖民历史、政府角色和政党政治对族群关系的影响。西方殖民势力向马来半岛渗透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套有关族群种类的认知和管理手段。欧洲殖民者将“马来人”土著化,将“华人”他者化。“懒惰”的马来土著和“有用”的华人外来者之迷思便始于那一时期。这种有关族群性的论断被马来政客不断复制,成为他们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最有力的借口。1969年之后,马来民族主义的复兴和非马来人的回应已经令这个国家的族群关系越发分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族群的统一国家,族群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亦是其显著特点。以世居西北的少数民族——土族为个案,可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对历史脉络中的国家观与国家认同意识变迁进行研究和阐述,借以考察少数族群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认同观的建构历程,透视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民族关系的现实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六巷花蓝瑶社区为田野点,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来探究作为大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家权力,在乡土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调查发现,国家权力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上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性、经济性动力,地方族群文化在被纳入全国化、全球化过程中,受国家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17.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8.
撒拉族的族群身份,经历了一个从"番"到"回"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是与清朝的行政体系与法律体系变革密切相关的,在以往撒拉人居住地属于"番"地,所以用"番例"解决内外矛盾,随着清朝的政治扩张,撒拉人居住地变成了"内地",所以解决方式自然以内地律法执行.所以撒拉人的族群身份便转化成了"回"的分支.本文以大量的文献,分析了撒拉族群身份的社会定义与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海外藏人群体中,缅甸藏人既是独特的存在,也是常被忽略的存在。通过几代调查者的文字以及现实生活中缅甸藏人的共同记忆可以大致勾勒出缅甸藏人特殊的历史。现实中缅甸藏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使得“藏缅通道”得以保持畅通,客观上起到了维系中国西藏与东南亚联通的作用。关注缅甸藏人对重新发现并重视西藏与东南亚的关系,以便西藏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