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色列最高法院发起“宪政革命”,正式确立了“犹太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双重属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属性问题再度引起以色列社会的关注。从2011年起,多个不同版本的基本法草案被提交至以色列议会,要求确认以色列的犹太国家属性。经过长达7年的博弈,2018年7月19日,以色列议会以62票对55票通过《基本法:以色列——犹太人的民族国家》。该基本法出台后,在以色列国内外乃至国际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它表明以色列以多数主义统治为特征的族裔民族主义从含糊转向明确、从“事实”转向“法理”,代表着建国七十年以来以色列国家属性的再界定。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东亚的国际劳工移民的动向和原因,并将注意力转移到东亚的国际劳工流动引起的一些政策变化:提高劳动力输出纯收益,重新整合回国劳工,劳力出口的再构建,推进和控制劳动力招募和保护劳工移民.最后做出了一些结论性的预测:越来越多的人到其他国家追寻赚钱的机会及更高质量的生活.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亚太地区经济整合性的增长、交流与传媒系统的扩大和交互联系、教育与培训的国际化、交通的日益简易和方便、收入差异、就业机会以及变化的环境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犹太恐怖主义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与犹太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密切关联,并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近代以来,犹太恐怖主义经历了不断强化的三个阶段:以色列建国前"以暴制暴"的"抵抗型恐怖主义";建国后,犹太恐怖主义开始步入"国家化"轨道;2000年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恐反恐"的"定点清除"不断强化。"定点清除"作为以色列安全政策正式出台表明,以色列业已实现将"以恐反恐"的措施与国家安全战略的有机结合。尽管犹太人恐怖活动的不断升级与巴勒斯坦局势的变化和以色列所处的安全困境有关,但以色列"以恐反恐"的"定点清除"对中东和平进程所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一名犹太基督徒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在作者身上所发生的犹太教与基督教身份之间的张力,并从耶稣、保罗以及早期犹太基督徒身上寻找解决方案,进而消解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历史上的误会与冲突,以及如何从基督教的角度去协同与犹太教的关系。最后,作者陈述了现代以色列国内巴勒斯坦人的现状,并提出作为一个基督徒的正当立场。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自建国后没收了贝都因人在以色列南部内盖夫地区的大量土地,将这些土地犹太化,内盖夫地区的土地权争议与族群矛盾由此催生。与此同时,促进和保障原住民权利的国际组织机构相继出现;多元文化主义加剧了以色列的社会分裂;以色列知识精英不断批判犹太复国主义的霸权政治;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公民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引起关注。在此背景下,以色列贝都因人提出他们作为内盖夫原住民的话语,要求以色列政府承认他们在内盖夫的土地权。政府对此做出相关举措,解决贝都因人的土地权诉求。政府对待贝都因原住民的态度是以色列处理境内族群矛盾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世界民族》2007,2(1):30-38
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阿拉伯两大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本文探析了以色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即表面上的犹、阿两族平等和事实上对阿拉伯人的压迫、歧视、隔离和分化。文章认为,以色列的民族政策造成了国内犹、阿两大民族的长期怀疑和敌视,削弱了以色列的国家凝聚力,损害了以色列的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7.
略论犹太民族的务实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务实精神是犹太民族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了犹太民族的务实精神:犹太教教义中所体现的务实精神、犹太思想家所倡导的务实精神和以色列经济成就中所显示出来的务实精神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戏剧性事件之一,给国际政局以极大的冲击。1948年独立时,这个犹太人国家的人口不超过80万人,其中65万是犹太人,15万是阿拉伯人。到25年后的1973年,犹太人增至275万人,阿拉伯人增至48万人。这期间移居到以色列国的犹太人约有150万人,同时也把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化带入这个新的国家。在迁入的犹太  相似文献   

9.
犹太教、犹太复国主义与以色列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是犹太复国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犹太复国主义是由于犹太人在欧洲遭受歧视和迫害而兴起的犹太民族主义思潮和实践运动。它既反映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广大中下层犹太人在长期遭受迫害之后渴望建立一个国家 ,从而摆脱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的愿望 ;同时又是犹太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 ,在巴勒斯坦进行侵略扩张的产物。没有犹太复国主义就没有以色列。如何处理犹太教、犹太复国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以色列无法回避的问题。一在以色列国建立之前 ,犹太教是犹太人保持犹太特性的唯一选择。犹太复国主义是世俗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的是美国犹太人的五点社会特征:人口规模、地理分布、教育、职业和收入。这五种社会特征不仅对理解美国犹太人的性质非常重要,而且对理解美国犹太人在合众国的影响以及犹太人组织联合行动的能力方面也特别重要。一、人口规模美国犹太人社会,是世界上犹太人最集中的社会。它占全世界犹太人口的40%以上,为以色列犹太人口的2.5倍以上。但从整个美国来看,犹太  相似文献   

11.
外来犹太移民作为以色列构建国家的基石,不仅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推动了新城的建立,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提升了以色列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外来移民的助推下,以色列的城市化先后经历了自发发展与政府推进两个阶段,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数量显著增加,城市布局不断优化,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周博 《民族研究》2023,(4):47-61+136
跨境劳务试点工作的开展除了为我国西南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还促进了邻国劳动力的合理分配,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来华劳工的工作流动性极高,崇左七成越南籍劳工每月至少离职一次,增加了沿边地区跨境劳务系统和边境秩序的不稳定性。本文基于2019年广西崇左市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登记数据,结合实地访谈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和卡普兰-迈耶生存曲线方法,从文化、经济、政策三个维度分析广西崇左越南籍劳工离职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来源地为邻近崇左的越南七省、文化相似度较高的越南劳工离职风险比越南中南部来华劳工低26.5%;从事制造业的跨境劳工离职风险较砍蔗业高两成、较其他以非正式雇佣为主的行业低两成;受有效期仅一个月的务工证影响,跨境劳工每隔30天的离职风险都会大幅提升。为保障长期和平发展,建议采取以下策略提高跨境劳工的工作稳定性:鼓励跨境民族成员从事跨境劳务中介行业,进一步发挥文化相似性的作用;政企协同培养适合制造业的跨境劳工,为沿边地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劳动力基础;适当放宽务工证相关政策,转为采用数字政务、多方协同等方法加强跨境劳工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阿拉伯人是以色列的少数群体,最初为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后没有逃亡的巴勒斯坦人。历经近60年的变迁,以籍阿拉伯人在方方面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无法掩盖其内心难以名状的伤痛。他们处于既无法融入以色列犹太主流社会、又被阿拉伯大家庭所遗弃的尴尬境地。以色列的犹太国性质及所推行的政策是导致以籍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国内处于“二等公民”地位的基本原因。面对未来,以籍阿拉伯人又面临着成为“以色列人”还是“巴勒斯坦人”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14.
美国犹太社团常被定位为团结有力、影响深远的少数族裔利益团体。但是近三十年来,美国犹太人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现代性挑战。他们在教派、世俗化理解、代际沟通、异族通婚、社团组织结构、与以色列关系等诸多方面,分歧日益明显。变化中的犹太人面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尖锐。是坚持还是被同化?是继承传统还是顺应现代化?是保持虔诚还是走向世俗化?是与种族之根以色列同呼吸共命运,还是和当前效忠的国家——美国站在一起?这些都在动摇并解构犹太社团人的团结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巴勒斯坦西部城市希伯伦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奉的圣地,也是近百年来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冲突和争抢的重地。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开启后,历经数轮谈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最终在1997年签署了《希伯伦协议》,据此希伯伦城被割裂为巴方控制的H1区和以方控制的H2区。作为唯一城区内存在犹太定居点的希伯伦H2区则成了巴以冲突的缩影。H2区的巴勒斯坦人不得不忍受来自犹太定居者、以色列警察和军队的多重压力,特别是在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H2区的巴勒斯坦人受到了更为猛烈的攻击。在巴以全面和解还遥遥无期的情况下,以色列如何以积极的姿态去改善希伯伦H2区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状况,以改善其国家形象,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浅析基布兹产生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 ,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两千年流亡史、一百年复国主义史和五十年建设史的犹太国家从建国到现在 ,历经五次中东战争 ,缺乏和平的周边环境 ;同时 ,国内资源短缺 ,水资源不充裕 ,有近一半的国土面积为沙漠或半沙漠地区。然而 ,就是在这种困境中 ,以色列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1 990— 1 995年间 ,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西方国家 (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 )中达到最高水平 ,这几年平均达到 6 %。现在 ,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6万美元 ,在世界上2 0 0个国家中居第 2 1位 ,① 被称作“中东的日本”。众所周知 ,以色列与日本的发展道路是…  相似文献   

17.
德鲁兹人社会约有40万人,散居在黎巴嫩中部、叙利亚南部和以色列北部山区的三角地带。从战略上讲,它是中东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在黎巴嫩有大约15万德鲁兹人(占其总人口的6.3%),在叙利亚不足20万(占总人口的3%),在以色列只有6万(占总人口的1%,但占非犹太人口的8%);从数量上讲,这三部分德鲁兹人是无足轻重的。但若干年以来,德鲁兹人是这三个国家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催化剂,或者说,有时同上述情况相联系,他们具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西凭祥市为田野点,考察来华越南劳工的形成机制及群体特征。越南劳工的跨境行为主要受广西劳动力需求以及中越工资差异驱动。跨境务工则大致可以分为关系恢复期、务工繁荣期、合作转型期三个阶段。凭祥的越南劳工具有9成来自北部或山区地区,跨境民族数量大,男女性六四分,青壮年占7成,文化水平偏低等特点。本文发现中越跨境劳务合作政策实施后,边境地区的跨境务工秩序得以形塑,两侧人口有序流动,跨境组织方式逐渐正规化、商业化,跨境务工群体也更为多元。越南工人到中国边境务工,不仅再生产了区域文化,也再生产了全球化下劳动力流动的秩序和社会结构本身。  相似文献   

19.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商品本身。劳动力作为商品,是用报酬购买到的一种工作能力,是一定时间内存在在活的人体内,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要运用出来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依存于人类自身,不能脱离于人身而存在。劳动力市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作了解释,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它。归纳起来,劳动力市场概念应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要素的交换场所,即劳动力生产要素供需双方见面并相互选择的场所,这是最直观的理解,这也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拉菲尔·以色列利(Raphael Israeli)是近年来对中国穆斯林研究关注颇多的一位以色列犹太学者。在其代表作《穆斯林在中国文化冲突研究》(Muslims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LondonCurzon Press,1979)中,提出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互相遭遇,其衍生的问题从涵化到对抗依次排列,可以分解为包含三个阶段的文化演变过程。本文就该书作一扼要评述,认为作者对穆斯林在中国的历史、回族文化的结构性矛盾、回民起义等问题作了新颖的、启发性的解释;同时由于作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有限,没有到中国大陆做过田野调查,其理论构想与回族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