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雪红 《民族学刊》2018,9(5):29-37, 104-106
民族学/人类学是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研究,但是最为日常的排便或上厕所行为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中却是缺席的。尤其是人类学家自己如何在田野中解决这一问题,极少出现在他们公开出版的著作中。然而这一最为学者所忽略的现象,却与社会结构、宗教仪式、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洁净观念等诸多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厕所问题逐渐受到国外人类学界关注。这有赖于斯加克?范德吉斯特的研究和“后现代研究”期刊的呼吁。厕所问题是三江源生态移民社区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回顾在田野调查中的厕所体验,同时呈现了移民社区内的种种厕所问题,以期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并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为“厕所革命”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2.
言及人类学的田野作业 ,从事文化人类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 ,有人将之比为殉道者的血之于教堂 ,有人比之为实验室之于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无论做何比喻 ,均强调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 ,田野作业是这门学科的生命所在。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B .Malinowski)说过 :“除非你与异文化部落的人们唇齿相依地住在一起 ,并能很流利地说他们的语言 ,否则你就不能称为专业的人类学家。”① 田野作业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乎研究的有效性 ,所以 ,如何从事田野作业就成了人类学家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美国人类学家P·佩尔托…  相似文献   

3.
庄雪婵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5,6(3):72-78,125
庄雪婵副教授在访谈中谈到了其作为一名法国人类学家在中国进行田野实践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她深受法国人类学结构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路易。杜蒙的影响,她运用杜蒙的“个人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与“整体”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提出,在中国,虽然现代的音乐活动(如摇滚乐队)和传统的音乐活动(如“京剧票友”)在风格上截然不同,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另外,她也根据自己的跨文化研究经验,指出一个人类学家在田野中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理性的思维,并做到不以自己的文化来衡量“他者”的文化。同时,她也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急速消逝表现出了一个人类学家的忧虑,她呼吁人类学家应该尽快到乡村把这些濒临消逝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现在使用的田野调查方法 ,主要是西方人类学的传统方法。在 2 1世纪 ,如何提高田野调查的质量和水平 ,如何使田野调查更加科学化 ,是当前人类学民族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一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摩尔根是 1 9世纪与所研究的对象直接接触过的少数人类学家之一。他曾多次访问北美印第安人居留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过 ,1 9世纪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 ,大多都不从事田…  相似文献   

5.
马歇尔·萨林斯是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所出版的著作非常丰富,《历史之岛》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人类学研究范围广泛,主要涉及新进化理论、历史人类学以及西方本土文化研究等方面。萨林斯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人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学者对其历史人类学和西方本土文化研究提出了质疑;国内学者则针对萨林斯的结构与历史的研究以及民族志写作,做出了一系列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丁苏安 《民族论坛》2013,(6X):22-30
马歇尔·萨林斯是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所出版的著作非常丰富,《历史之岛》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人类学研究范围广泛,主要涉及新进化理论、历史人类学以及西方本土文化研究等方面。萨林斯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人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学者对其历史人类学和西方本土文化研究提出了质疑;国内学者则针对萨林斯的结构与历史的研究以及民族志写作,做出了一系列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刘华 《民族学刊》2017,8(6):23-29, 102-103
本文从利奇与费孝通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论辩出发,尝试性地分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定义”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释”性特征对西方人类学与中国早期人类学的不同影响,认为中国早期人类学家即便曾采用西方人类学的某些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式,由于在对待这门学科的前在立场及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人类学的学科实践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即中国早期人类学家把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来重新注释、解释整体性观念下的“中国”——此“中国”并非仅仅是民族国家系列中“一国”的政治地理概念,它还包含着从自身历史与文明中承继而来的对生命及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相似文献   

8.
夏循祥  杨丹禾 《民族学刊》2022,13(5):67-76, 138
当代人类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局面,田野作业与民族志受到诸多质疑、反思与挑战。“深度”成为人类学与其他学科民族志之间的标志性差别。人类学的“深度”,涉及田野作业的深度和民族志文本的深度这两方面,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田野参与的深度、社会理解的深度、材料描写的深度、材料解释的深度、理论挖掘的深度。其中,前两者考量的是民族志者在田野作业过程中经验材料的收集,针对的是田野作业者作为主体所获得的主观知识。而后三者涉及民族志写作和理论思考的深度,是针对读者如何判断、理解民族志写作而言的客观标准。但作为学科的人类学,超越田野作业和民族志,在于文化批评和反思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天·地·人:古代观念的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之一:天象与人类学李约瑟《中国科学与文明史》这部巨著中有一卷是谈中国的“天学”和“地学”的。他用的概念很中国化,“天学”、“地学”,与西方的天文学与地理学,虽有关系,却很不同。我以为李约瑟因此堪称世界上最重要的汉学人类学家。我的说法,不是没有根据。记得十几年前,英国出版一本叫做《数字的人类学》①的书,其出发点,便是李约瑟对于古代中国数学的研究。研究认知、知识、宇宙观的人类学家,都离不开研究文化中的数字,因而,《数字的人类学》这本书,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我认为李约瑟的著作,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值得人类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音乐人类学一个主要概念.当前,音乐人类学对语境问题的否认和忽视,已成为自身生存与创新的根本性障碍.只有充分理解人类学与音乐学的理念,分析传统与现代话语中的理论预设,才能积极地为人们寻求新的理论、新的理解拓展道路.人们通过对语境的反思和探讨,增强了音乐人类学家对音乐人类学语境的认识,使音乐人类学语境向更为合理与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田野工作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人类学学科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不断地反思与完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田野工作还面临着新的方法、技术和理念。而对于中国人类学研究者来说,十分有必要重新思考我们在原来的西方概念下所做的田野本身是不是缺少一种关于主体意识的讨论,缺乏对于"我"自身的问题与研究对象自身的问题之间的互动的探讨?为此,本期特别推出主打栏目"田野意境",反映中国人类学研究者对田野工作的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粗略分析与梳理,认为注重田野调查、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法律文化资源,注重法律文化“一体”与“多元”并重是今后法律人类学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学研究超越其传统领域的能力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本土”人类学和人类学家显然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正在形成中的阿拉伯世界内部的人类学在国际学术探讨中的影响依然非常有限,即使这些讨论与这一地区直接相关时,也不例外。各种不同的因素导致了这种交流和相互取长补短的低水平。这种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各种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妇女月经的相关知识、处理方式以及看待正常与否的标准在不同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弗雷泽开始,不同派别的人类学家都曾关注过月经禁忌的跨文化研究,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月经污染问题的争论中。随着人类学田野研究的不断深入,月经禁忌的普世性问题受到了质疑。为了抗衡精神分析学派固有的偏见,人类学家的月经研究范式及其理论建构都明显受到了女性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出现于20世纪初,主要以1898~1899年托列斯海峡(Torsestrait)探险为里程碑。这次探险由英国人类学家A二C.哈顿(A.C.Haddon,1855~1940)领导,它使人类学家有了与土著民族直接接触的机会。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鲍丘斯(FranzBoas,1858~1942)在美国人类学中也使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马林诺夫斯基(B·Marinowski,1884~1942),在南太平洋初步兰岛(TrobriandIsland)的调查和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teBrowr,1881~1953)在澳洲、非洲等地的调查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推向了高峰。此次笔者参加的…  相似文献   

16.
李彬 《民族研究》2002,(5):46-48
传统的民族志很少谈及调查者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经历 ,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个人的主观色彩 ,突出民族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事实上 ,任何田野调查都是调查者所代表的社会文化与被调查者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一种接触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田野调查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田野”。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之后 ,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很大的社会变迁 ,我们的调查也面临着“田野”的新挑战。几年前 ,笔者随一个课题组到某朝鲜族农村进行调查就有一些新的感受。(一 )田野进入方式进入田野是人类学、民族学开展田…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主要以人类自身的生物属性及文化、社会特性为研究对象 ,强调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并通过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深化对社会变迁的理解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文化的沟通。《亚诺马莫———文化人类学的个案研究》(Ya,nomam —CaseStudiesinCulturalAnthropology)是一部研究亚诺马莫文化的专著 ,作者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拿破仑·A·查根 (NapoleonA .Chag non) ,1 992年由霍尔特、莱因哈特和温斯顿公司 (Holt,RinehartandWinston ,Inc .)出版发行。这是该书的第四版 ,前三版分别于 1 96 8年、1 …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逝世35周年的祭辰。这位在人类学理论与民族志写作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的女学者,也是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实践先驱与学术奠基者1936—1939年,米德与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在巴厘岛进行田野考察,以拍摄电影和照片的方式,从事当地文化资料的搜集工作,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美人类学界最为重要的一次影像民族志实验。在20世纪60—70年代,米德更成为人类学的新分支学科——视觉人类学的倡导者与助产士,她撰写的论文《文字学科中的视觉人类学》是该学科在创建之初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一篇学术文献。  相似文献   

19.
海外民族志研究者与对象国的本土学者进行交流所产生的文化间性,具有深刻的民族志寓意。文化间性在这里具体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本土人类学家的生命体验、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将是人们所要研究的社会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能由民族志文本来呈现。其次,与本土人类学家的知识交流将在人们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并由此产生对于国际人类学话语权威的反思和解构,这构成了海外民族志的重要知识论背景。跨界研究将不再是"帝国人类学"所代表的把政治与知识上的优势强加给对方,而是意味着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意义。对于内部视角的重视,多视角的形成以及交流后产生的互文效果应当是构建世界人类学这一学科认同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武小林 《民族学刊》2020,11(2):91-96, 141-142
对于影视人类学家来说,在影像记录方面,摄制人员在题材和田野点的选择上,甚至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上,应该接受人类学家的指导和帮助,在追求影片的美学价值时,一定不要放弃对真实的探究,才能做到以镜头存录当下国家的档案。同时,文化不仅只是记录,还需要传播,既客观真实又好看可观的人类学影视片,无疑是传播的好媒介。一部好的人类学影视片一定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是人类学家与影视学家协作的结晶。好的人类学影视片不仅有史料和文献价值,它还应该具有传播价值。在艺术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影片真实更接近真相的本质,这是人类学纪录片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