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黎民歌是冀东民歌,与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冀东喇叭曲,以及东北二人转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相互借鉴、影响、交融、渗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唱腔特色。文章从润腔、声腔、衬腔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昌黎民歌的唱腔特色。  相似文献   

2.
以唱腔音乐的发展为线索,以唱腔的合流为标准,京剧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孕育、确立、成熟三个时期.在三个时期中,涌现了"前三杰"、"后三杰"、"梨园三杰"、"四大名旦"等一大批对京剧艺术形式确立、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演员,以及对唱腔音乐进行充分改造的京剧音乐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范晓君  李琳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4):58-62,66
粤东与赣南接壤,同属客家人聚居区,历史上采茶歌舞的交流频繁.而近代、现代、当代粤东采茶戏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极大.现代粤东采茶戏《乌云下的歌声》主要唱腔的主题旋律均来自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对现代粤东采茶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对赣南原采茶戏曲调的运用;二是将几首原曲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曲调;三是探索板式变化,发展音乐.《乌云下的歌声》的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采茶戏过多套用现有曲调的做法,使原本“歌舞性”音乐唱腔具有“戏剧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民间口头艺术形式之一。然而,学界有关乐亭大鼓的学术积累比较稀少,相关乐亭大鼓的文献史料也并不丰富,导致乐亭大鼓的源流关系研究始终未能厘清。本文基于各种类型民间资料的互考互证去厘清乐亭大鼓历史源流中关于乐亭大鼓和乐亭调朦胧不清的关系,并思考过往被音乐学界所忽视的散落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的“民间文献”之于音乐学术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唱腔音乐的发展为线索 ,以唱腔的合流为标准 ,京剧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可以划分为孕育、确立、成熟三个时期。在三个时期中 ,涌现了“前三杰”、“后三杰”、“梨园三杰”、“四大名旦”等一大批对京剧艺术形式确立、发展 ,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演员 ,以及对唱腔音乐进行充分改造的京剧音乐艺术家  相似文献   

6.
在汉剧艺术中,京胡伴奏与唱腔是融为一体的,京胡伴奏音乐是唱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京胡伴奏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不仅对京胡伴奏自身规律.而且对京剧表演、演唱风格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汉剧京胡的音乐形态这一视角进行初步分析与研究.结合音乐实例进行微观分析,阐释其音乐形态特点;分别从其过门音乐、托腔音乐这两个进行概述和梳理.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土司戏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戏曲兴盛时期,由于保存完整且又具有民族特色,因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土家族土司戏曲音乐在调式音阶、旋律进行、曲式结构、唱腔等方面与其它戏曲音乐不同,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吉家营地台戏表演形式古朴、原始,音乐唱腔简单、独特,并且还伴有相应的仪式程序;本文从地台戏手抄本入手,结合其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对抄本的外观形制、剧情梗概、故事本源、创编手段、剧本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考证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统治兴盛时期,在土司制度下,"三棒鼓"在表演、内容、结构、音乐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保持了土家族传统特色,后来又融合了土家族戏曲、民歌等素材,逐渐形成具有土家特色的说唱艺术。明清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制度为土家族"三棒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土家族"三棒鼓"的革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戏曲音乐由唱腔(声乐)和伴奏(器乐)构成。虽然,伴奏是唱腔的辅助,但是,在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化生出极其有趣的伴奏——器乐的声乐性、唱腔——声乐的器乐性自然生态现象。古老的属于弦索腔系的柳子戏唱腔便独具典型的器乐性特点,这是一很值得探讨而以往未见涉及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提起北京琴书这门曲艺形式,爱好曲艺的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关学曾老先生,关学曾这个名字已经和北京琴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没有关学曾先生就没有北京琴书,是他在原先单琴大鼓的基础上,在唱腔、板式、表演上大胆改革和创新,正式创立"北京琴书",并得到曲艺界普遍认可的。现在已经83岁高龄的关老仍然是声如洪钟,思维清晰,神采奕奕,使人不禁感叹: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的黄梅,成熟于皖地安庆。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小戏,从简单的样式发展到以表现众多人物和生活内容的大戏,其唱腔音乐的变化方面在黄梅戏唱腔音乐中最为突出。早期黄梅戏是以曲牌体为主的花腔小戏,5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具有板腔体特征的"主调"唱腔。这些唱腔包括平词、火攻等板腔化了的声腔,最终占据了主要地位。本文针对黄梅戏"主调"中的板腔体唱腔,从基本板式类型、专用板式类型、过腔板式类型、派生板式类型几个方面论述黄梅戏唱腔音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板式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探索曲牌(腔)体向板腔体的演变,并通过具体谱例来阐明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3.
秦腔由于历史悠久,因而在内容及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在戏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西北地区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弥补国内对秦腔文化艺术研究的缺陷,使秦腔文化不再仅限于地区传播,文章将论从"史"出与论从"心"出相结合,从音乐的视角对秦腔艺术进行探讨,对其唱腔、唱词及舞台表演方面进行剖析,并在西北人土特征中探寻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作用,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秦腔艺术。  相似文献   

14.
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同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民俗密切相关。胶东自古为富庶之地,现在仍遗存一些清末民初的民居,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与装饰特点既受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也融合了外地的一些建筑元素,其中的木雕、砖雕、石雕技艺尤为精湛,最能体现胶东的建筑民俗风格,而蕴含其中的民俗特征也尤为突出。本文从实用性、审美性和民俗性三个方面对胶东民居建筑与装饰的特点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15.
盛行于东北大地的“二人转”,是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走唱类曲艺形式,至今大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它的音乐唱腔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而构成,高亢火爆,亲切动听。它的舞蹈是来自东北大秧歌,并吸收了民间舞蹈、武打成分,以及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但是,这么个令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种却时运不济,由于跟“色”沾点边,难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6.
"二都戏"是浙江省庆元县的一个历史剧种,其唱腔分类有三种:即京胡戏、横箫戏、毛胡戏."二都戏"的表演风格朴实粗犷,舞台表演形式和演唱程式具有明显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7.
徽州目连戏、南陵目连戏与东至目连戏是安徽境内的三支主要目连戏。文章从音乐体制、声腔、音乐发源和戏曲曲牌方面对三支目连戏的唱腔音乐程式分别进行解析,并阐述了三支目连戏唱腔音乐程式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音乐唱腔、语言道白,行当表演,乐器伴奏四个方面分别对阴险坠子戏的艺术特色进行阐述。对音乐唱腔的主体唱腔,辅助唱腔,其它唱腔的具体分析;对行当表演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描绘;语言道白,乡土化,口语化的介绍;乐器伴奏自创和借鉴的组合等都分别进行详细论述。旨在使大家对乡土气息浓郁的坠子戏,进一步了解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19.
湖北大鼓形成至今已约有一个半世纪,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体制。[四平调]是其基本的唱腔曲调,以五声徵调式为调式的基础。湖北大鼓有其独特的鼓板点子,它是由鼓和板不同的打击方式组合起来的节奏型。当地方言的语言节奏、音调是影响该曲种唱腔音调的重要因素。唱腔风格具有鄂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吟唱风格与民间似说似唱的生活音调一致,平和的唱腔与低、降方言的语调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20.
第一部分在唱腔音乐方面,通过典型唱段音乐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京剧唱腔音乐的设计要突破传统程式化的模式,坚持唱腔音乐紧密配合戏剧情节的展开和塑造人物形象为基础。第二部分在幕间音乐和对话音乐方面,要紧密配合剧情和戏剧情节,使幕间音乐和对话音乐成为京剧整体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吸收和借鉴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经验是京剧音乐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京剧舞台必将呈现出传统京剧、现代京剧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