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2.
第六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国际学术会议2014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召开,来自中国、越南、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缅甸等60余名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本次年会主题是"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大会就"族群历史与文化""东南亚华人研究""跨国民族研究"等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图为大会会场  相似文献   

3.
源自古代中国文化的土地神观念,虽经历了各种演变,但至今仍是华人社会传统宗教系统的主要成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大伯公、拿督公等崇拜,就是土地神观念的文化延续与区域性变革,分析这种延续和变革,可以把握当地华人和非华人本土传统间之宗教观念上的互动关系。而要明白现今东南亚华人的土地与圣迹的神祗之信仰,其分析须置于华人社会土地神观念的发展脉络之中。忽略了这个历史脉络的分析,可能会引致误导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喀麦隆创业的中国大陆移民称为新华商。基于30个案例的深度访谈资料,本文运用机会结构与族裔特征互动模型分析喀麦隆新华商的在地适应与创业策略。研究发现,面对喀麦隆市场开放、国家鼓励外来投资和工业基础薄弱等机会结构,新华商在创业时不仅充分利用了中国轻工业生产与出口的优势,而且还动用了喀麦隆华人社团的强大支持等族裔资本,形成了跨国连接与在地镶嵌两大创业策略。而发展在地社会网络的同时不寻求国籍身份转变、不融入本地社群可以界定为新华商群体的最重要特征。喀麦隆新华商的创业实践反映出“南-南”移民流动框架下国家关系具有平等互惠性,进而使移民跨国创业行动有了更大的策略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5.
对国外清真食品管理的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立法计划,国家民委承担了国务院《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起草工作。由政法司田联刚副司长担任团长的国家民委东南亚清真食品管理立法考察团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清真食品立法及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穆斯林绝大多数为马来人和印尼人(东南亚华人延用旧称“回教”),新加坡约46万,马来西亚约1600万,印度尼西亚约1.8亿。其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即穆斯林国家,印度尼西亚还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王俭平  瞿萍  许蔓 《民族学刊》2023,14(4):79-85, 143
“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启动的同时,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具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成立,试图依托自身的生物霸权与技术优势以对冲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拓展。伴随着“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持续扩张,各类生物组织与病毒实验室林立于我国西部周边,不仅加剧了边疆地区面临的生化安全风险,同时也会在政治渗透中日益毒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互信基础。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安全研究过于内向聚焦,缺乏“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全球安全意识,即使是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没有认识到沿线国家对于生物安全治理需求的迫切性。对此,本文着眼于美国“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组织建设进程,研析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渗透与扩张能力,由此透析我国西部边疆以及“一带一路”可能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与政治冲击,从而弥补目前国内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7.
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伴随人口流动而出现的适应问题也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共同探讨的焦点议题。本文以活跃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场中的华商成长历程为个案,对当今非传统移民国家少数族群的适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面对非移民传统国家“有限宽容”的生存环境,作为跨国经营活动的行动主体的华商依托特有的关系网络与社会结构,形成了由家庭式经营与“同乡同业”策略支持起来的群体经济,并采取“积极融入又保持距离”的策略与市场内外的活动主体展开交往。研究发现,虽然永久定居俄罗斯较为困难,但是“旅居”中的华商已成为当地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商的行动不仅挑战了旧有的“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适应模式,还凭借中国商品将中国引入世界、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经济连接与文化交流,并为审视中俄关系的发展走向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8.
试析马来西亚独立后华人社团与华人文化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社团是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要继承者、发扬光大者。和许多国家、地区一样,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早期华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来西亚独立后,面对政府政策对马来民族的偏袒,华人社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维护华人文化的发展权益,保护并发展华人文化。本文试图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后,当地华人社团对华人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一、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与《国家文化备忘录》马来西亚独立后,政府实行的国家政策逐渐呈现偏袒马来人的种族主义色彩。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提出文化政策三原则:土…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战略在给我国边疆地区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大了边疆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国家主义”倾向、政府属地化管理、社会有限参与等为特点的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模式难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下边疆非传统安全的跨域性、流动性和复杂性特点.因而,区域化的跨域治理模式就成为“一带一路”中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应然选择.跨域治理模式主张通过跨国合作、政府间协同、多元主体协作网络构建等途径,推动形成跨国家、跨区域、跨组织的边疆非传统安全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 ,也是离中国本土最近的地区。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生活中 ,东南亚华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东南亚华人之所以长久地关心中国的前途 ,支持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参与中国国内的政治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 2 0世纪初兴起了华人民族主义。一般而言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观念 ,“它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一种热爱和忠诚 ,对民族统一、独立和强大即生存和发展的追求和理想”。① 本文所讲的民族主义 ,是指由民族意识唤起的对本民族的感情、态度等 ,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本文主要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内部关系几个方面简要分析新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发展特点。一、政治参与1.政治参与的时间、阶段。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政治参与早在二战前即已开始,一方面参与中国国内的政治事务,因为当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华侨、华人的研究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涌现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其中,韩方明博士在其论著《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以马来西亚为例阐释了“华人三重性”即中华性、本地性、国际性的基本内涵。他提出的“华人三重性”理论使笔者深受启发。他指出:“华人三重性是对海外华人本质特征的一个理论表述……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国家华人问题的共性和个性。”①而目前学术界多侧重对同一地域不同国家的华人进行比较研究,尚未有人将“华人三重…  相似文献   

13.
华人企业一般上都难逃“富不过三代”的命运,但一些中国和东南亚的华人老字号企业却能打破这宿命.马来西亚的中药店老字号.“余仁生”自1879年创业以来现令已进入第四代经营.其创办人,余广于1876年下南洋谋生时随身携带了一批中草药和世代累积的中药知识,没想到这竟成“余仁生”的创业基础.他当时在霹雳州务边的小镇上开设了一家药材店,想凭着自己的中药知识解救被鸦片荼毒的华人矿工.药店取名“仁生”,意喻为“仁泽众生”,由于店主济世为怀因此“仁生”很快便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其子余东璇为了缅怀父亲,毅然在店名前加上自己的家族姓氏,改为“余仁生”.“余仁生”在余东璇领导下迅速打出名堂,其业务除了扩展至马来西亚各地,亦进驻新加坡和香港市场.八十年代后期马来西亚的中药行业风光不再,成为夕阳工业.其第四代接班人有感中药行业必须转型方能走出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所以“余仁生”于1989年开启了传统中药店转型至现代保健自营连锁店的大计划.其转型计划成功让“余仁生”获得新的生命和持续发展,并在新加坡和香港两地上市.这老字号的成功可说是其经营者善于利用传统中药品做新市场的生意,把产品焦点放在生活化和方便化,如其保健礼蓝可用作送礼,让更多顾客能接受其产品.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传统中药店之老字号在激烈市场竞争的过程如何转型和变革以迎合现代人的需求,使其企业达到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有3000万左右的海外华人,其中80%居住在东南亚,10%左右居住在美国。东盟四国(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平均不到居住国总人口的10%,而其经济实力却超过了东盟四国私人经济总量的50%。美国的华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然其科技水平居全美各族之冠。在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一些东盟国家爆发了规模不同的迫害华人的骚乱。经济实力较强的华人为自身安全和经济发展前景计,较可能选择向同族人聚居的香港、台湾移动,以分享“两岸三地”稳定发展的经济成果。也有可能向民族关系比较和谐的美国移动,以使华人资本与美国华人科技力量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一部分华人选择信仰伊斯兰教,加入马来族群,这种身份转换从表面看是经济利益驱动所致,即他们希望借助族群身份的转换享受国家给予土著的优惠政策;然而,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转换实际上呈现出一种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断裂和冲突。一方面这些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著族群,一方面他们又与土著不同,这个悖论揭示出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身份转换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也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年改革了其教育政策,2002年5月公立大学录取新生首次采用以成绩为标准(绩效制)而不是按民族配额为标准(固打制)的办法,结果出人意料,在马来西亚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政府实施绩效制的缘由,最后就马来西亚华人对受教育权利的抗争及其前景做了预测,认为绩效制是马来西亚政府为提高马来人的素质而采取的措施,对华人争取受教育权利也是一种机遇.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 ,英国殖民政府和马来亚 ① 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采取种种政策措施 ,对华人社会加强了统治。这些政策措施并不都有利于华人社会 ,许多政策措施对华人既不公正 ,也不公平 ,更不合理。为此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方式和途径 ,争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作为华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逐渐积极参与政治 ,投身于维护华人社会和自身权利的活动中。经过政治活动的锤炼 ,华人社团日益成熟、完善起来。一、兴 起1 94 6年 1 2月下旬 ,英国殖民当局公布了马来亚政制的蓝皮书。蓝…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比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和谐得多 ,其原因主要在于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不如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那么强烈 ;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比较宽松 ;马来西亚拥有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 ;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局势比印度尼西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华涛 《回族研究》2001,(4):39-40
1995年 3月 1 2 -1 4日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文明对话 :伊斯兰教与儒教”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简称“回儒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马来西亚国内有约千人参加讨论会 ,一些国际知名学者也应邀出席。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 ,儒教被认为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信仰 ,所以回儒对话实际上就是伊斯兰教文化群体与中华儒家文化群体的对话。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次举行如此规模的文化、宗教对话会议 ,受到马国内各界的重视和欢迎 ,同时会议虽然不是政府出面组织的 ,但政府的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言 ,使会议具有了明显的官方合法性。马来西…  相似文献   

20.
对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变化作了进一步梳理,认为协调和平衡马来人与华人的利益之争从而实现种族和谐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