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喀麦隆创业的中国大陆移民称为新华商。基于30个案例的深度访谈资料,本文运用机会结构与族裔特征互动模型分析喀麦隆新华商的在地适应与创业策略。研究发现,面对喀麦隆市场开放、国家鼓励外来投资和工业基础薄弱等机会结构,新华商在创业时不仅充分利用了中国轻工业生产与出口的优势,而且还动用了喀麦隆华人社团的强大支持等族裔资本,形成了跨国连接与在地镶嵌两大创业策略。而发展在地社会网络的同时不寻求国籍身份转变、不融入本地社群可以界定为新华商群体的最重要特征。喀麦隆新华商的创业实践反映出“南-南”移民流动框架下国家关系具有平等互惠性,进而使移民跨国创业行动有了更大的策略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2.
族裔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可以理解为宗族或家族;在西方语境里,族裔指的是以种族、语言、宗教、部落或阶层等要素为归属性的群体;族裔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延伸,其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其研究应得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我国学术界主要从世界民族问题研究和美国国别问题研究两种视角出发,观察和分析美国复杂多变的族裔现象与族裔问题。通过回溯与梳理我国学者在上述两大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对美国族裔问题研究,仍需要从深度和广度拓展研究领域,尤为需要加强对美国族裔最新情况的追踪了解、调查美国形形色色的族裔社区个案以及开展深层次地分析美国的移民和族裔政策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李其荣 《世界民族》2001,12(3):34-41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近三十年来美国华人新移民的经历证明,他们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坚韧和毅力在新的国度生存,并取得显著成就,而且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掩盖了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美国人在美国面临的社会压力、种族歧视等现实问题,忽视了华人在取得成功背后的艰辛、苦涩和面对不公正时的孤立无援.“模范少数族裔”之说不仅误导美国公众,而且是对华人及其他亚裔美国人的变相歧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美国华人中文学校和华裔辅助性教育体系的研究,论述族裔特性如何创造社会资本,使族群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形成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的策略对抗不利的社会环境,并解释族裔特性以及由此派生的社区力、社会资本对华人移民的社会适应及后代教育的影响方式和溢出效应.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族裔组织对华人移民后代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但在于推崇教育价值观,还在于使这种价值观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对族裔特性不应只从结构或文化方面去探讨,而应围绕族裔特性、族裔社区的内在因素以及主流社会的结构性因素之间的互动过程和结果去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社会分工多样化及人口聚合的结果,并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聚集和流动的特性造就了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也带来了城市族裔成分的多样化。不同的族裔在城市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网络与居住格局,从而影响着城市的族裔关系和社会整合。新加坡以公共住房政策推动族裔混居,实现了各族裔和谐共处。虽然国情迥异,但这种由国家推动的"族裔互嵌"方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上语言最多样化和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语言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过程中,印度政府秉承“承认”“包容”和“团结凝聚”等理念,通过推行宪法框架下的“第八附则”“语言建邦”“三语政策”等一系列构筑国家认同的策略选择,最终将语言多样性化解为印度国家认同的力量和土壤,实现了“两种认同”的和谐共生。印度构建国家认同的独特范式,将其内部貌似“松散”的语言文化多样性,凝聚成为一种“互嵌式”的团结,客观上造就了“印度式团结”。正是这一独特范式,成就了印度“崩而不溃”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8.
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城市融入模式对于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殊为迫切,族裔特色经济模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本文梳理国内外研究,在界定族裔特色经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田野调查资料,总结族裔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融入中的现实表现,并基于此探讨族裔特色经济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实现城市融入的作用。本文认为以族裔特色经济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模式对于他们实现城市融入确有其效且广泛适用,并且有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实现城市融入中保护其民族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民俗学拥有大量与移民—族裔及其民俗传统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移民研究的早期阶段,美国民俗学者主要以关注遗留物与口头传统为主,而在美国民俗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后,逐渐形成了以"经验"、"过程"与"认同"为关键词,以及以"什么是美国的民俗"为核心问题意识的研究传统。本文通过对美国民俗学移民研究成果的梳理,一方面肯定了民俗学在移民研究方面具备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国民俗学应加强对包括美国民俗学在内的世界民俗学界的移民研究的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华外国人数量倍增,在一些贸易热点城市形成一些外国人社区.本文以广州的小北非洲人社区为例,探讨该社区生成的原因及演进逻辑.非洲人社区形成及演进的逻辑路径体现为:基于族裔性的链式迁移和聚群居住而形成的群体聚居;基于族裔熟人网络而形成的族裔经济共同体;以及族裔共同的生活、文化等前提下形成的生活、文化共同体;并在这一系列共同体基础上,非洲人在广州的小北地区形成了社区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周涵 《民族论坛》2012,(12):5-10
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是跨界民族认同的基本组成部分,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分别忠诚于不同的对象,并在不同的族裔群体成员中形成不同优先性组合,从而导致认同差异。厘清和认知跨界民族的认同组成与本质,是正确施以认同调控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通常把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区分为公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并把法国民族主义作为前者的典型.事实上,这种对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界定只适用于近代前期(1789-1870年),而在近代后期(1870-1914年),法国则经历了一个从公民民族主义向族裔民族主义过渡的理论蜕变过程.在这一蜕变过程中,"我"族裔与"非我"族裔的对立逐渐成为近代法国内政、外交的主题之一,最终导致法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3.
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伴随人口流动而出现的适应问题也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共同探讨的焦点议题。本文以活跃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场中的华商成长历程为个案,对当今非传统移民国家少数族群的适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面对非移民传统国家“有限宽容”的生存环境,作为跨国经营活动的行动主体的华商依托特有的关系网络与社会结构,形成了由家庭式经营与“同乡同业”策略支持起来的群体经济,并采取“积极融入又保持距离”的策略与市场内外的活动主体展开交往。研究发现,虽然永久定居俄罗斯较为困难,但是“旅居”中的华商已成为当地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商的行动不仅挑战了旧有的“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适应模式,还凭借中国商品将中国引入世界、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经济连接与文化交流,并为审视中俄关系的发展走向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少数族裔优惠政策肇启于国内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发展不平衡,以及由此诱发的社会动荡和国家撕裂。为纠正这种社会不公,美国在"肯定性行动"中实施了包括就业扶助、教育促进、企业扶持和政府合同支持等一系列扶持少数族裔的优惠政策,客观改善了少数族裔的处境。但这些政策中基于族裔身份的区别对待,冲击了美国所追求的"无肤色社会"、"无(民族)集团宪法"的自由主义社会价值,受到了来自社会与国家的双重牵制而几近消停。在有关少数人保护不断加强和少数人身份特殊对待已成为国际人权共识的后"肯定性行动"时代,美国"色盲"族裔政策面临着价值困境和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15.
王宇翔 《世界民族》2023,(3):112-126
1980年以来,洛杉矶的华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开始参与地方选举政治,并进入了市议会。在此基础上,华人精英又分别在2001年和2009年进入了州众议院和国会众议院,并在州议会和国会连续传承至今,洛杉矶华人参政形成了从市政府到州议会再到国会的完整链条。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精英固然起到了箭头作用,但也离不开华人在1990—2021年间四次重划选区的努力。通过历次重划选区,华人逐渐划出了一个亚裔占多数的州众议院选区,并以其为基础,划出了一个亚裔是第一大族裔的国会众议院选区,为华人进入州众议院和国会,以及保持其席位在华人内部传承奠定了选票基础。华人通过积极参政,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华人的族裔性得到了美国社会的认可,也突破了亚裔不问政治的所谓“模范少数族裔”形象。  相似文献   

16.
美国第一个非洲裔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白人主流文化社会控制力下降、出现"族裔认同"这一文化取向的背景下诞生的,是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与非洲裔、其他各少数族裔长期融合的历史性成果。奥巴马当选是美国选民对"族裔认同"这一新的文化取向的认同,是对政府促进这一文化取向的"授权",将有助于美国构建"一个社会"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瓯骆族裔聚居区山岭连绵,沟壑纵横,雨水丰沛,林木茂盛,由此决定了瓯骆族裔的家居环境必须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瓯骆族群大多依山傍水择地而居,木结构的房屋、鼓楼、桥梁成为典型的建筑样式。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的瓯骆族裔村镇社区呈现悲喜交织的多元化发展态势,重新建构瓯骆族裔村镇家居文化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主义对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主义关注的核心焦点是族裔文化多样性和族裔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的问题,它的发展过程就是对族裔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的建构过程。贯穿多元文化主义建构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逻辑始末的线索就是族裔少数群体的三重身份问题:差异公民身份是多元文化主义建构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事实基础,公共公民身份是建构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政治逻辑,而文化成员身份则是建构族裔少数群体权利的道德空间。族裔少数群体权利不仅保护了群体内的个人自由,而且还可以促进群体间的平等关系,它是对公民权利的有效补充。多元文化主义建构族裔少数群体权利具有突破性的积极价值,同时也存在潜在的结构性危险,它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留学移民的增长态势及其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学科对国际移民的界定不尽相同。国际移民组织对国际移民的界定是:(1)迁移的目的是定居而非暂居;(2)必须在外国居住一年以上。①根据该界定,留学人员、外交人员和公务人员不是国际移民,但如果留学人员完成学业后,就地工作、居住一年以上,即为国际移民。本文沿用这一界定。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国际移民是比华侨、华人更宽泛的概念,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种:留学移民、亲属移民、技术移民与投资移民、非正常渠道移民(过去一般称为“非法移民”)。②第二、三种移民中也有一部分是留学移民,即他们曾经是留学生,后来定居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族裔民族主义兴起所引发的族群间暴力冲突是当今世界冲突的重要特征,民族/族群认同的回归与国家认同的"去中心化"所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是观察这一现象的重要视角.族裔民族主义的复兴在西方国家和后发展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重新解释、塑造和建构具有包容性的民族国家认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和民族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控制强化族群认同和族裔民族主义的外部因素是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