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据1971年进行的“最近五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澳大利亚总计有土著人口115,953人,其中包括9,663名托雷斯海峡的岛屿土人和45,000血统纯一的土人。尽管其婴儿死亡率高于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但是土著人口仍然出现了增长,这种趋势表明,土著人口将在本世纪末翻一番。有人估计,土著人口将于1973年达到140,000人。  相似文献   

2.
在解决土著民族问题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具有代表性,制定和实施了很多土著民族政策.本文着重阐述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在殖民时期的经历,以及澳大利亚政府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土著民族政策,分析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由来以及对土著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解决土著民族问题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具有代表性,制定和实施了很多土著民族政策。本文着重阐述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在殖民时期的经历,以及澳大利亚政府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土著民族政策,分析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由来以及对土著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本应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家园。最近,人类学的发现证明,土著人在五万年以前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可是将近二百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霸占了他们的土地,使他们受尽了欺侮和压迫,直到现在他们还生活在贫困之中。但是,土著人反抗殖民化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最近,澳大利亚土著人又组织起来要求政府以签定一项协议的方式承认部落土地  相似文献   

5.
当世界各国媒体聚焦于奥运会东道国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土著民族也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多年来,澳大利亚土著民族与政府之间有着和解,但也有着许多尚未完全消解的历史积怨。在这样一个澳大利亚面对全世界亮相的时刻,澳大利亚土著民族也感觉自己迎来了一个向全世界倾吐的机会。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土著民族教育中心主任莉莲 .霍尔特不久前特为本刊撰文,告诉我们“土著民族想对世界说些什么?”   由 18位独立专家组成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力委员会,一直致力于促成澳大利亚政府与其土著民族,即大约占其总人口 2%强的…  相似文献   

6.
强制同化曾经是许多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 ,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而且在现实世界里仍有重要的影响。 2 0世纪 30— 6 0年代 ,澳大利亚政府对土著人采取的种族同化政策就是强制同化政策的典型。在同化政策下 ,澳大利亚政府试图在给予土著人生存权的前提下消灭他们的种族文化身份 ,以实现种族、文化同质的“理想社会”。鉴于同化政策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政策发展的重要阶段 ,且学术界缺乏对澳大利亚土著人同化政策的系统探讨 ,本文拟就澳大利亚土著同化政策的由来、内涵和结果进行评述。一、土著人同化政策产生的原因自从英国人…  相似文献   

7.
印度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政治格局的时代之变:以印度教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印度人民党从边缘成为主流,取代了以世俗民族主义立国的国大党的地位。印度因此正在经历一个民族国家重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聚焦反改宗政治,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目标“印度教国家”进行探析。改宗议题在印度的争议性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超越了国大党与印人党的对立。反改宗的核心,是人口政治。反改宗的立法和运动让人看到的是,“印度教国家”会寻求以包括强制在内的方式,保障印度教社群在人口上的多数以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支配地位。就此而言,“印度教国家”还处在建设过程之中,联邦制和印度的地区文化-政治多样性,对“印度教国家”的扩展尚起着防御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和华人族群身份的历史建构过程,重点强调殖民历史、政府角色和政党政治对族群关系的影响。西方殖民势力向马来半岛渗透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套有关族群种类的认知和管理手段。欧洲殖民者将“马来人”土著化,将“华人”他者化。“懒惰”的马来土著和“有用”的华人外来者之迷思便始于那一时期。这种有关族群性的论断被马来政客不断复制,成为他们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最有力的借口。1969年之后,马来民族主义的复兴和非马来人的回应已经令这个国家的族群关系越发分化。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10.
杨洪贵 《世界民族》2007,29(3):23-34
1900年7月9日通过的《澳大利亚联邦宪法》把土著排斥在澳大利亚的社会生活之外,成为澳大利亚社会歧视土著的明证,不断遭到批评。二战后,澳大利亚社会中要求修改宪法以给予土著平等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迫使澳大利亚政府于1967年举行全民公决,进行宪法改革,修改宪法中的相关条款。1967年宪法改革是澳大利亚白人与土著关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后来澳大利亚政府管理土著事务、改善土著的地位及对澳大利亚的社会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回族习惯法的直接渊源来自《古兰经》、“圣训”,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一贯按伊斯兰教的教义行事。《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记载穆圣说:“凡婴儿初生时,均属原造。以后,其父母使其成为犹太人、基督教人或摩尼人”。根据这一条“圣训”,回族形成了一条重要的习惯法,即当孩子出生后父母便通过口头、行为和心理等方式对孩子进行伊斯兰教育,即家庭教育。由于回族习惯法具备法律功能发生的条件,因此它对回族家庭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反作用力。在这一习惯法的影响下,回族家长将孩子教育成才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2.
许可峰 《西藏研究》2020,(1):145-152
西藏高校大学生,无论是西藏生源还是内地生源,无论是在农牧区就业还是在城镇就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是祖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和西藏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在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精神,但是“下得去”是人生起点,“上得来”是人生目标;“留得住”不仅靠感情,更要靠本事;“用得上”需要高校针对两地生源、两地就业的现实,开展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两地生源、两地就业的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培养,都要强调城乡结合、区内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澳大利亚政府长期实行"白澳政策",对土著居民造成了及大的伤害,澳大利亚新一届政府首次向土著居民道歉。这一方面是由于土著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不懈的进行斗争的结果。道歉只是和解的第一步,要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民族种族关系,澳大利亚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拉丁美洲的土著民族还受被西班牙殖民制度长期制约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束缚。通过对印第安人以及对白人和梅斯提索(印欧混血种)人的研究,可说明这一点。今日印第安人什么叫“印第安人”?今天,在拉丁美洲,谁是印第安人? 的确,要答复这些问题并非容易。我们认为,在西班牙征服美洲之  相似文献   

15.
就政治人类学研究而言,温克勒曾根据对二战后的研究分析指出:政治系统的类型、政治过程阶段与相关的环境系统是政治人类学主要的研究面向。这种反历史的取径反映在诸多太平洋岛域的人类学政治现象研究中。该研究方法抽离历史脉络并将太平洋岛屿区去殖民化运动视为一个整体,忽略了不同社会间在殖民历史、去殖民化运动与最终政治目的上的差异。波利尼西亚地区是地表海洋最宽阔、人口与岛屿最稀少的海洋岛屿区,然而正由于这项特色,从西方殖民主义扩张时期开始,对于岛屿地区的占领就成为欧美帝国主义列强跨越大洋,争夺东方资源的必要桥头堡。本文将通过民族志资料的检索,分接触西方、殖民统治与当代去殖民化运动三个阶段,对东部波利尼西亚的三个岛屿区——夏威夷、复活岛与法属波利尼西亚展开历史回顾。它们原本都属于波利尼西亚文化圈,并各具不同的政治组织形态,却在今日被划分为美国、智利与法国的领土,因而展现出三种目的迥异的去殖民化运动风貌。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土司学”是全国土司研究者肩负的一项社会责任.在构建“中国土司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探讨其建设目标、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深入研究其学科特点与基本路径,而且要厘清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在专学构建走向理论化、学术研究注重实用化、概念表述达到精准化、学术视野实现中国化等方面下足功夫.构建“中国土司学”不仅是数百土司研究者百余年土司研究的梦想和中国土司研究从问题研究走向学科研究的历史起点,而且是当今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现实需求以及土司研究者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托雷斯海峡中西部群岛和广西左江花山都有赭红色的岩画艺术。对比研究发现:花山岩画的创作时间比托雷斯海峡群岛岩画早,但其所反映的生活方式更丰富;两地岩画图形虽都是图案式的,但花山岩画中人和动物图形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群岛岩画图形除了写实风格的人和动物之外,还有似人似精灵的图案,使岩画呈现出更原始、古朴的自然崇拜色彩。  相似文献   

18.
反“右派”运动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基本原因是:在国际上,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过激反应;在国内,对被发动起来的民主要求的错误认识;毛泽东个人的判断和独断心理等。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反“右派”运动骤然爆发,终于演变成了一场深重的民族灾难。  相似文献   

19.
在习惯法效力日渐式微的今天,环境习惯法以其传统文化的塑化作用、群体连带关系的粘合作用、集体制裁保障方式和宗教因素的强化效力,确保环境习惯法在特定的区域内发挥有效的环保功效.而环境习惯法中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则从观念上与“法理”上论证了环境习惯法存在的正当理由,强化了其环保效力.国家法应该从环境习惯法中反思自己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老一代学者曾经谈到的“去蔽”思想,应该是我们今天“补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潘光旦先生从“去蔽”的角度来强调人文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今天仍然很有启发意义。社会心理学对于“偏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蔽”研究的组成部分;而社会心理学对于消除“偏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研究“去蔽”的途径。人们无论生活在大社会还是小团体中,都要努力地去认识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同时要去了解和理解他人的社会和文化,要尽可能做到既有自知之明,又懂得他人。这样,“去蔽”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