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般而言,策划新闻发布会要综合考虑主题、内容和媒介这三个方面。>提炼主题策划新闻发布会最重要的是“主题鲜明”。策划者欲成功地打造一场新闻发布会,就要做到别出心裁,化平凡为神奇,最大限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2.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新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热点,但媒介伦理对于技术的规制依然关键,新闻价值观的理性回归是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技术变革和传媒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以红色新闻资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价值引领创新、专业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新闻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的视野中审视广州电视台的地方新闻及资讯类节目《新闻日日睇》,结合社会转型的背景和广州的历史文化传统,从理念、内容、语态等角度描述和分析该栏目的媒介话语特征,探讨该栏目对广州社会文化的呈现与建构意义,并以传播仪式观对其宗旨和社会效应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4.
新闻发布会中的口译工作在我国外宣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口译的一种,新闻发布会中的口译既有口译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以中央电视台近年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录音为素材,以发布会上的话语特征为主线,运用法国释意派理论,分析优秀译员在发布会中所使用的逻辑修正与规避策略,可以对口译实践及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每年在召开全体会议之前,都要由"两会"发言人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召开人大、政协会议的有关新闻,并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两会"对外开放的显著标志之一。"两会"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始于1983年6月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从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  相似文献   

6.
以系统论方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过去30多年中国新闻系统或新闻领域的结构变迁历程。对新闻系统结构变迁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描述与阐释:从"三足鼎立"到"四足鼎立"的媒介形态结构变化;"一元"职业传播主体到"三元"公共化传播主体(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与非职业、非个人的传播主体)的生成;收受主体结构出现分化,从一体化的大众到大众、分众、个体(个众)的共存;传播内容结构由政治、经济为核心扩展到整个社会领域;新闻系统的核心关系——"传播收受关系"从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关系的转变。并在余论中解释了结构变迁对未来新闻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对公众舆论引导起着重要作用."东方之星"沉船和天津爆炸两起事件系列新闻发布会在这方面效果迥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场发布会"定调"是否精准,选择发布新闻的主体是否恰当,发布的信息内容是否及时、权威、明确和是否抓住了公众舆论的"痛点".  相似文献   

8.
汪英宾的新闻职业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自觉的新闻职业认同;二是注重新闻教育;三是倡言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他的新闻职业观多借鉴自美国,有很深的"密苏里模式"烙印.汪英宾对民国新闻职业化发展的贡献在于,以演讲、讲座和授课的方式把美式新闻职业观引介入中国,拓展了新闻职业观的传播范围,并结合中国新闻界的现实进行实践,推动新闻业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普泛的当今,要坚守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阻止其流失,仅靠行政强制手段远远不够,还需全民的自觉意识和传媒媒介的道德约束。在不断变动的媒介环境中,只有尊重事实,不变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责任使命,才能保证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和传媒的公信力,彰显新闻信息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新闻传播当遵循媒介运行的规律和国家对传媒业的发展决策,主动进取,做好"根本"、"坚守"、"瞭望"、"创新"八个字文章,演绎好变与不变的关系,重树新闻理想、回归新闻信息采写本色、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这样才会不失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防线,进而践行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2017年7月1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人才培养之《我的北京我的家》系列电视短剧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11.
在新兴媒介环境中,新闻传播学界在新闻主体论视野中,多是在"受众传者化"的意义上讨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革,但更为细致的分析会发现:"受众传者化"首先表现为"民众新闻"现象中"信源主体的传者化"。因而,本文以民众新闻为对象,从两大方面考察分析了信源主体与传播主体的结构变化及其基本特征:一是从民众新闻与职业新闻关系的角度考察了"源—传"关系在历史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二是从传统新闻业时代没有的、新的民众新闻现象内部考察了"源—传"关系的结构特征。这样的考察分析对于认清新兴媒介环境中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真实面目非常必要而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发布会策划方案通过之后,新闻发布会就进入到执行的环节——活动管理,该环节包括会前管理、现场执行、善后工作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以报纸为主要阵地的传统新闻评论由于其载体的"热媒介"特质,所以更多地带有媒介"强效果论"的传播思想。然而,网络时代的来临冲击了传统新闻评论"一对多"的扇形传播路径,报纸评论在栏目、文本及生存空间上面临深刻变革。网络评论部分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使公众表达获得了"发声渠道"及相应的影响力。总之,不论是传统评论的转型还是网络评论的发展,新闻评论的流变与延伸都引发了新问题和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由"差等正义"向"平等正义"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邹韬奋的媒介正义思想汲取了儒家正义观、西方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资源,"传播资源的分配正义""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和"传受之间的人际正义"四个维度,构成了邹韬奋媒介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尽管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遗嘱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并未参加阶级革命,而是以"和平"与"抗争"的方式,实践其媒介正义理想。邹韬奋这种兼具"人民性"和"专业性"的媒介正义思想,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改革的精神遗产,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前期主张改良建国,"宪政秩序内的言论自由观""权力监督的媒介功能观""查事之精的新闻真实观"和"启蒙民众的传者受众观"构成其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李大钊主张革命建国,无产阶级专政和公有制成为未来国家形态的根本特征。李大钊"学"随"术"变,"阶级专政的新闻自由""主义宣传的传媒功能观""解喻现象的新闻真实观"和"崇拜民众的新闻受众观"构成了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这种思想的跳跃,呈现出极致性、功利性和急躁性等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闻从业人员作为重要的"把关人",在新闻报道的采集阶段、加工阶段和发表阶段都掌握着信息传播的生杀大权.作为向媒介产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新闻人才,是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本文从新闻把关人理论的角度探讨当前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问题,提出高校应强化"通识教育",与新闻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新闻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媒介组织观念和政策观念.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08,(23)
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小正街社区2007年初首创的社区新闻发布会制度实施后,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这一制度不但在天星桥街道的10个社区推行,渝碚路、沙坪坝、土湾等街道的社区也纷纷效仿。笔者认为,社区新闻发布会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和载体,  相似文献   

18.
论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媒介素质使新闻发言人懂得什么是新闻,应当发布什么样的新闻,怎样适时、适当、准确地发布新闻,从而提高新闻发布工作的质量;其次,媒介素质使新闻发言人懂得怎样与新闻传媒打交道,怎样回答记者提问,与新闻传媒和谐相处、正确交往,使新闻发布工作事半功倍;第三,媒介素质还能帮助新闻发言人不断总结经验,从新闻传播理论的高度,去正确总结和分析新闻发布工作的具体案例,不断提高,反复实践,把新闻发布工作越做越好。作为一位新闻发言人,在媒介素质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是熟悉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史的主要知识;二是掌握新闻传媒业务知识和技巧;三是树立新闻法制意识和具有较高的新闻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学习、努播人员广交朋友,是提高新闻发言人媒介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代表中国电视从"政策式传播"向"公共传播"变革的媒介产品——"新闻群口谈话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媒介产品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媒体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以及舆论方式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此类节目的内容、形态及影响力三个维度的实例分析,找到了大众传媒随着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新的发展趋势,即从"权力话语"到"公共话语"的前景。这一转变不仅回应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对于媒介的某种期待,也回应着公众对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媒介期待。  相似文献   

20.
对记者来说,新闻发布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政客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机会,这也是新闻业对于民主政治的贡献。通过提出后续问题,记者能够对政客们模糊的回答进行追问,更好地起到自己社会监督人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英国政府的5个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后续问题与记者先前问题和政客先前回答的关系,以及后续问题在新闻发布会上作用的分类,也是对先前他人对于后续问题所做的有关研究做一些补充,以求加深对于新闻发布会中后续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