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中直接论述陆机的文字 ,达二十则之多 (《隐秀》篇补文一则未计 ) ,在其所论到的163位作家中 ,堪称首屈一指 ,可见其对陆机的高度重视。二十则中 ,有对陆机《文赋》的评价 ,有对陆机才气的评说 ,有对陆机文学渊源的窥测 ,有对陆机用事、制韵得失的评判 ,而更多的是对陆机作品风格的具体评论。通过对刘勰论陆机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了解陆机这一号为“太康之英”的著名作家 ,而且还可以窥见刘勰所持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2.
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陆机,之所以能取得西晋太康文坛的霸主地位,是与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各类文体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分不开的.陆机在文体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奠定连珠体的基本体式;二、确立骈文的基本格局;三、颂体的创新;四、挽歌的变体;五、赋体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钟嵘认为谢灵运与陆机均源出曹植,但谢之才气灵性与陆之才力学识大不相同.陆机主要致力于师法曹植诗所表现出的那种文人化、雅正化倾向,而谢诗则更多地发扬了个性化倾向.钟嵘又是第一个全面综合地考察谢诗艺术特征的人.<诗品>把曹植、陆机、谢灵运列为自五言诗产生以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而谢灵运更被钟嵘看成是当时诗坛创作风气变革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4.
陆机是晋朝的著名诗人和作家,据《晋书》记载,司马氏一举灭吴国,陆机时年二十。此后便“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280—289)末年,与弟陆云离吴入洛,当时文坛名人张华曾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可见陆机在当时的名望和影响。《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文章传》说:“机善属文,司空张华见其文章,篇篇称善,谓曰:‘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钟嵘《诗品》不唯将陆机列为上品诗人,且将他同潘岳作了一个对比,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其高下亦不言而喻。臧荣绪《晋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是古典诗论史上“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它以五言诗为研究对象,系统评述了汉魏以迄齐梁时代的122位五言诗人,“掎摭利病,辨彰清浊”,并从总体上勾勒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具有完备的诗歌史论形态。钟嵘在总结和清理五言诗自两汉到齐梁五百年来从兴起到繁荣的过程时指出,汉末建安、西晋太康和刘宋元嘉时期是五言诗创作发展史上出现的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的代表诗人为五言诗创作树立了典范,所谓“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钟嵘对这三个时期代表诗人的创作成就的评价,受齐梁时代文学观念的影响,难免有偏颇之处,但他对诗歌史三个时期的划分是经得起考验的,后世诗歌史论家大多以此为理论起点展开研究。其中,以“风力”著称的建安诗歌,山水方滋、声色大开的元嘉诗风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研究较为深入,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太康诗歌则颇受冷落,既缺乏对诗坛风貌具体真实的描述,更谈不上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几部通行的文学史中,往往以“形式主义”的抽象定性取消了太康诗歌的存在个性。本文认为,太康时期是五言诗从汉魏古体向齐梁新体的过渡和转捩点,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从观念到表现形式的转变,深刻  相似文献   

6.
潘岳与陆机二人同为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历代诗话中,各代论家对二人的评价各执一词,不尽相同。有人认为陆机宏博而潘岳浅近,亦有人认为潘诗清净而陆诗繁芜。不过他们的诗歌,都显示出中国诗歌由汉魏古诗重风力的古朴浑厚,转为六朝俳偶诗重雕琢技巧的重要走向。这一点,在潘陆二人的历代诗话接受史中显示出共识。这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就诗歌本身的发展而论,没有潘陆等太康诗人的重要转向与过渡,就没有后来盛唐诗歌的成熟与辉煌。  相似文献   

7.
论陆机的《文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陆机的《文赋》张文生陆机是西晋太康时期的重要诗人,也是一位文学理论家。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理论作品,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近几十年来,陆机的《文赋》日益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注重,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8.
三国归晋,对东吴江东大族的胄介公子陆机而言,意味着维系其全部情感和人生意义的个人社会文化圈彻底破裂。陆机在太康元年(280)到太康十年(289)退居华亭(今上海一带),情感世界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最终,决定北上洛阳,寻求重建个人的社会文化圈,以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陆机、陆云在吴灭后退居读书,于太康末并入洛仕晋的旧说作重新考订。通过各种晋史材料的比较,对陆氏兄弟的诗、文自述以及其他有关史料的梳理,可以看出,吴灭后,陆机被俘去洛阳,陆云在建业出任扬州刺史从事。太康三年,陆机放归,退吴读书,至元康二年方应征辟入洛。兄弟俩在吴灭后仕晋的时间不同,经历也不相同。他们约在元康六年以后才同在洛阳仕宦,直至被害。  相似文献   

10.
咏新曲于故声——改造旧经典、再造新范型的陆机乐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文人乐府大致有三种类型:一为曹操乐府,一为(曹)丕(曹)植乐府,一为陆(机)谢(灵运)乐府。曹操乐府乃英雄之乐府,其诗中的忧患意识,天下襟怀,千古一人;曹丕曹植乐府乃文士之乐府,子桓乐府多吟人生之忧,子建后期乐府多咏失志之痛,在后世文人中最容易引起共鸣;陆机谢灵运乐府乃是士族文人之乐府,其声誉隆盛于中古之时,沉寂于明清之后。太康时代,陆机把文士乐府引入到士族文人乐府的苑囿之中。陆机不仅用绮靡的风格去改造旧经典,同时,用乐府记录和再现了贵族们的物质生活,表现出具有士族特色的功业追求。在六朝这样一个门阀士族异常兴盛的时代,陆机乐府比三曹乐府更具有典范性。  相似文献   

11.
“黄粱梦”出自唐代著名传奇作家沈既济的名作《枕中记》,约作于建中二年至兴元元年被贬官期间。就各方面影响来看,堪称千古一梦。《枕中记》今传《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二本,异文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黍与黄粱之别,后者便于在诗词用典中遣词造句,因此最为流行。《枕中记》的基本思想是人生如梦,这是古人基于人生经验形成的一种人生况味和哲理思考,这一思想导源于道家。《枕中记》脱胎于《搜神记》和《幽明录》中的焦湖庙柏枕故事,作者大大扩展了思想内涵,表现出士人对现实政治的怀疑、失望乃至批判,对追逐功名富贵的自我否定。但大梦难觉,说到底所谓人生如梦只是失意者的失落、迷惘、无奈。由于黄粱梦的巨大影响,古人在邯郸附近附会出卢生入梦之地黄粱店,并建吕翁祠,古来题咏极多。而在八仙信仰普遍流行的背景下,将吕翁附会为吕洞宾。  相似文献   

12.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和陆云被钟嵘称为"二陆",陆氏为东南望族,"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国的大司马。吴亡,陆机、陆云隐退故里10年,后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受到器重,但政治上却不得志,陆机甚至死于"八王之乱"。陆机和陆云的性格迥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陆机繁缛,陆云鲜净。然而两人都很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陆机的作品《文赋》精微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在艺术构思、谋篇布局、美学标准和文体的分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从《清平山堂话本》到“三言”,文人的参与对话本小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的改编为例,冯梦龙从体制、情节、语言等方面对柳永形象作了一番重塑,藉此也观见了话本小说发展史中文人化的轨迹:对话本小说体制的完善和定型化,思想主题的升华,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圆熟,教化性的强化,语言的雅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的情感理论,早在《毛诗序》中已有论及,但是真正从文学特征角度论说的则是晋代陆机,他在《文赋》中明确提出了“缘情”说。后代文论家刘勰、钟钅荣、白居易、韩愈、欧阳修、李贽、袁枚等又相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诗文情感特征的观点。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学情感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与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重表现重抒情的民族特色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2009年被英国女王授予"桂冠诗人"的卡罗尔.安.达菲(Carol Ann Duffy)以真实的体验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石,同时受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着意表现出社会意识形态对语言意义生成所起的作用。她的诗大多以戏剧独白的形式,从日常生活点滴中挖掘诗歌题材,无论是达官贵妇还是常常被忽视的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都会被放到特定的真实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心灵感悟以及困惑和焦虑。每一个叙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带着不同种族、性别、文化的诉求,在轻松抑或沉重的讲述中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幅当代英国社会的素描图。  相似文献   

16.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个篇章,属先秦元典的一部分,后为宋明理学家所关注,并成为四书的重要构成部分,朱熹所作《中庸章句》便集中体现了这种学术上的传承与变化。可以说,《中庸》本文是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不自觉地继承与发挥,而集注思想则凝聚了理学家们尤其是朱子的心血,集注在全面领会四书本文精神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挥了四书本文的思想,这既是对前人思想的有效继承,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天命、性道思想一贯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欧·亨利一生命运多舛、生活坎坷,隐姓埋名,却名扬四海。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有取之不尽的新、奇、巧的素材,他的作品散发着人性美与人情味的芳香,他以独特的创作登上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桂冠诗人”的宝座。  相似文献   

18.
<文赋>是陆机探讨文学理论的专著.在<文赋>中,陆机第一次提出了为文"用心"的问题."用心"问题即文学创作心理问题.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谈"心"者不少,但直接阐述文学创作心理问题,并将其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对象,陆机是第一人.陆机的<文赋>具体阐述了应感问题、想象问题、语言问题和灵感问题等诸多文学创作心理问题.<文赋>直接而具体地探讨文学创作心理问题与我国古代哲学"以心为主"的理论探讨模式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