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是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诗经>的解读要从儒家的那种道德、修身的角度中解放出来,从民歌的角度理解"国风".对现代人来说,要以诗心翻译<诗经>,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是唱谁的,谁唱的,唱什么东西,让<诗经>真正回到"诗"上去.  相似文献   

2.
祭祀诗是附丽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我们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了许多祭祀诗歌.文章拟从<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不同,来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亲情的国度,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三百"中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自<诗经>以来,亲情诗不绝如缕,蔚为大观,凝结其中的丰富深厚美好淳真的亲情,构成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4.
在<鱼丽>篇中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民歌都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 ,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 ,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 ,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 ,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 ,音调的抑扬美 ,声情的合谐美。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创作的结晶,<楚辞>同苗族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取材于苗族民歌,且与楚文化同步发展,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经》的教化功能及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诗经>的接受和解读,又奠定了我国古代诗学的基石.本文从哲学层面,对<诗经>的社会功能与文本意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晋诗歌,刘勰等人确立的“玄言——山水”的讨论模式是千余年来研究者们共同遵守的轨范,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东晋诗歌发展的真实面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制约了东晋诗歌研究的进程。本文从古代音乐史的角度出发,运用音乐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力求对东晋诗歌作一新的诠释。本文认为,玄言诗主宰东晋诗坛,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因谈余气,流成文体”,也在于东晋一朝官方音乐的缺失和音乐活动的贫乏。而伴随着庶族皇权的兴起,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审美观念被承认并得到普及,才唤起人们对中朝音乐和新音乐的热情,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元嘉诗歌正是在这一氛围中登上诗坛的。本文的目的不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东晋诗歌发展的问题,而在于提供一种诠释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诗经·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在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月"意象的丰富与深化有着开拓意义,从而使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诗经>的篇目入手,通过详细数据,指出古人拟题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以<诗经>自身的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诗经>是一部平常的诗歌选集,是"诗"而不是"经".我们应以平常的心态待<诗经>,以平常的心态读<诗经>,以平常的心态解<诗经>.  相似文献   

11.
明末诗人担当的一生,经历了由俗世到僧界两种境况,其前期作品<翛园集>和后期作品<橛庵草>的诗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与其文学创作实践相适应,担当的文学观念亦非一成不变,他比较重要的诗禅、形神、复古论成熟于<橛庵草>时代.  相似文献   

12.
从《文心雕龙》的“赞曰”看刘勰对《诗经》传统的通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每篇末尾的"赞曰",均为押韵的四言八句,形式上独立于全篇,具有诗歌的文体特点.这种形式与同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五言诗不同,它们直接师承<诗经>,也借鉴了<诗经>"比兴"的艺术手法,寓抽象于形象之中,生动地总结全文.对<诗经>的推崇背后蕴藏着刘勰自觉的文化追求,也是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反映.而<文心雕龙>赞语独特的诗性言说方式源于诗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试论制约古代诗体生成演变的诸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二言诗到三言诗,再到四言诗,实质是每句诗节拍的发展变化,是由一节拍到二节拍。二言诗到四言诗时代,诗歌和音乐还没有分家,诗是用于演唱,因此,音乐的节拍就成为制约诗体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遵循的是整拍律。后来的五言诗、七言诗,每句或是两拍半,或是三拍半,遵循的是半拍律,诗歌已经和音乐脱离。中国古代诗歌格律化以后,各种新体诗以及词都受阴阳学说的制约,形成每句的字数和全诗行数奇偶互补的体制,既富于变化,又有较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歌诗之演化进程中,音乐与文学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歌诗体式的重要原因。《诗经》与雅乐的分离是四言诗衰蜕的根本原因。楚歌疏离音乐而赋化,形成《离骚》类抒情诗的新特点。新题乐府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打破歌诗与徒诗界限,造成乐府歌诗向徒诗的演化。文人开启词体雅化,诗体为词体雅化的参照,而音乐变化导致词体脱离音乐。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散曲的尚俗特征,文人雅化难以突破曲体制约。在尚俗与雅化博弈中,造成散曲雅俗互陈的状态。中国古代歌诗的演化历史,为中国新诗进入歌诗时代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阐释诗歌语言的变异,即对语言规范和传统有目的地偏离.美国著名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疲惫的哀歌>、<我也> 、<黑人谈河>和<被耽搁的梦想>四首诗歌,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层面集中展示了被"前景化"的文体特征,展现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鸟类比兴的大量存在,使得飞鸟成为其重要意象,并穿越了先秦至明清的整个古代诗歌发展史.陕北民歌作为比兴艺术的载体,其鸟类比兴的使用,与<诗经·国风>中的古老篇章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便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音乐性。  相似文献   

18.
周代,吴地产生的最早的歌谣为清代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中的两首吴地诗歌<渔父歌>和<吴王夫差时童谣>.<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后期吴国产生的第一位文人创作的诗歌--吴申权仪<乞粮诗>.<乞粮诗>特点之一--句尾出现的语气助词"兮",比<楚辞>早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吴申权仪的<乞粮诗>已最早体现了周代南方诗歌句尾多用语气助词"兮"的这一特点.<诗经>中歌颂周人先祖的庙堂乐歌,如<诗经·大雅·生民>、<诗经·大雅·绵>等,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吴地诗歌,但却与吴国王室先祖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纽约派创作的巅峰时期,诗人与同时期的先锋派音乐家进行了跨界的交流,风格迥异的音乐元素也浸染到诗人的主题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阐释了纽约派诗歌中的爵士音乐、古典音乐和即兴音乐元素,讨论了诗歌文本与音乐艺术的有机融合,拓展了音乐精神和诗歌文化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上园派"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诗歌理论群落之一,是继"传统派"、"崛起派"之后形成的具有中间道路特征的诗学流派.它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和<诗刊>的诗歌观念、<诗刊>举行的一些诗歌活动、<诗刊>的有关编辑人员等有着密切关系,是文学期刊推动文学观念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诗刊>这个阵地将这些诗论家集中在一起,又通过这个阵地将他们的诗学主张推向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