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哲》2010,(5)
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从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中"分离"出来不仅是出于研究策略的选择,更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国诗学之特质以及中国诗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有关;近年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的发展现状说明,正是在比较文学之"主题学"研究之观念和方法论的引领下,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研究才有了不断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2.
古典情怀的现代重构--论戴望舒诗歌向传统回归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望舒诗歌现代性品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本文从东方式爱情主题、传统的还乡意识、传统的文人心态、古典意象和圆圈式抒情结构等方面,论述戴诗向传统回归的倾向;并说明这一倾向与诗人自身遭遇及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是诗人面对中国新诗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一个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由诗人情志、表现对象和语言音象等三个基本元素媾合生成。诗歌的语言音象包括词语的语音音象(声、韵、调及其书写形式)和诗律音象(体制、韵式和格律)。它们贯串于诗歌意象的孕育、形成、传达和接受赏评流程中。没有语言音象,意象便无所附丽。因此,语言音象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生命的第三元。本文拟就语词音象与诗歌意象创作构思,声、韵、调音象与意象情感意味,以及诗词格律模式音象对意象营构、意境综合效应和接受赏评的积极意义三个相关问题,进行一点粗浅的推测,以期小助于这个诗学命题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4.
范伟军 《河北学刊》2002,22(6):107-110
意境“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本质的展现 ,是对审美意味世界的充分建构 ,体现出中国诗哲学的精神内核。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意蕴、创造与鉴赏等几个层面入手 ,对古典诗歌意境结构中的“空白”进行集中探究。  相似文献   

5.
对时间生命意识的表现 ,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主题之一 ,它赋予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感人的生命情调。时间生命主题在古典诗歌中 ,展开为及时有为、及时行乐、惜春悲秋、同情悲悯、超越努力等几个方面 ;并在这几个方面 ,对 2 0世纪新诗施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诗歌现代化的历程中,美国现代派诗人积极译介中国古典诗歌,并在其创作中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技巧、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使美国人逐渐了解和欣赏中国诗歌,也令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诗歌现代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光宣诗坛既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总结期.传统诗人古典诗歌的眷恋使整个诗坛弥漫着浓厚的复古气息,唐宋兼采、师法百家.尽管光宣诗人对古典诗歌的复古态度一致,但各派理论仍存在明显差异.同光体诗人论诗的宋诗化,中晚唐派诗人论诗的唐诗化,其理论都别具一格."厚古薄今"诗学观彰显了传统诗人对古典诗歌深深的依恋和怀念.光宣诗人在复古的浪潮中铸就了晚清古典诗歌最后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正> 孟祥鲁先生在大学中文系除讲授古代汉语基础课外,还开设中国诗歌声律学专题课程.《中国诗歌声律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孟先生积多年教学和研究心得,精心撰著而成。该书内容分绪论、中国诗歌的基本声律技巧(上、下)、古体诗的声律、近体诗的声律、词的声律及曲的声律等七章。对古典诗歌声律美的综合论述,尤其是对古典诗歌声律学的现代价值的探索,构成孟先生此书的鲜明特色。历来关于古典诗歌声律的论著,率多分别论述诗、词、曲的声律,着意于使读者认识诗、词、曲的不同的声律特性及格式。孟先生则认为:1、诗、词、曲除原本依据的音乐的差别外,其声律的原理其实相通;2、不仅古典的诗、词、曲的声律有其相通的共性,而且现代的新诗因仍是汉语的诗歌,其声律形式也仍然能从古典诗歌声律中获得滋养。基于这种认识,孟先生撰著的《中国诗歌声律学》一书,就不仅表述了他对于祖国古典诗歌声律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心得,而且表现了他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而研究古典诗歌声律学的明确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非学界历来认为的汉语的单音节结构和四声特点 ,而是由汉语的生成机制———象声表意所预设铸就了的 ,即汉语的词音特征与词语所指称的对象的自然音韵之间具有一种象拟的关系。这不仅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了一种“天籁”般音韵美的特征 ,而且使人们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 ,即使脱离诗歌语词概念意义的导引 ,也可以获得对全诗情景韵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的三种审美范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概括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常一言以蔽之曰:情景交融。而我则认为,情景交融不过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理想范式。如果我们从诗歌创作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意识)与景(物象)的结构方式至少具有三种不同的审美范型:(1)物感型,以《选》诗(即八代之诗)为典范;(2)直觉型,以唐诗为典范;(3)内省型,以宋诗为典范。宋代以后的诗坛有学《选》、学唐、学宋的各色流派,不仅说明“选体”、“唐音”、“宋调”这三个概念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内在美学结构,而且也说明它们作为诗歌的审美范型已为后人所认可。王昌龄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约略从主客体关系涉及到诗的几种审美范型,启示我们从心与物的二元关系上来探讨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其嬗递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语言修辞研究的开拓之作──评《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周荐读了谭汝为先生的论文集《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深感此书是古典诗歌语言修辞研究的一部开拓之作。该书有以下四个特点。一、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在古典...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中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借助于古典诗歌的现代教学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文论述了运用古典诗歌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运用古典诗歌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金银 《北方论丛》2017,(6):34-38
中国新诗的理论建构有两个重要的资源:西方诗学理论和古典诗歌理论.当新诗完成白话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的“革命性”创造之后,着力进行诗歌艺术方面的规范化建设.象征、暗示、戏剧化、通感、蒙太奇等西方诗歌艺术手段被新诗广泛吸收、借鉴;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格律、神韵等诗学理论.新诗在吸收西方诗学资源和继承古典诗歌理论进行自身诗学建构的同时,也保持着对极端“西化”和片面“复古”的警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戏剧以"曲"为依托来演绎故事,"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核心和灵魂,而"曲"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所以中国古典戏剧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郁的抒情写意的诗歌特色.实际上,中国古典戏剧从它的母体--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古典戏剧的外部形态考察,还是从它的内在精神细究,或者从它的表演形式探讨,诗歌都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生活经验,往往能和陶渊明田园诗以及其他与田园相关的古典诗歌相印证.历代家不太熟悉农村生活,偶有注释不够充分或者注释错误之处.本文讨论陶渊明诗、黄庭坚诗注释数例,意在说明农村生活经验与农业生产知识,对于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尤其田园诗应该是有益的.但这并不是说为了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要有农村生活经验,因为那些经验已经记录在古今的农学文献里,成为容易获得的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写实的性格和深厚的生活气息,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条件.农村生活经验及农业生产知识,只是鉴赏相关古典诗歌的必要知识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起点的摆荡:胡适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芳  张淼 《晋阳学刊》2004,1(6):93-95
古典诗歌意象的高度纯熟化从文化上钳制与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从诗歌艺术层面也使注重意象营造的古典诗歌基本丧失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感受性,并危及到诗歌本身的存在。“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为突破口,而早期白话诗以胡适的《尝试集》为代表,胡适通过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与创造,凸现了其在诗歌由旧到新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红丽 《兰州学刊》2007,(6):145-147
文章首先对陈辅其人及其诗论著作《陈辅之诗话》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证.然后,从其文本出发,考察陈辅的诗学观念:诗歌的本质是"体物赋情";诗歌应当具有"意深远而味悠长"意境;构思应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语言应当有创新;诗歌应当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洪树华 《江汉论坛》2003,(10):66-68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众多的原型意象之一,它反复出现于诗歌中,如同许多网结一般联缀着诗歌的传统,传达出不同诗人的独特的审美的情感体验,注入了诗人的新鲜的血液,积淀了民族的原始心理内涵.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牛郎织女"的原型解读中,我们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型意象具有两个显明的特性民族性与增殖性.  相似文献   

19.
吕健 《理论界》2010,(3):132-133
古风诗歌中的英雄传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道亮色,而在古典时期悲剧诗人的笔下这一传统得到了自觉承续和创新。本文旨在通过神话叙述的结构分析揭示出欧里庇德斯《疯狂的赫拉克勒斯》在诗歌传统演进中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在学界强烈关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命题的大背景下,新诗创作与古典诗歌资源之间的关系理应引起我们瞩目。新诗创作至少有一只脚是踩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上的,从古典气味浓厚的戴望舒、余光中等一直到"朦胧诗"及其以后的现代汉诗写作都没有例外。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不仅没有在新诗创作中断绝,而且,新诗最终、也必将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最终、也必将会成为民族诗歌血脉潜流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