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的民族交往,主要是指汉政权与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也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与四邻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往来;而民族交往的结果,则是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汉匈和战,导致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促进了南匈奴的内附和逐渐汉化;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汉与西羌的交往,促进了西羌的内迁和民族融合;汉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东北各族的汉化;汉"和集百越"与设郡统治,促进了百越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越人汉化;汉开发西南夷与设郡统治,则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南夷因仰慕汉德而内附和归化的愿望。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12,39(2):140-145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相似文献   

3.
许殿才 《求是学刊》2012,39(2):146-150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史记述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正史的民族史记述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民族史记述成为各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民族史记述范围扩展;三是记述方式有所改进、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在分争的表象下,史学有着加强民族联系、实现民族统一的内在要求.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基本成为人们共识,对巩固统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接触的增多和联系的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理论认识有了深化.民族关系的思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宣讲以夏变夷的责任及意义,二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4.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进一步发展.雄踞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以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和相关制度的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或"因俗而治",或易俗而"行汉法",在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历史上或当时主流意识的国家观及其制度,分别建立起颇具特色的国家政权.这一时期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则从历史之势、历史之变与常相统一的思想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汪增相 《求是学刊》2012,39(2):156-160
明清时期,在元朝所开创的空前大一统的基础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受此政治局势的影响,明清两部官修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表现出四个值得注意的特征:第一,不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境内民族立史传;第二,较少的民族歧视和偏见;第三,重视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第四,重视总结边疆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而这又能够对明清时期人们尤其是统治者的民族认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统治者制定边疆民族政策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定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凤霞 《求是学刊》2012,39(2):151-155
宋元正史在民族史编纂上所体现的境界是不同的.北宋史官在记述对象的选择上针对性较强,元修三史对民族史的记述不仅表述形式丰富,更试图全面展示辽宋金时期民族与民族关系发展的整体面貌.而宋元正史民族史撰述的各具特色与宋元两朝处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宋所处的多民族多政权的格局赋予其民族史撰述更加务实,在民族观上受此疆彼界的影响较大.元朝多民族统一的实现,各民族一体观念的增强,造就了元代正史民族史撰述较少政治影响,更追求历史真实,极具恢弘的气度.  相似文献   

7.
苏联虽已解体,但其对种族一民族(ethnonational)之异质性的独特的适应能力这一矛盾性的遗产还依然存续。这一适应能力取决于制度化了的多民族身份(institutionalized multinationality)。苏联不仅在人种统计学的意义上(根据其人口的特殊的种族多样性)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制度性的意义上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苏联国家对作为国家及其公民基本构成部分的多民族和多民族身份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刘锦 《探求》2014,(4):52-63
中华民族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实体,"鸦片战争"后人们在接受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经历了一个变化且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界对于如何系统理解和分析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也提出了认识和理解的理论框架。其中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构成的有力工具和钥匙,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的爆恐事件,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关系则再度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从费孝通之认识开始探讨,结合文化生态学及中国文化大小传统来重新梳理、思考当下中国民族及其民族内部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的灾害发生在民族地区.如何在民族地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民族敏感视角是多元文化情境中社会工作实务的一种理论视角.本文就民族敏感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人物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闪兰靖 《社科纵横》2007,24(4):132-133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兰古区窑街街道办事处这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焦佩 《南亚研究》2012,(3):87-98
民族为民主国家提供了身份认同的基础。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冲突,成为其民主化道路的重要障碍。不丹民主化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分裂问题,就属于此例。不丹在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同时,推行以民族同化与融合为目的的民族不丹化政策。1985年以后,这种不丹化政策由劝导变为强制。拒不接受被同化的不丹尼泊尔族,被迫离开不丹逃往尼泊尔沦为难民。不丹所面临的民族与民主困境,在多民族国家中普遍存在。不丹政府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9):54-56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民族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整合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凸显。只有加强意识形态的整合,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促进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而正确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强化公民教育、树立主动公民价值观为发展路向,探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是当代国家认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北民族地区多民族政治体系的构建始于封建国家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封建国家时期西北多民族政治体系就有着与中原地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自两汉至清各代封建国家中央政府对西北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实施政治统治的结果,在政治统治过程中,封建国家也实现了西北民族政治体系的建构,对西北民族政治现代的发展也产生了持久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相似文献   

14.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国际民族政治的舞台上,多民族国家如何构建国内和谐的民族关系,化解民族冲突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北爱尔兰民族冲突的化解是一个凸显团体理性的博弈过程,冲突各方最终签订的和平协议充分体现了权力共享的精神,其实现民族和解的经验昭示我们,民族冲突的化解需要冲突各方学会相互合作和妥协。谈判与妥协,无疑是化解多民族国家民族冲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的自称,在古代"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这种"中国"自称与各个政权皆自称"中国"的统称仍然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在历史上中国处于统一的情况下"中国"与"国号"才会出现某种重合,这种重合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最终完成,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与"国号"才最后实现了统一.另一种情况是后来的政权在追述本朝历史或议论以前各个朝代时,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通称,这种通称虽然与一些"国号"也会出现某种背离,但基本上符合古代中国历史实际,并成为我们认识前代历史的一种准则,今天认识中国历史疆域也应该遵循这种准则.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西北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切实地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民族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各民族和地区的情况,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事。  相似文献   

18.
张国庆 《学术交流》2002,(5):150-155
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经济主要有渔猎、畜牧和农耕三大形态。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三种经济形态之中 ,分别呈现出了经营重点、生产方式及所有关系各不相同的特征。探讨古代东北地区各民族经济形态 ,比较其内涵差异 ,有助于深化古代东北地区民族经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湄 《学习与探索》2007,(4):216-219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