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5):137-140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我们透过一个人的目光可以洞察其内心的所思所想。杜甫在流寓陇右期间,共写下117首诗。我们吟诵这些诗篇,能够看到诗人审视世界的种种目光,其中有悲愤的目光,有忧虑的目光,亦有温和的目光。探析这种种目光的由来,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杜甫此期的生活与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贾佩瑶 《社科纵横》2007,22(8):120-121
对李白的绝句、乐府、歌行进行多角度解读,挖掘其蕴涵的时代气质、人格魅力和艺术风韵。  相似文献   

3.
杜甫节令诗凸显生命意识和淑世情怀,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恰对应于哲学上的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和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诗人面对人生有限的焦虑和功名难成的恐惧持续追问生命存在的价值,最终以仁爱和诗歌作为旨归肯定自我。此外杜甫也对传统节令诗的内容加以开拓深化。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系集大成性质,而杜甫本人也被后人推尊为“诗圣”,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与他早年时期对诗歌创作的艰苦探索是分不开的,这为他以后集大成性质的创作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吴功正 《学术交流》2001,(2):109-112
从陈子昂提倡"风骨"论到李白再次提出"风骨"论,形成了初唐到盛唐的一股美学思潮.李白以美学史家的巨深眼光,充分认识到美学史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思想的融合.他推崇建安时代的"风骨"美学,成为他的理想目标.天然、清新是李白的又一重要的美学思想.它要求审美形态回归本体.它宣告了六朝美学的终结,同时宣告了另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因而,它具有盛唐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唐春兰 《社科纵横》2011,(10):99-100,103
从认知和思维的角度来看,李白的诗歌创作属于综合型的认知思维,体现出诗人对事物之间的隐喻、转喻、通感、移情的有机融合,以及对这个世界的非凡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米彦青 《阅江学刊》2013,(1):100-105
作为清初文名与科名俱显的诗人,学界对梦麟早有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其身世、诗歌中的民族特点和诗歌风格,但俱是简单叙说,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不相称。对梦麟诗歌风格和意象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体味其宦海生涯中的人文关怀、诗歌写作中的笔力思致及所表达的李杜式的生发感动之力量,而这些都为其后的蒙古族诗人汉诗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略论杜甫对吴宓为人及诗歌创作的影响高益荣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的思想与诗歌艺术.其渊源师承来自于多方面。就其诗歌创作.受中国诗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杜甫。在他的身上和他的诗歌里,都明显地带有从杜甫那里吸收来的营养。他们两人都给中华文化留...  相似文献   

9.
朱炳宇 《社科纵横》2007,22(12):91-92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鼎盛转入衰败时期。而干谒之风在盛唐时期最为风行,此时期的李白亦未能免俗,也走上积极的干谒之途。他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志向,以大鹏自喻,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有着绝世的才华和强烈的报国之心且欣逢盛世,本能大有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却屡屡失意,仕途极为不顺,最终未能如愿,失意而归。本文拟从李白走上干谒之途的原因、经历来探讨李白仕途失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余刚认为诗歌是拓宽人类思路的途径之一,它应该比哲学带有更深的理性。本文作者却认为对于“哲学”、“深度”的片面追求是余刚诗难以解读的原因所在,也是当代诗歌值得警醒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曹艳红 《社科纵横》2013,(5):113-117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进入了现代中国人视野,一部非漂泊母题叙事文学作品从此承担了开启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创作热潮的重任。主人公娜拉及其出走行为影响了追求上进的青年群体,并使得社会上整个青年群体接受、跟随娜拉的脚步离家出走。作家们通过模仿、创作大量娜拉型作品,在与青年读者互动的同时,探讨娜拉的出路,由此催生了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创作的高潮。大量作品展现了娜拉出走后的三种出路:回去、堕落和革命。这三种出路为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内涵和模式,促使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8,(2):17-26
现代城市化进程给人的生存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也即从"根系式生存"到"漂泊式生存"的巨变。为了理解这一巨变的本质,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包括:人如何从"常住群体"变成"暂住个体";人的"乡土生活空间"如何变身为具有强烈泡沫特性的"景观空间";以往千百年来以"根系形态"缓慢迁延的"传统"如何变身为"如梦幻泡影"般变化的"时尚";如果说人类数千年前曾经历了从"游牧时代"到"定居时代"的转变,今天他们何以再度变成了"都市游牧群体";等等。  相似文献   

13.
周立英 《学术交流》2008,(2):150-152
杜甫自秦州入蜀,途中写了26首纪行诗,一改他浑涵汪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并没有写秦塞与蜀道雄奇壮美的风光,而是把沿途所见写得山昏水恶,鬼魅啸风,饱含着诗人厌恶乃至于恐惧的情感.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其时安史乱军依然对唐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从而使得杜甫忧心如焚.其次,杜甫此时生活异常困顿艰难,连妻儿的衣食都成了问题,所以凶险艰难的山水描写的背后隐含着诗人深深的家国身世之悲.手法上多用生词僻字,多险句,全部为古体,多用五言,押仄声韵,结构上波折起伏、大起大落,从而把惊险恐惧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组诗也呈现出槎牙奇崛、瘦硬峭拔的风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组诗并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一般意义的山水诗,另外,宋代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学界普遍认为主要是学习杜甫的吴体拗律,实际上吴体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句律上,而这一组诗拗硬奇崛总体风格的影响应该更大.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一代伟大的诗人,最主要就是因为他在诗歌语言上的造诣和成就。本文试图从杜诗中的词语选择分析肌质关系对于诗歌意象的表情、诗歌风格、隐喻等多方面的作用,以检验西方文论中的诗歌对应原则和肌质理论,挖掘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独特诗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翟莉 《社科纵横》2008,23(9):171-173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集中表达了诗人观察自然时所发现的深刻的人性及其深奥意义.本文试图从文艺符号学的视角对华兹华斯的诗歌进行赏析,以凸现其诗歌主客体双向流动与建构之中的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家喻户喻的伟大诗人,他的山水诗是他巨星地位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后代仿效学习的榜样之作。千年之后,清代嘉靖年间的郑珍,即是学习李白山水创作而自成风格的诗人之一。比较二人的山水诗可以发现,内容上,二人描绘山水景物均以高峻奇险为主,亦不乏秀丽之作;艺术上,多用瑰奇的想象、形象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等手法,形成了雄壮豪迈的格调。  相似文献   

17.
汤明 《唐都学刊》2000,16(1):36-40
从乐府文学的发展路线入手,指出乐府的发展是按照文人拟作与民间创作两条路线进行的.作为乐府大家的李白横跨了这两条主线,使文人拟作与民间创作完全合流,从而达到乐府创作的顶峰.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一线教师立足学科本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手,研究日常教学"全过程"育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该文以杜甫诗歌教学为例,从作品的解读方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整合上探讨高职语文学科育人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在总结经验的同时,结合教学案例,思考学科育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金坤 《阅江学刊》2014,(2):114-119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求仙、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李白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洵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拓展了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建立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仲强 《社科纵横》2009,(9):88-89,99
苏轼的诗生动活泼,集新、妙、奇、理于一身,代表了宋诗的发展水平。阐述苏轼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文章多而又多,但探究苏轼诗歌的妙理则很少,本文从构思、立意、意境等几个方面分析苏轼诗歌所蕴涵的妙意,可以让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苏轼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